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0|回覆: 0

[中國方言] 泉州方言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6-11-24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華網
泉州方言的形成及特點  


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一個次方言,隸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閩語,歷史上曾經是閩南方言的代表。閩南最早的地方戲劇種梨園戲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為標準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漢、晉唐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着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的使用範圍覆蓋泉州地區全境,包括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骺萍脊ひ登認兀ㄊ小⑶⒐芪幔褂萌絲700多萬。隨着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泉州方言也流播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台灣島和香港、澳門地區。  
泉州方言語音上的主要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一部分變為送氣清音,一部分變為不送氣清音;古非組字常讀為雙唇音[ p ]或[ ph];古知組字常讀為舌尖塞音[ t ]或[ th ];有[ -m ]、[ -n ]、[ -ng ]三個鼻音韻尾和[-p ]、[ -t ]、[ -k ]、[ -?]四個塞音韻尾;聲調一般有7個,上聲分陰陽,完整保留着古代的入聲;有複雜的文白讀現象,文讀和白讀各成系統。詞彙上的主要特點是保存了不少古語詞,如:汝(你)、伊(他)、箸(筷子)、鼎(鍋)、走(跑)、食(吃)、曆日(日曆)、雞母(母雞)、人客(客人)等。  

台灣話的泉州腔  


台灣話主要分布於台灣省北部、西部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使用人口一千二百萬左右。台灣話又有"泉州腔"、"漳州腔"的差別,它們分別來源於福建閩南方言的"泉州音"和"漳州音"。但"泉州腔"略占優勢,這是因為公元1661年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是泉州府南安縣人,他的左右將士也多是泉州人。在初期移居台灣的閩南人中,也以泉州人為多。  

泉州話與台灣話  

泉州是台灣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根據閩台族譜的記載,宋元時期就已經有閩粵人移居台灣。明末鄭芝龍開發台灣,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移居人數更是大增。在祖國大陸向台灣的移民中,歷來以福建人居多;福建人之中,又以泉州、漳州二府各縣為最。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連橫在【台灣語典・自序】中說:"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據1926年的調查,全台灣漢族居民共三百七十五萬一千人,祖籍福建者達三百一十萬,占83%強。其中祖籍泉州府各縣的占44.8%,漳州府各縣的占35.1%。從台灣全島使用閩南話人口的比例看,目前台灣島內使用閩南話的人口多達1200多萬,約占全省人口的80%。閩南話可以說是台灣的主要方言。台灣話內部至今仍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腔"即直接源於泉州話。泉州話與台灣話的一致性相當突出:語音方面都具有"聲母簡單、韻母複雜、聲調繁多"的特點;詞彙方面,方言基本詞幾乎完全一樣;語法方面也沒有什麼明顯差別,如泉州、台灣兩地都把"公雞"、"母豬"說成"雞角"、"豬母",語素的順序與普通話正好相反。

泉州話與南洋話  

文化古城泉州歷史上曾是海外交通的重要古港。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有泉州人漂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着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他們不僅帶去了泉州一帶的地方特產,也帶去了泉州的方言、文化,對當地的語言文化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在印尼--馬來語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泉州方言詞彙。例如:hia(兄:哥)、kipsio(急燒:藥罐子)、tenga(中仔:中間)、lamsam(濫糝:隨便)等。在菲律賓他加祿語中有tokwa(豆乾:水分比豆腐少的豆製品)、caipo(菜脯:蘿蔔乾)等。泉州話對英語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茶葉、龍眼、絲綢上。如:tea(茶)、congo(u)(功夫茶)、oolong(烏龍)、souchong(小種)、longan(龍眼)、silk(絲)。這幾個泉州話借詞,充分體現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閩南地方特產在對外貿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泉州話在輸出的同時,也從域外輸入借詞來豐富自己。泉州話中特有的外語借詞,從時間上看,可分為四個時期:漢唐、宋元、近代、當代;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宗教、商業、體育和飲食四個方面。時間和內容二者結合得很緊,不同時期的外語借詞體現出了不同的時代特徵,也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漢唐的外語借詞以宗教文化為主,這是因為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在泉州曾極為盛行。泉州話表示"中意"的"百八"源於佛教(念佛計數的數珠,以108顆為上品);泉州話表示命運多舛的"業"、"業命"源於印度古梵語karma(佛教稱惡因為"業");泉州話形容人"兇狠、蠻橫"的"牛頭獄卒"源於佛教("牛頭獄卒"為陰間的鬼卒)。這裡還應提及的是泉州話中最早的外語借詞"菠倫"系源於古國名palinga(即今尼泊爾)。據【唐會要】記載:菠菜是唐太宗時由尼婆羅國輸入中國的。宋元的外語借詞以商業文化、飲食文化為主,大都帶有東南亞文化的色彩。如借自印尼--馬來語的"鐳"(duit,銅板,錢)、"雪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加暴棉"(kapok,木棉)、"羅[(麵包)"(roti)、"燭龜蠟"(cokelat,巧克力)等;借自菲律賓他加祿語的"帕叟"(peso,錢)、"達馬哥"(tabako,呂宋雪茄煙)、"甘仔得"(kamati,西紅柿)等。近代的外語借詞以體育文化、商業文化為主,較多來自英語。如"錦"(game,量詞,局)、"昔"(shoot,投籃)、"斐叟"(whistle,哨子)、"懊賽"(ouside,由"球出界"引申為壞、糟)、"摔"(shoot,揮槍射擊),"拾八"(spanner,扳手)、"瑪絹"(machine,縫紉機)、"摩托賽駕"(motorcycle,摩托車)等。當代的外語借詞以商業文化為主,大多來自英語。例如:"大巴"(bus,客車)、"酒吧"(bar)、"恤衫"(shirt,汗衫)、"的時"(taxi,出租車)、"呼機"(call,無線電傳呼機)等等。這個時期的外語借詞雖然為數相當多,但是卻最缺乏泉州的地方色彩,因為它們絕大多數是從港澳、廣州等地輾轉流傳過來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