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日報 你知道東漢時期男子的『皮帶』是什麼樣子嗎?我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太陽崇拜圖像與屈原的【九歌】有什麼關係?8月31日至11月30日,『三峽文物保護成果展』將在三峽博物館開展。該展覽由國家文物局、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來自三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等12家參展單位的文物458件(套),首次展示20年來三峽文物的保護成果,其中,不少珍品都是首次走出庫房,之前從未公開過。這也是『三峽文物』首次集體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昨日,在三峽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三峽區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彭學斌的帶領下,本報記者提前獨家進入博物館庫房打探,揭開來自三峽地區的遠古記憶。
巫師陶俑:
國家級文物失而復得
庫房四周的鐵架上擺滿了文物,兩個躺在牆角的木箱吸引了記者注意。工作人員將『睡』在裡面的兩具陶俑緩緩扶起,兩具1米多高,手持權杖的巫師陶俑便佇立在記者眼前,十分震撼。其中,男俑嘴唇呈圓形上翹,頂着高高的帽子,表情有些不屑,女俑則頭頂桂冠,嘴巴微張,看上去十分可愛。
『它們都是今年才發現的,來自六朝時期的一座大規模古墓葬,出土後還曾經歷了一場歷險呢!』彭學斌介紹,今年1月,巫山縣巫峽鎮柳樹村一位村民在修建自家房屋打地基時,發現了一座墓葬。當晚,村民便與挖掘機師傅將墓內文物私分。幸運的是,最終公安機關成功追回文物80件,包括四具大巫師陶俑,記者看到的就是其中的兩具。
『現在男俑已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女俑評為國家二級文物。』彭學斌說,雖然因盜掘,隨葬品的擺放位置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測,由四位巫師俑在棺槨四周引領一大批儀仗俑及家畜俑,與墓主隨行的場面是相當壯觀的。
我國最早的太陽崇拜圖像:
人物表情很『萌』
一個由線條組成的人物,身體是一個向下拉長的三角形,手與腳只是一根直線。人物的輪廓分明,嘴巴微微下撇,看起來十分『萌』。小人兒的頭上還頂着一團光,仔細數會發現還有23條光芒,而腰部兩旁也分別畫着大小不一的兩個星辰……這是記者在一個長115厘米、寬20厘米、厚12厘米的石板上看到的圖案,它究竟是什麼?
『這是目前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太陽崇拜圖像,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彭學斌一邊說,一邊與記者將這塊石板從箱子裡抬出來。
『還記得屈原【九歌】中的【東君】吧?這首詩就是祠祀太陽神的祭歌,東君就是太陽神。』彭學斌介紹,在三峽,最有名的太陽崇拜標本莫過於這塊1998年在湖北秭歸東門頭遺址發現的『太陽人』石刻。
生活在三峽地區的先民們為何對太陽情有獨鍾?秭歸縣屈原紀念館文物專家周浩認為,這與天體運動以及人類的生活條件密切相關,『一方面,原始人類認為太陽是在不斷的運動,卻搞不明白其原因,就會產生諸多神秘解釋,進而產生對太陽的崇拜;另一方面,三峽地區山高坡陡、峽谷縱橫,當時,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地區普遍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但三峽地區尚處在漁獵文化發達的時期。先民們會感受到太陽可以給人類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美好的生活,由此而產生一種敬畏之心。』
東漢男子使用的『皮帶』:
青銅鏈條可根據胖瘦伸縮
『猜猜這是什麼?』打開一個長30厘米的盒子,彭學斌笑着問記者。
盒子裡,4根青銅鏈條呈扇形鋪張開來,每根鏈條從中部開始又一分為二,4根變8根,而小鏈條的尾端又鑲有類似迴旋鏢圖案的物件,晃眼一看,仿如孔雀開屏。
幾次猜測不中後,彭學斌向記者透露:『這是帶鈎,可以說是東漢時期使用的「皮帶」。當時多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所用,可以根據胖瘦進行伸縮。』該帶鈎2002年從萬州大坪墓群出土後,一直在養在『深閨』中。通過修復,它將在本次展覽中首次與觀眾見面。
記者在庫房裡看到,除了古人的『皮帶』,此次展出的還有古人的手杖。手杖中間部分已經不見,只剩下頭部與底部,頭部隱約刻有貌似虎頭的圖案。彭學斌稱,這是漢代的手杖,『在漢代以孝治天下,有敬老愛老的制度習俗,但凡跨越古稀之年的老人,均可到官府領取一把這樣的手杖。』(記者 夏婧 實習生 楊晨)
來源: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