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報 在長江上游涪陵段坐落着這麼一座博物館。它的展品很單一,所有展品就只是一段高低不平的石樑;它的位置很奇特,博物館主體部分全部位於浩瀚的長江江底;它的地位很特殊,它的修建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匯集了全國各領域專家學者,開創了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多項奇蹟。它就是享譽中外的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
白鶴梁被譽為
『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對於白鶴梁,生活在三峽兩岸的人們從來都不陌生。這段全長一千六百多米,寬十餘米的石樑,橫亙於長江江心,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後它就會露出水面,從而在江中形成一道天然的阻瀾隔浪的屏障。正是有了它的庇護,自古以來石樑附近都是水產富足、風景優美,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久而久之,在當地老百姓中逐漸流傳起這樣一個傳說。說石樑附近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平安,全靠一個名叫爾朱真人的道士長期施法扶助,後來爾朱真人得罪權貴被迫害致死,死後化作白鶴西去。人們為了紀念爾朱真人的豐功偉績,遂將石樑命名為白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算不得信史。
至於石樑為何命名為白鶴梁,因缺少明確文獻記載,早就已無法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唐代,白鶴梁就已經聲名大振。從那時起旅居涪陵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鄉紳士子往往到白鶴梁題名刻錄,其內容既有詩詞佳句,也有遊記心得,更有塗鴉式的名姓綴錄,就這樣,一千多年後在白鶴梁上竟然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據不完全統計,從唐代廣德元年(763)白鶴梁上第一塊題刻上石,到1963年2月15日涪陵當地最後一次於白鶴梁上鐫刻文字,前後歷經整整一千二百年。目前,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正是由於白鶴梁常年沉於水中,只於枯水時節方才顯現,所以它基本沒有遭受過任何人為破壞。
白鶴梁題刻在文物界地位非常尊崇,特別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所刻的『元符庚辰涪翁來』的題刻,可以說是目前全國保留的黃庭堅真跡中最具特色的一件。其他諸如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知名歷史人物的題名,也都極為罕見。石樑上的石魚雕刻以及水位題刻,忠實記錄了長江上游地區千餘年來的水位變化情況,是研究我國氣候史、水文史、環境史的第一手資料。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時,與會外國專家看後連聲讚嘆,大呼不可思議。此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遂將白鶴梁譽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無壓容器技術首次運用於水下文物保護
1988年,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然而此時國家有關三峽工程的修建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前期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全面展開。庫區文物工作者都很清楚,只要三峽工程一旦建成,白鶴梁勢必會永遠沉於江底,後世的子孫將再也看不到這一珍貴的人文景觀。
從那時起,各行各業的專家越來越多地奔赴重慶,紮根於庫區。大家都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才能讓蓄水後的白鶴梁得到最為有效的保護?這個事情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確傷透了專家們的腦筋。分割搬遷?這當然可以,但是白鶴梁題刻既然離開了江水,它也就失去了文化上的涵義,況且這與國際文物界普遍遵循的【威尼斯憲章】精神不符,定然會受到世界輿論的詬病。拓片複製?拓片後,對於資料保護當然是好事,但實物呢,就要永遠埋掉?當時還有課題組提出用罩子把白鶴梁罩住。經討論後,專家們認為這個想法固然好,然而三峽蓄水後,水位陡漲,江底壓力那麼大,有什麼樣的罩子能夠撐得了如此巨大的水壓呢?一時間,種種困擾紛至沓來,白鶴梁的保護頓時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後,又經過數年努力,有一種想法開始逐漸被專家們認同,那就是白鶴梁保護必須採用『不移位』的原地保護策略。至於具體操作,大部分人都傾向於建立一座水下博物館。
1996年天津大學提交了興建水下博物館兩個方案的規劃。即:『雙層(穹頂)拱殼』和『蜂巢拱頂殼』方案,方案中包括了興建『地面博物館展廳』等框架。後因技術、航運、經費等原因,未被通過。1998年,長江水利委員會設計院提出了『留取資料』實行淹埋的方案,該方案除對白鶴梁水文題刻進行技術性的保護處理外,在沿江岸邊建造地面博物館,將留取的資料進行展示。
此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黃真理博士也提交方案。該方案在對白鶴梁水文題刻進行必要的技術保護和留取資料的基礎上,在白鶴梁水文題刻原址水域的上方復建白鶴梁,以『枯水』時露出,『蓄水』時淹沒的形式,再現『石魚出水』、『白鶴時鳴』、『鑑湖魚笛』的人文景觀,並在岸邊建造『白鶴樓』,以展示有關拓片和影視資料。
就在以上方案進行論證期間,中國工程院葛修潤院士提出了『無壓容器』的『水下博物館方案』。該方案在白鶴梁的基岩上建鋼筋混凝土牆,牆的頂部與防鏽金屬穹頂連接。鋼筋混凝土牆不做防滲透密封,可過濾水質,防泥沙侵入。白鶴梁水文題刻全部罩在穹頂與鋼筋混凝土牆內,形成『水下博物館』。館內無空間,全部充水,題刻長年浸於水中,觀眾可在耐壓通道,通過觀測窗口,在數十米的水下隔水觀賞題刻。
由於『水下博物館』內的水與江水經鋼筋混凝土牆滲流連通,水壓分散,使白鶴梁岩體處在無壓狀態,解決了由於水壓的影響而易使殼體移位的技術難題。另外,配備了不影響航運的設施,再加上結構相對簡單、施工期短、造價低等優點,無壓容器設計方案最終在專家論證會上脫穎而出,得到各方肯定。2002年1月由重慶市政府組織召開的專家論證會通過了葛修潤院士方案。同月,國家文物局致函重慶市文物局,批准『涪陵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水下博物館耐久年限為100年
2003年2月,舉世矚目的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由水下保護體、交通及參觀廊道、地面陳列館三部分組成。整個工程等級被定為一級,耐久年限為100年。六年後,也就是2009年,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終於在長江三峽涪陵段落成,並於當年正式對外開放。
曾有外國遊客遊覽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後真誠地說,『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為一處文物的保護而在水下專門興建博物館。』的確,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館。它在文物保護中第一次採用了LED光芯照明系統;第一次採用不燃電纜;第一次採用水下循環水系統……以上這些都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銘記和驕傲。文/ 劉興亮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