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
三星堆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群被發現。圖為青關山F1平面。資料圖片
三星堆遺址示意圖。資料圖片
本報四川廣漢1月16日電(記者李曉東、危兆蓋)『新發現的城牆,將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了解三星堆古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向記者披露,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現遺址北部初步確認了『倉包包城牆』和『北城牆』兩道新的三星堆時期夯土城牆,並在城址範圍內發現多條古水道,是繼1986年一二號祭祀坑發現發掘以來收穫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廣漢縣青銅雕像群室內清理工作展開】,見【光明日報】1986年12月10日一版頭條)。
專家表示,宮殿區和城牆是數代考古學人上下數十年苦苦追尋的對象,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群、『倉包包城牆』和『北城牆』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鞏固了三星堆遺址作為長江上游文明核心區域的地位,也將對三星堆的考古研究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乃至『三星堆申遺工程』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發現一『倉包包城牆』『北城牆』獲確認
對古城人工水系及其與自然水系關係的認識意義重大
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遺址北部和東南部3.2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進行考古勘探,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共發現三星堆時期夯土台基群1處及各時期墓葬41座、窯址13座、灰坑149座、文化層堆積27處。具有突破意義的是,在遺址北部初步確認了『倉包包城牆』和『北城牆』兩道新的三星堆時期夯土城牆,並在城址範圍內發現多條古水道。
『倉包包城牆』位於遺址東北部,現地表尚可見一條長400餘米、寬20米至30米、高約1米的土埂(地下夯土部分厚約1米,『倉包包城牆』現存高度約2米)。『北城牆』位於遺址北部,緊臨鴨子河,地上部分已不存,殘長210米、殘寬約15米(北側被沖毀)、厚1米至1.5米,東端與月亮灣城牆北端呈直角相接。如將北城牆現存部分東西直線延伸,可與東城牆北端和西城牆北向延長線相接,故專家判斷該段城牆有可能為三星堆時期城址的北牆。
兩段城牆的初步確認,使得三星堆古城的城牆由原來的5段變成了7段,外廓城也由於『北城牆』而有可能變得完整,這對古城的營建過程、聚落布局研究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多條古水道與壕溝的發現,對三星堆古城的人工水系及其與自然水系關係的認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發現二大面積商代單體建築基址被發現
是迄今發現的面積第二大的商代單體建築基址
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群位於遺址西北部的二級台地上,北瀕鴨子河,南臨馬牧河。台地頂部高出周圍地面3米以上,是三星堆遺址的最高處。根據2012年勘探結果,建築基址群均系人工夯築而成,現存面積約1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級台地現存面積約8000平方米。台地東西兩側均有水道環伺並與鴨子河、馬牧河互通,可能為建築基址群的環壕。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了第二級台地南部的一座大型紅燒土建築基址,編號為F1。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包含物及建築形制判斷,F1的使用年代大約為商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僅次於安陽洹北商城一號宮殿基址北正殿的商代單體建築基址。
勘探結果顯示,在F1以北並與其同層位的青關山第二級台地上還分布着大面積的紅燒土與夯土。據此,推測F1有可能僅為一個建築基址群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F1所在的『大型建築基址群』之下疊壓着3至4層薄厚大致相同的紅燒土堆積,各紅燒土層又分別與夯土層間隔疊壓,總厚度超過4米。這些現象顯示,這裡存在着三星堆各時期的高等級建築,表明青關山台地很有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三星堆古城的核心區域之一。
發現三商周時期中小型聚落分布遺址周邊
表明成都平原西北是三星堆文化的集中分布區
此外,2011年至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遺址西北的鴨子河北岸逾30平方公里區域內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10處商周時期遺址,其中廣漢境內6處,什邡境內4處。結合以前的調查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三星堆遺址周邊密集分布着商周時期的中小型聚落,且距三星堆遺址越近,則分布越密集,表明成都平原西北是三星堆文化的集中分布區。2012年6月,對其中的廣漢西高新藥鋪遺址進行了試掘。該遺址位於三星堆遺址對岸,面積約10000平方米,試掘面積400平方米,共清理西周時期文化遺蹟138處,包括窯2座、灰坑30座、溝槽12條、柱洞94個。灰坑內的遺物絕大多數與陶窯有關,殘破陶片十分豐富,可復原一大批器物,推測發掘區域應為新藥鋪遺址的制陶作坊區。鑑於三星堆遺址僅於1982年在一、二號祭祀坑附近發現過一座西周時期殘陶窯,因此不排除整個新藥鋪遺址系三星堆遺址西周時期的制陶作坊區之一。
作為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遠不如殷墟、周原和金沙等遺址充分,曆年發掘面積不足1萬平方米。此次勘探和發掘是繼1986年一、二號祭祀坑發現、發掘以來,收穫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已勘探區域的文化遺存分布狀況明確,為以後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和參照。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