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1|回覆: 1

[史學] 吳鈎:道家、法家與儒家的『無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2-12-1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家主張『無政府主義』,儒家則承認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權力應該限制到最小程度。君主要『無為』,但國家政府不可『無作為』

  我曾在微博上提到,儒家的理想治理形態就是『無為而治』。當時有好幾位朋友都提出疑問:儒家也講『無為』?『無為
』思想不是道家的嗎?其實,不僅道家講『無為』,儒家也講『無為』,甚至連法家都有『無為』的思想。但三種『無為』的境界又各不相同。

  道家『無為』思想應該眾所周知。以我的理解,道家,至少老子的『無為』主張是跟『絕聖棄知』的反智主義聯繫在一起的,有點接近於現代政治思潮中的『無政府主義』。漢初的『黃老之術』為典型的道家『無為』之治,其特點就是政府不作為。漢朝全套因襲了秦朝的政制與法律,只是以『無為』凍結秦制的嚴酷條款,就秦制本身而言,是沒有改變的。所以到了強勢的武帝時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申韓之術的回潮,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意義才凸顯出來,『復古』就是局部恢復先秦的治理之道,『更化』就是改革掉秦制中嚴酷的法家色彩。

  與道家的『無政府主義』傾向相反,法家是典型的大政府專制主義論者,但法家也有『無為』的主張。法家式『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商鞅所說的,『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要被字面的話所蠱惑。法家的『無為』,說白了,就是要實現國家專制機器的流水線自動化運轉,人民和官吏都自覺自動服從君主的立法,這樣,就可以『不聽君』、『不從官』了。但『君』依然掌握着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與質疑。

  儒家經典談及『無為而治』的章句,其實也不少見。孔子心目中的舜帝聖王形象,正好代表了儒家式『無為而治』的境界。孔子說過三句評價舜帝的話,是我們理解儒家治理理想的最佳註腳。第一句話,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這裡說的是權力的來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爭奪來的(『不與焉』),也不是堯私相授受的,這裡所表達的乃是『天下為公』的主權觀。

  第二句話,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謂『恭己正南面』,意思跟『垂拱而天下治』差不多,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君主應當作為尊貴的權力象徵而存在,並不需要管那麼多,這就是『無為』。

  聽起來儒家的『無為』似乎跟道家的『無為』差不多,其實大不相同,道家主張『無政府主義』,儒家則承認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權力應該限制到最小程度。君主要『無為』,但國家政府不可『無作為』。那麼具體的治理權由誰掌握呢?來看孔子的第三句話:『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跟夫子此話可以互相參注的還有【新序雜事三】中的一句話:『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這是儒家式『無為而治』的第三個層面:君主尊貴而虛其位,君臨但不統治,國家的治理權交給經由『鄉舉里選』而發現的賢能之士。這也叫做『共治』。

  儒家塑造的舜帝聖王形象:『不與』、『無為』與『舉眾賢』,實際上代表了儒家治理理想的三重涵義:天下為公,虛君共治,選賢與能。這樣的治理理想既是古老的,又是跟現代『虛君立憲』制度相通的。在西方政治思潮湧入中國的晚清時期,儒家一下子就接受了其中的憲政思想(在時間點上不會晚于洋務運動),正是因為『西憲』與儒家集體記憶中的『虛君共和』理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吳鈎青年歷史學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12-1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高才吖~此學者前途無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