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14世紀的蘇格蘭獨立戰爭中,1314年6月24日的班諾克本戰役是決定性的戰役 ...
在13-14世紀的蘇格蘭獨立戰爭中,1314年6月24日的
班諾克本戰役是決定性的戰役,奠定了蘇格蘭獨立的基礎
反映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電影【勇敢的心】劇照
反映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電影【勇敢的心】劇照
2012年10月1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和蘇格蘭首席大臣薩爾蒙德簽訂【愛丁堡協議】,正式將英國議會決定政體發展的最高權力暫時讓渡給蘇格蘭議會,為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舉行奠定了法律基礎。2014年9月18日是蘇格蘭獨立公投舉行的日期,屆時蘇格蘭人將通過公投的方式決定蘇格蘭是否脫離英國。探索蘇格蘭人尋求獨立的動機及獨立公投得以舉行的成因,首先必須理清蘇格蘭民族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
蘇格蘭地處不列顛島的北部,面積占英國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而人口卻不足十分之一。公元10世紀左右,蘇格蘭幾乎與英格蘭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的王朝國家,因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向南部拓展是蘇格蘭改變貧瘠與落後的首選戰略。11世紀時,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還存在一些所謂的『無主土地』,當英格蘭發生內亂或專注於法蘭西領地時,都是蘇格蘭向南拓展的有利時機,直到1237年【約克條約】的簽訂才正式解決了兩個王國間的邊界問題。蘇格蘭王國從凱爾特式的部族王朝演化為有組織的封建王朝,一直深受英格蘭的影響。一方面,為了控制強大的貴族或地方勢力,蘇格蘭國王經常尋求英格蘭國王的支持;另一方面,兩個王國間的聯姻,也為蘇格蘭的盎格魯化開闢了重要渠道。作為落後的一方,蘇格蘭不僅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深受英格蘭影響,在政治上也處於附屬地位。因為接受了英格蘭國王的領地,蘇格蘭國王是英格蘭國王的附庸幾乎沒有異議,但蘇格蘭王國是否為英格蘭國王的屬地,卻在兩個王國間存在爭議。這種爭議結束於蘇格蘭獨立戰爭(1295-1328年),蘇格蘭通過這場對英格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重申了自己的獨立地位,而且重鑄了自身的民族認同。
蘇格蘭獨立戰爭之後,蘇格蘭的獨立地位既得到了法理上的確認,也被民族歷史的神話所構建。然而從16世紀開始,蘇格蘭出現了尋求與英格蘭結成某種形式聯盟的少數派觀點。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逝後無嗣,表侄孫蘇格蘭國王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新建立的斯圖亞特王朝統一了整個不列顛島。即使實現了『共主聯盟』,蘇格蘭和英格蘭仍然保持了各自的獨立性,建立更緊密聯盟的提議多次被提出,終因英格蘭的反對而無果。在雙方各有所需且彼此讓步的前提下,最終於1707年在兩個王國間實現了議會聯合,建成了新的聯盟國家大不列顛。
根據【1707年聯盟條約】,蘇格蘭和英格蘭的議會均被取消,由新建立的不列顛議會替代(其實質是在英格蘭議會中增加了少許蘇格蘭議員),同時,蘇格蘭自身的宗教、教育、法律及地方治理體系得以留存,其結果是蘇格蘭失去了國家地位,但保留了擁有民族特性的市民社會。經過聯盟初期的磨合,蘇格蘭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都取得了快速發展。得益於英帝國提供的廣闊市場和海外職務,蘇格蘭也跟隨英格蘭開始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並且從貧困落後的農業王國一躍成為最早建成的工業化國家的一部分。聯盟提供的外部優越環境,加上蘇格蘭人擁有的勤儉、進取等優秀品質,最終成就了蘇格蘭於18世紀中後期及19世紀的發展神話。
