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5|回覆: 0

[醫藥臨床] 消導與吐下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3-6-29 0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有『傷食詩』:『噯腐吞酸腹不舒,食傷平胃可消除,若還拒按宜承氣,慎勿因循反致虛。』並謂:『徒用山楂、麥芽之類,則所傷之物,未能自下,聚於胃中,如釀酒一般,則胃氣日見敗傷。』這裡提到了治療食積用下法。
  【金匱要略】中就有治療食積(宿食)用吐、下兩法。【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1~24條:『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保和丸重在消導積食,大承氣湯、瓜蒂散重在吐、下(排出)積食。單從祛邪角度看,後者的力量大於前者。當然後者對脾胃功能的影響也要大於前者。
  積食,在上者宜用吐法,在下者宜用下法。倘已經錯過了使用吐法的時機,而又不到使用下法的階段,此時最宜使用消導之法。
  清末醫家唐容川在【血證論·食復】中指出:『仲景治食復,言有宿食者,皆主芍藥、大黃,義取二物力能推盪。蓋宿食不去,不獨阻新食之進,且傷氣壅邪,轉生諸疾。故主大黃以速去之,以免傷其正氣,勝楂、曲之功千萬。醫者須知此理,臨證庶有膽識。』
  應該說,楂、曲之消,大黃之下,各有所適應之確證,二者並無高下之分。倘執於經方,枯守下法,或只知時方,全用消法,皆為不善用方者。
  筆者臨證體會,治療食積,需要使用吐法的機會極少。而過早使用下法或濫用下法,往往可傷脾損胃,常見徵象是苔膩不易消退。多數情況下使用消導之法即可,但需把握消導之力度,必要時配用下法(儘量不單用下法)。筆者早期治療食積腑實發熱之患兒,用大承氣湯,往往便通熱退,立竿見影;但患兒苔膩不易消退,且精神會受影響。後多用保和丸加生大黃,或保和丸合大承氣湯加減,也可起到便通熱退之效,且苔膩多隨之消退,精神不受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