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喉炎聲音嘶啞表現多種,評價嗓音的音量、音調、音色和音域要素和中醫臟腑辨證的關係,干祖望提出自己獨到的理論。
●本案喉喑為20年頑疴,病情以音調低沉、不能發高音為主。『音調屬足厥陰』,故選擇入足厥陰肝經的活血化瘀藥物為主組方。
【驗案賞析】
任某,男,25歲,1991年7月12日初診。
患者聲音嘶啞20年,時輕時重,近來嚴重發作月余,嘎啞日甚。有時痰中仍夾有血絲,咽喉有有異物感,渴喜熱飲。昔有咳嗽,今已止。檢查:聲帶肥厚呈柱狀,游離緣不齊,閉合差。兩室帶增生超越,覆蓋於聲帶上1/3,未見出血點,惟一片嚴重晦暗型充血。舌薄苔,脈平。
辨治:證屬氣滯血瘀痰凝,治宜宗化瘀消痰攻堅。
處方:穿山甲3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三棱6克,血餘炭10克,莪朮6克,紅花6克,桃仁10克,失笑散10克,桔梗6克。
二診(1991年8月4日):咽喉乾燥已潤,痰則明顯減少,痰中血絲又見兩次。為了提高音量則有費勁之感,高低音之間失於調劑。檢查:聲帶仍肥厚,邊緣已整齊,閉合之差改善。室帶依然增生,稍收斂一些。嚴重的晦暗充血已淡化一些。舌薄苔,脈平。
辨治:從化瘀攻堅入手,方既中病,病即告輕,當然步隨前跡,作一氣呵成。
處方:三棱6克,莪朮6克,穿山甲片10克,鱉甲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煅瓦楞30克,桃仁10克,赤芍60克,桔梗6克。
三診(1991年8月20日):發音較為亮朗一些,口乾燥已不明顯,但飲水仍很多。痰中血絲已18天未見,痰結成塊,咯出即舒。高低音仍難調節。檢查:前齶弓小血管暴露,聲帶閉合好些,運動可,肥厚充血晦暗。室帶增生,充血晦暗。舌薄苔,脈平。
辨治:水天一色,聲門全部如丹,總系熱與瘀並。化瘀裁方,仍宗原法,但稍加甘寒之品,亦屬無妨。
處方:當歸尾10克,赤芍6克,丹皮6克,半枝蓮10克,金銀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桔梗6克,積雪草10克,桃仁10克。
四診(1991年10月30日):發音雖改善,但仍有『悶』的感覺。乾燥已潤,痰不多。不耐多言,若讀書即使聲音較大,亦即不舒。近來一度感冒,但很快即愈。檢查:聲帶肥厚,充血不顯,但與8月20日所見相比,反而紅些,為艷紅。室帶增生有些收斂。舌薄苔,脈平。
辨治:20年頑疴,得能『穩步前進』,毋再奢求,旨承上方。
處方:當歸尾10 克,赤芍6克,穿心蓮10克,桃仁10克,澤蘭6克,金銀花10克,桔梗6克,天竺黃6 克,大貝母10克,積雪草10克,黛蛤散15克。
【按】 明【景岳全書•卷二十八】『聲喑』篇曾提出:『聲音出於髒氣,凡髒實則聲弘,髒虛則聲怯,故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干祖望贊同張景岳這一觀點,認為慢性喉炎聲音嘶啞的具體表現有多種,輕度者聲音略低,不能發清脆高音;中度者聲音低沉,或帶有雜音;重度者聲音沙啞,或如耳語聲。評價嗓音質量,有音量、音調、音色和音域四個要素,對於這些要素和中醫的臟腑辨證的關係,干祖望提出自己獨到的理論:『音調屬足厥陰,憑高低以衡肝之剛怯;音量屬手太陰,別大小以權肺之強弱;音色屬足少陰,察潤枯以測腎之盛衰;音域屬足太陰,析寬窄以蠡脾之盈虧。肝剛、肺強、腎盛、脾盈,則丹田之氣沛然而金鳴高亢矣。』
