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5|回覆: 0

重慶明代衙署監獄遺址或超6萬平米 呈四合院構造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3-4-11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重慶晨報
『這是全國發現的首個明代衙署監獄遺址,對研究明代監獄的形質提供了考古依據。』 
  『我們一共發掘了1萬餘平方米的面積,在這裡,從宋代綿延到民國時期的重慶城行政中心揭開了冰山一角。』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說,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判斷,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這個延續千餘年的行政中心,面積應該遠遠不止現在看到的萬餘平方米,而是達到了6萬餘平方米。
  當年的巨大石牆,歷經數百年歲月,如今只剩下殘存在泥土裡的一米餘寬基座。石牆圍起的4000餘平方米範圍內,偶爾可見被層疊其上的後代建築擠壓得變了形的青石板。建於明代的這個建築用來做什麼?昨天,指着電腦上的三維復原圖,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說,它就是明代重慶城的監獄所在地。袁東山表示,在剛剛榮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上,考古隊員們不僅發現了南宋時期重慶城的行政中心,還發現了明代重慶城的衙署監獄。
  為什麼說這裡是明代監獄?
  袁東山說,這是三峽博物館內繪於1888年的【重慶府治全圖】複製品的『功勞』。『在這張地圖上,老鼓樓旁就標註有「監獄」二字,通過考古現場發掘的遺蹟進行判斷,圖上所繪監獄的模樣和考古現場發掘的地基走向完全相符。明清的衙署一脈相承,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占地4000平方米的建築,就是從明代開始就修建完成的監獄所在地。』
  明代監獄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木質構件已經無跡可尋的情況下,袁東山依據目前發現的殘存石質遺址作出推測:『我無法推斷監獄的圍牆有多高,但可以知道,監獄一共由兩堵石牆圍成,外牆厚約1.5米,內牆的厚度也達到了1米多,它們圍起的面積大約有4000多平方米。』
  在兩堵石牆圍起的遺址內,考古隊員們還發現了四散分布的青石地板,根據測量,這些青石都被打磨成了80厘米長寬的正方形。袁東山說,這些青石就是明代監獄的地板。
  通過電腦的三維技術,考古專家們復原了這個明代監獄的大致樣貌―――從上往下俯瞰,監獄呈長方形的四合院構造,前後各有門房進出,『兩個門房內的房間是獄卒們進行看守的地方。』
  在兩個門房之間,有一個長方形的通廊建築。袁東山說,在建築中央的4米餘寬通廊兩側,就是獄室所在,『這些獄室中間應該是用木樁隔成了一個個單獨的房間,我們目前只能根據史料推斷,最大的房間應該有10餘平方米,而且內牆之上應該只開有狹小的窗戶以供空氣流通。』
  其他發現>
  衙署保衛室有近200平方米
  南宋時期重慶城行政中心的大門究竟在哪裡?袁東山說,就是附近的高台所在地,『由於歷史變遷,高台目前只剩下了一半的面積,據遺址走向判斷,它的另一半應該在如今的解放東路綿延向江邊。』
  在這座殘存的高台上,考古隊員們還發現了一個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建築遺址,袁東山說,這個建築在當時相當於現在的保衛室,『它應該是對稱而建,只是另外一邊的房間已經消失在了歲月的長河裡。』袁東山說,衙役們在這裡對外進行警戒,同時,官員們也從兩個『保衛室』中間的通廊進入衙署內部。
  巨大寺廟遺址也在附近
  從空中俯瞰老鼓樓遺址,在南宋建起的衙署範圍之外,還有一大片的發掘現場,在這裡,考古隊員們找到些什麼?袁東山說,這是南宋時期重慶城中心的一座寺廟,面積達到2000餘平方米。指着電腦上的復原圖,袁東山描述起這座堙沒在歷史車輪中的寺廟輪廓。
  寺廟由兩座大殿和其後的放生池及兩排廂房構成,大殿的規模有多大暫且不論,光是放生池的面積,就達到了數百平方米。『從寺廟的地理位置及規模可見,在當時的重慶城,這座寺廟的香火一定不差。但可惜沒有文獻資料記載,它的名字及供奉我們無從得知。』袁東山說。
  相關新聞>
  老鼓樓遺址全貌
  將可像網遊一樣逛
  從目前老鼓樓遺址剩下的建築遺存,普通市民很難想象當時衙署的風貌,但年內,考古專家們將採用來自英國的最新三維技術,復原老鼓樓遺址在宋明清三代的全貌。
  袁東山說,不僅如此,專家們還將把在這裡發現的每一個重要建築點和文物的數據全部進行掃描,並依據歷史資料還原,『屆時,市民可以指揮電腦上的小人,走進遺址,360度參觀整個衙署。』
  今年內,三維還原的老鼓樓遺址就將現身於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市民們免費參觀。而在老鼓樓遺址公園建成之後,這些三維技術還將被搬進公園之內,讓市民們能夠站在遺址之上,穿梭時空去欣賞重慶綿延千年的行政中心風貌。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來源:重慶晨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