19世紀末,蘇格蘭人開始對政治現狀產生不滿,認為蘇格蘭事務沒有獲得英國議會的足夠重視。受愛爾蘭自治運動的影響,蘇格蘭也興起了要求建立地方議會的自治運動。要求自治的多個民族團體在1928年組建了具有『左傾』色彩的蘇格蘭民族黨(NPS),1932年相對溫和保守的民族政黨蘇格蘭黨(SP)成立,兩黨於1934年合併建立了蘇格蘭國民黨(SNP)。蘇格蘭國民黨在建立初期執行的是溫和的分權路線,但在1942年後,獨立卻成為其主要綱領。從建立開始,蘇格蘭國民黨在政治選舉中的表現一直很差,只是一個勉強維持存在的政治團體。二戰中不列顛意識的增強及戰後福利國家的建設,都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族政黨的發展空間。在1967年的議會補選中,蘇格蘭國民黨獲得了二戰後的第一個席位,在1974年舉行的兩次大選中,國民黨一躍成為蘇格蘭的第三大黨,帶領蘇格蘭進入工黨、保守黨、自由黨和國民黨相互競爭的『四黨制』時代。為了爭奪民族地區的選票,英國的兩大主流政黨競相操弄民族議題,工黨更是直接推動了1979年建立蘇格蘭議會的公投,雖然該公投以失敗告終,卻是蘇格蘭民族運動的一個高峰。1979年上台的保守黨政府,在撒切爾夫人領導下推行的福利及私有化改革,給嚴重依賴國家扶持的蘇格蘭造成傷害的同時,也傷害了蘇格蘭人的民族感情,尤其是撒切爾夫人對地方自治的收權改革,更是讓蘇格蘭精英產生了被剝奪感。工黨則又一次大打蘇格蘭民族牌,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1997年上台的工黨,成功推動建立蘇格蘭議會的公投,並在1999年建成了蘇格蘭議會。
在20世紀,隨着英帝國的衰落,聯盟帶動的經濟利好因素逐漸消失,聯盟具有的吸引力在逐漸降低。經濟的低迷和政治的被動,讓民族政黨有了產生的土壤和發展的空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蘇格蘭沿海發現並開採石油,為民族政黨的獨立訴求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撐。英國兩大政黨不僅沒有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民族勢力的發展,反而為了短期的選舉利益實行妥協性的權力下放。蘇格蘭議會建立後,修正後的聯盟並沒有如工黨所願能夠抑制民族勢力的發展,相反,蘇格蘭國民黨通過地方議會的平台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在1999年和2003年的兩次蘇格蘭議會選舉中,國民黨成為議會中的最大反對黨。從2007年開始,國民黨成為蘇格蘭的執政黨,並在2011年的議會選舉中以多數票獲得連任。主張獨立的國民黨在蘇格蘭的成功執政,推動了獨立公投的舉行。
其實,獨立一直是一小部分蘇格蘭民族主義者的政治訴求,多數人尋求的是在聯盟內追求蘇格蘭利益的最大化。經濟利益的增加是決定蘇格蘭同意建立及積極維護聯盟的關鍵因素,民族特性的保留是蘇格蘭構建聯盟的根基。當現實的利益發生變化時,可供民族主義者構建民族神話的民族特性便成為煽動民族情緒的富礦,改變現有的聯盟形式也成為對現實不滿者的政治訴求。神話和現實如同錢幣的兩面,蘇格蘭獨立的訴求一直伴隨着民族神話的構建和現實利益的追逐,但決定蘇格蘭民族發展方向的主因永遠是現實利益。如政治學者邁克爾·基廷所言,『蘇格蘭人對聯盟的支持是功利性的,當他們對獨自行動的能力感到更自信時,聯盟便會衰落。』
簡言之,蘇格蘭獨特的民族歷史與文化是其民族運動發展的根基與潛在要素,而現實的經濟利益是引導民族運動發展方向的觸媒,政黨的選舉利益是最終主導民族運動發展的手段,政治、經濟、文化三種因素相互促動,共同助推了蘇格蘭獨立運動的發展。從國家層面看,英國的兩黨政治很難形成一貫的民族政策,而且短期的選舉利益也成為兩大政黨向民族勢力妥協的誘因;英國憲法中缺少禁止民族獨立的明文規定及修改憲法的便利性特徵是造成英國民族問題的癥結所在。地區一體化及民族國家的式微是有利於西方民族分離運動的大環境,愛爾蘭和挪威等相似小國的成功模式也是吸引蘇格蘭追求獨立的動力之一。
蘇格蘭並不是西方世界尋求民族獨立的特例,其表現不僅影響英國內部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民族問題,對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存在的民族分離運動也有觸動。無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結果如何,這個事件本身已經改變了英國內部的政治格局,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畢竟,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竟然在實現了現代化目標以後反而被國家分裂所困擾,這提醒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的角度來認識民族問題。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原標題:蘇格蘭民族的昨天和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