本案喉喑為20年頑疴,且加重一月余。患者嗓音的音量、音調、音色、音域四要素均較差,但從病情來看,『嘎啞』『聲帶邊緣不整齊』,當以音調低沉、不能發高音為主要矛盾。『音調屬足厥陰』,所以選擇入足厥陰肝經的活血化瘀藥物為主組方。方以干祖望治療慢性咽炎的經驗方逐瘀開音湯為主,由於患者痰中夾血絲,故方中用了血餘炭等止血藥。
二診時,患者服藥已三周,聲嘶、咽干、痰中夾血絲、聲帶邊緣不整齊等臨床表現均有所改善。見此干祖望心中大喜:『頗得唐容川、王清任之三昧』,活血化瘀法用得恰到好處。決意『步隨前跡,作一氣呵成』,選方則更接近『逐瘀開音湯』。
三診,患者服藥共計五周。雖音調失常仍為主要矛盾,但病情有2個新的變化:一是音調改善之後,音量不足矛盾開始凸現,『音量屬手太陰』;二是須解決『水天一色,聲門全部如丹』之問題。根據這兩個變化,從『熱與瘀並』的病機考慮,改用『活血開音湯』,並加入銀花、半枝蓮等入肺經的清熱藥物。方中積雪草,既有活血消腫止痛,又有清熱解毒利水的功效,干祖望認為是具有化瘀清熱作用的咽喉要藥。
四診,患者服藥已三月余,發音、咽喉不適感等均已明顯改善,『20年頑疴,得能穩步前進,毋再奢求』。這時治法也進一步由改善音調轉為提高音量為主,大貝母等入肺經的藥物加重了分量。這些都反映了干祖望靈活多變的辨證選方擇藥思路。
【鏈 接】
干祖望治慢性喉炎兩驗方
一為平劑。從四物湯與喉科六味湯化裁而得,名為『活血開音湯』,由紅花5克,川芎3克,赤芍、當歸尾各6克,積雪草、天竺黃、僵蠶各10克,桔梗 6克,甘草3克組成,適用於慢性聲音嘶啞,檢查見聲帶肥厚,聲門閉合較差,全身其他症狀不明顯者。
二為峻劑。從張仲景之抵當湯、桂枝茯苓丸與三甲散相參而成,名為『逐瘀開音湯』。主要藥物是三棱、莪朮、穿山甲各10克,地鱉蟲 6克,當歸尾10克,赤芍6克,乳香、沒藥各3克,適用於聲帶肥厚日久不愈,用一般的行氣活血劑療效不着,但身體壯實,無虛羸之象者。
【人物鏈接】
干祖望,男,1912年生,上海人。第二屆國醫大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主任中醫師,教授。17歲拜浙江名醫鍾道生為師習醫,21歲懸壺上海松江。1956年調入江蘇省中醫院工作。1972年創辦江蘇省中醫院耳鼻喉科。曾任江蘇省中醫學會中醫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主任委員。主編學術專著12部,發表學術論文及醫話326篇。
創立完整獨立的中醫耳鼻喉科。1951年他在上海診所掛出第一塊『中醫耳鼻咽喉科』招牌,1956年在【新中醫藥】雜誌連載發表了中國首部【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經過多年實踐和再充實,形成了獨特的『干氏中醫耳鼻喉科理論體系』。1972年他率先在江蘇省中醫院成立首家中醫耳鼻喉科,之後又主辦5期全國學習班,培養了大批專科人才,被譽為『中醫耳鼻喉科之父』。干氏中醫耳鼻喉科理論體系是一套獨特的診療方法和學術思想,干祖望認為,除用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以外,還應運用『查診』,即引進現代醫學的專科檢查方法,同時用中醫的觀點進行分析、辨證,提高了治病療效。他還提出了耳鼻咽喉科的『脾胃學說』。此外,用於治耳鳴、耳聾的衝擊療法、瀉離填坎法、還聽丸,治過敏性鼻炎的脫敏湯、截敏湯、鼻淵合劑,治慢性咽炎的參梅含片等,均被各地醫生學習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