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在醫務活動中的職業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品質和職業傳統習慣,是以善惡標準評價醫務人員品質和依靠社會輿論、內在信念、傳統習慣來調整醫患之間、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總和。醫德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樂記】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意思是說道德修養的成就居於先,技藝的成就處於後。【省心論·論醫】中說:『無恆德者,不可作醫』。【徐靈胎先生傳】又強調:『德成而先,藝成而後,似乎德重而藝輕,不知藝也者,德之精華也。德之不存,藝於何有?』
祖國醫學傳統醫德則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閃耀着人性與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為本,人道為先,是醫者從業立術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它倡導『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仁愛』思想,同情、關愛、尊重、保護和真誠善待病人,一視同仁,愛人如己,時時處處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的原則。我國歷代醫家對醫者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統而精闢的論述,如唐代傑出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大醫精誠】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為至親之想。』而現今少數醫者把病人分為三六九等,豈不是倒退嗎?
近代醫家陸淵雷先生曰:『自古學問與功名分兩途。狀元翰林有絕對不通學問者,大學問有終身布衣者。』歷代醫家都推崇輕權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質。醫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為最大樂趣,別無所求。戰國時代名醫扁鵲,醫術高超,仍不辭勞苦,週遊天下,為民間解除疾苦,深得群眾敬愛。漢代名醫華佗,醫術凡超,淡於名利,不願做官,被曹操殺害便是一例。故【臨證指南醫案】華序中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聞發蘊奧,韋著方書,其立言也。』
醫者是一項莊重、嚴謹的職業。歷代醫家都很重視嚴謹治學態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態與一絲不苟的醫療作風。西漢名醫淳于意,名重一時,診斷疾病非常認真,並且極重視記錄書寫病案,以積累臨床經驗,為後世醫案的創始做出傑出的貢獻。在如北宋時一讀書人患疾數載,耗盡家資,求遍白醫無效。其妻決意讓名醫何澄一試,因家貧付不起診費,便瞞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說:『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買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何正色道:『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經過何澄力救,終起沉疴。何澄不貪色慾,恪守德操,志存救濟,實為醫者的楷模。
中醫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把『精術』作為的根本和基礎。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首先強調了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說,從醫者必須從『至精至微』處深刻認識為醫之關天重任,從而刻苦鑽研、不斷提高醫術。清人王世雄在【回春錄序】中說:『醫者,生人之術也,醫而無術,則不足生人。』他認為一個醫生若無精良醫術,即使仁心厚重,也毫無用處,不能救人於病危之中。葉天士更是人木三分地指出,術不精則無異於殺人,並在臨終時告誡後人:『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能悟,讀書萬卷,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鉺為刀刃也。』葉天士的這番話可謂是一語警天,當為醫者謹記借鑑。
【內經】要求醫者針刺治療時要全神貫注,『如臨深淵,手如握虎。』但今少數醫者,診病漫不經心,邊間談,邊診脈,邊處方的醫療做法,是違反醫學道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