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網絡 『豬』,上古時期被人們稱作『豕(shǐ)』。豕字的發聲來源,有三種可能,一是小豬的尖叫之聲;二是豬愛吃屎,三是野豬發怒後,會像箭矢一樣畢直地衝過來。
甲骨文的『豕』是一個象形字:長嘴短腳,肚腹肥圓,尾巴下垂。橫過來觀賞,正是一頭胖豬惟妙惟肖的象形描繪。金文里的『豕』字稍有變化,到了小篆,已經與現代楷體的『豕』字非常近似了。
漢語『豕』字群的線條符號里,還蘊含有珍貴的文化信息。
『豚』在古漢語語境中,是一個引用頻率較高的詞。豚是古人招待客人的上乘食品,【說文】中說:『豚,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意思是:豚為鮮嫩的小豬,是祭祀祖宗時的上乘祭品,也是招待貴賓的美味佳餚。
【西遊記】中豬八戒原身為何稱『天蓬水神』?平時我們為何將髒兮兮的人稱為『泥豬』?這均與豕天性喜水有關。漢字『z』意思是『水停聚的地方』。豬天性喜水,應該在有水草處放牧,豬可以在那裡覓食豬草,吃飽後還可以泡在水裡消閒消閒。豕為水畜,這是古人對豬的本真生活習性的準確定位。
『家』字的宀下邊是一頭豬。豬住在了這個可遮風避雨的地方,這就是家了。另外,『豢』字【說文】釋:『以谷圈養豕也』,篆字的線條描繪:像人用雙手掬着穀物向地下拋灑。此二字的線條組合,都清晰地傳達出了豬已被馴化圈養的文化信息。
『逐』字是『走』和『豬』的組合,鮮明地表現了一幅狩獵畫面,所以『逐』的意思是狩獵時追趕一隻豬。(北京華文學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