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日報
發掘出的宮殿區道路和排水溝。(資料圖片)
11月18日,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如申報進展順利,湖南省有望在近幾年內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位於永順縣城東約19.5公里的靈溪河畔,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土司司治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該遺址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全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老司城遺址在文化遺產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填補了土司考古學多項空白。2011年6月,老司城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6月9日,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在湖南永順縣舉行。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公布了永順老司城的最新發掘成果。
經過勘探和局部發掘,基本確定了宮殿區主體建築和主幹道的大體位置和輪廓;
通過宮殿區西城門的發掘,不僅確定西門道下與右街的卵石街道相接,上與宮殿區的主幹道相連,是宮殿區遺址的中樞,還發現了用卵石砌成的西門過道平台、紅砂岩石條砌成的台階與城門樓建築等豐富的遺蹟;
通過清理南城牆區域,發現城牆、卵石環城道路、環城牆內側排水系統、水溝上的石橋、城內建築護坡等豐富的遺蹟;
通過對宮殿區東南部遺址區的進一步發掘,發現建築牆體、道路、水溝互相疊壓,再現了不同時期的多次建築過程;
對南城牆的解剖獲得了城址建築年代的重要證據;
紫金山墓地進一步的發掘與清理結果顯示,整個陵園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台、『八字』山牆、花帶纏腰過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遺蹟組成,這一發現對於復原明代土司王室陵園整體面貌具有重要價值;
再次專題調查發現土司時期的各類遺址已達60多處,包括烽火台、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石刻題銘等等,對老司城相關遺址的內涵和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到目前為止,老司城遺址已出土、採集、徵集各種文物6680件,包括石質建築構件101件,磚類1294件,瓦類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鐵器260件,骨角類器10件。宮殿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華鱉、貝類等20餘種。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綜合專家的意見,對永順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作了進一步的完整闡述:
以老司城為核心的考古遺存是中國土司制度的見證,全面地反映了湘鄂黔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老司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人文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考古遺址。以老司城遺址為核心的考古遺存集中體現了湘西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土司王朝統治的古都;『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的流傳;史書『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都隨着考古發掘的進展而進一步得到印證。
來源:光明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