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匯報 絲綢之路一直被認為是東西互漸和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唐初玄奘西行,就沿着這一古道遠赴古印度取經。
時至今日,絲綢之路一直留存着很多未解的謎,有待學界破解。比如,絲綢之路穿過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史料中也有記載表明,昔日玄奘取經後回國就曾途經這裡。但他走的是哪條路?從哪個山口翻越?今人一直不清楚。
在考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集結起一支科考團隊,嘗試通過一系列現代科學技術,精確修復絲綢之路以及玄奘等人經過帕米爾高原的具體路線。
昨天,領銜此次科考的復旦大學教授侯楊方飛到烏魯木齊,啟程奔赴帕米爾高原地區。根據行前計劃,這次科考將為期20天左右。
以往局限於『點』的發掘
帕米爾高原位於亞洲中部,地跨中國、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地圖顯示,在這裡,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與海拔三四千米的谷地縱橫交錯,其中大的谷地有8個。而在當地話中,『帕米爾』就是『山間谷地』的意思,八大谷地也被稱為『八個帕米爾』。
侯楊方介紹,帕米爾高原表面上看像是橫在東西文明之間的阻礙,它的兩側,一面是向西流的阿姆河水系,一面是向東流的塔里木河水系;但實際上,它是東西方文明的分水嶺,更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通道,即中道和南道,都穿過帕米爾高原。
侯楊方曾查閱大量中外文獻,發現史料大多只是泛泛提到絲綢之路會穿過帕米爾高原,但對於高原上一些重要地標及其經緯度,沒有確切的說明。以往的科考研究,也大多只是基於『點』的發掘,比如,這裡有幾尊佛像,那裡有幾個遺址,然後開始假設絲綢之路就是沿着這些點經過。
『這些推測不是沒有可能,但做不到讓一條完整的線路還原。』侯楊方由此生發了一個念頭:精確復原絲綢之路帕米爾高原段,還原玄奘取經後回國時走的具體路線。
復旦史地所的這一次科考之行,受到了復旦丁鐸爾中心跨學科項目資助。而這也是100多年來世界上第一次開啟對整體帕米爾的考察。19世紀末中俄邊境談判前,中國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曾派出一支考察隊前往帕米爾,那是中國第一支考察帕米爾的隊伍。
嘗試修復『古絲綢之路』
侯楊方昨天抵達烏魯木齊駐地接受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一點:此次科考的一個重要着眼點是,嘗試修復古代的絲綢之路,同時為我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遺產發現和保護工作貢獻上海與復旦學者的力量。
從2006年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我國與中亞一些國家開展了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根據國家文物局今年3月初披露的消息,目前確定的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項目首批申遺名單包括22處遺產點,而哈薩克斯坦境內有8處遺蹟,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蹟。
根據一些專家的看法,由於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牽涉面廣、工作量大,其中也難免存留一些遺憾。比如,像新疆喀什等一些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着交通樞紐角色的遺址,並不在此次國內的申遺點名單中,着實可惜。侯楊方說,實際上,起於喀什、止於巴基斯坦塔科特的中巴友誼公路被稱為『現代絲綢之路』,和古絲綢之路並不是一回事。『中巴友誼公路與古絲綢之路只有部分重合,古代的絲綢之路並不經過中巴公路的重要地標――紅其拉甫山口與蓋孜河谷。』
帕米爾高原位於喀什西面,所以,此次復旦科考隊的目標之一就是深入帕米爾高原,考察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山口,爭取恢復真正的古絲綢之路,為國內的研究和未來的絲綢之路保護提供更多學術支撐。
正式啟程科考前,隊員們做了大量功課。1300多年前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帕米爾歷史最早的詳細史料。『它寫得像一部詳細的考察報告,記錄玄奘每段東南行多少里、東北行多少里……從頭至尾都記載着里數和方位。』侯楊方說,玄奘堪稱是帕米爾路線的最早詳細記錄者。比如,玄奘曾走過一個大龍池,這是一個非常壯闊的湖。關於這一點,他就做了地標記錄。正是根據這一點,100多年前,【大唐西域記】的英譯者比爾斷定,玄奘走的一定是大帕米爾(位於塔吉克斯坦)這條路線,因為『符合這個地標的只有大帕米爾』。
穿越路線將在網上發布
除了上百篇近代西方考察報告、論文以及中文資料,復旦的科考隊員此次出征時還配備了大量現代『武器』。
地圖,無疑不可少。記者了解到,行前,復旦科考隊成員搜集了大量冷戰時期美蘇軍用地圖、現代地形圖以及遙感圖片,對路線上的一些地標做了初步的經緯度判斷。『軍用地圖的實用性是最強的,因為它涉及到行軍、作戰。哪條路線在什麼季節可以行走什麼樣的車輛,還是只能通過驢、馬或者行人,它都有明確的標示。』此外,科考隊還配備了GPS定位設備。
『我們會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把絲綢之路穿越帕米爾的整個狀況生動如實地反映出來。』侯楊方說,此次科考活動將對每一個地標、每一段路線進行3D模擬,發布到網站上,每當觀眾『經過』一個地標,系統就會提醒觀眾這是一個重要的山口;點擊一下,經緯度、海拔就顯示出來,網友甚至可以看到隊員們拍的照片和視頻,而以往的相關研究基本都是文字描述,社會大眾甚至行家對此也無法真正理解。
『我們把所拍的內容都儲存進數據庫,通過互聯網推向大眾,每個人只要能上網就可以看見――這是迄今為止任何人沒做過的,這不僅是真正的跨學科研究成果,也是學術肩負的社會責任。』侯楊方說。 本報記者 樊麗萍
來源:文匯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