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8|回覆: 2

[大成拳(意拳)] 拳學論綱——意拳學第二教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鄉齋先生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創立了意拳,並由韓星樵先生於1992年整理出版了?意拳學?一書,而本文則是在前書的基礎上,將作者多年的操習的經驗與心得總結而得,故稱為第二教程。

一、 什麼是意拳

意拳自創立之日起,即以培養國民的健全精神和身體的自然良能為目標。這種精神是人類靈性的最高體現,而身體的自然良能則為人類身體本身功能的充分發揮。合在一起講可以稱之為追求人類的身心健康。具體落實到三個方面:一是衛生身體健康。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有了正常的身體狀態,才可以正常生活,才可以做一切事情。二是攻防技擊。有了正常的身體狀態,才能應付人類本身的互相攻擊,才能在競技中獲勝。三是尋理趣。就是通過對意拳的學習過程和應用過程,獲得對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從更高層次獲得對自已生命靈性的一種感悟。即可謂『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之意。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意拳學明確了自已的研究認識的對象,是人體整個生命運動過程。以科學的原則原理為認識問題的方法手段,以對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為研究成果。從而奠定了意拳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學科—-『拳學』的科學地位。從這個定義上就可以看出意拳同其它拳種的差別,正所謂意拳不是拳套,不是招式,不講形式,也不是門派,也不能僅僅以勝負之一點即定為是非之準則。意拳是性命之學。有了這樣的認識,才算把握了意拳的內涵,才算真正認識了意拳。

二、 目前訓練方法之不足

為了實現意拳的追求目標,在拳學這塊園地上開拓的先人們注意到要了解把握生命運動的規律,光從外在形式上追求是不夠的,開始從理論和實踐上將注意力轉向人體本身,從而提出了要發揮人體自然良能。反對招式套路這一偉統的訓練方法。提出以自身體認為手段,以站樁、試力、發力為主要內容的意拳訓練體系。現在這種訓練體系正在為意拳界人士廣泛運用,同時已開始向其它運動項目滲透,可想不久必會變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但是從我們自已多年學習研究意拳的過程中,逐漸感到這種教學訓練方法仍存在着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意拳最後境界的抽象描寫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前人所談到的意拳,當如『空中旗,浪中魚』等。怎樣使學員進入這種狀態呢?不得而知。

2、具體分述又成片面。在講站樁時,要求頭如何、頸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實際上正在走入意拳本身所反奪的『一講具體即成片面』的誤區,致使最後出現整合問題。其表現就是站樁時感覺很好,身上很是得力,但整體一動便立即消失,俗稱是『散了』。做單一動作時很像樣,但整體一動頓失靈氣。

3、由於以上二點原因,就造成了沒有一個具體完整的操作過程,能使學員一步一步進入一法不立無法不備的最高境界。

4、同時在學習訓練過程中,也存在時間太長的缺點。按王薌齋先生的說法,當要十年才能『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就我們自已的親身經驗來講,可能十年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想大家也會有這個體會。在當今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恐怕能象我們用幾十年來追求意拳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意拳教學的難度是越來越大了。

以上都有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因此我們覺得有責任在前人開創的意拳事業的基礎上,將意拳的學術向前推進一步,使之更加完美,以期完成先人們提出的宏揚民族精神,利國利群的意拳使命。

三、 當前意拳在理論和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

1、對意拳的概念認識不清

A、不清楚意拳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生命運動過程。誤以為是研究怎樣打人,其實王薌齋先生早就說過『……然拳不能就以勝負之一點即定為是非之準則,……。』要知道一門學問的先進性,是以其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進展來衡量。而一項競技活動才是以勝負作為運動個體之間差異的衡量標準。這就像泰森昨天打倒許多人,這說明在單位時間內,泰森的綜合運動能力比別的運動員相對好些。現在他被霍利菲爾德打倒了,說明在另一個單位時間裡,泰森的綜合運動能力相對不是最好的。如此而已,他們勝利也好負也好,都不能說明他們對拳擊運動的認識正確與否,一門學問的進步,是要看它在廣泛的實踐過程中,所表現的指導意義是否先進。

B、對意拳的自然科學屬性認識不清。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而不是哪個門派,自然規律只有一個。所以王薌齋先生說道『學術才是宇宙神聖,公有師尊』。又說:『其要在學術原則原理,通與不通故而』。最後又說道『余之學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門戶之見』。其所表達的學術精神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C、不明白何為師法,何為造化,造成盲從。王薌齋先生在【拳道中樞】一文中,談到了許多習拳者誤入歧途的原因:『慨因師法不良,用功不細心追求真理,人學我學人云亦云,所謂盲從者是也』。他在這裡提出不要盲從師法,所謂師法是指先人的經驗,可以是直接的師承教學,也可以是間接地看了前人的論述,那麼這些師法都是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但我們要清楚,他們都是在努力表達自已對客觀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有些對有些錯。而客觀現實才是唯一永恆不變的真理所在。我們稱之為大自然的造化,它才是知識的本體,所以我們說:即要學習師法,更要尊重造化。這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觀察思考感知能力,不要盲從,不要人云亦云,包括您的直接老師是怎樣說的和間接老師是怎樣寫的,要把他們的經驗拿到客觀實踐中去印證,向造化靠攏,這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正軌。

2、對已認識到的矛盾還不能完全解決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王薌齋先生曾說:『拳本無法,有法也空』。那麼先人寫的諸多論述是有法還是無法呢?先生曾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那麼意拳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呢?先生說這樣打,那樣打,最後又說聰明者不需習此,那麼我們到底是習還是不習呢?先生說:一說具體就成片面,而在其它章節又說頭如何、頸如何、腰如何、腿如何,那麼到底是不是片面呢?啊後先生總結性地說道:凡說一切都是矛盾的矛盾,又自稱為矛盾老人。他已經洞察到整個運動過程和教學過程都包含着矛盾,在這時他已將運動的本質問題,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來,並說到:『習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則無異抱石卵而盼司晨,終無所成,學者不可不明此理』。指明了要從哲學的高度解決理論和實踐中矛盾的重要性,但如何解決則留給我們後人去思考。

3、整合問題

由於沒有將運動的本質問題—-矛盾,在理論上從哲學的高度加以解決,於是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就出現了整合問題。過去的訓練體系分為站樁、試力、發力三階段,以站樁為核心。因為先生說過一切從站樁中得來,更造成很多人的誤解,以為意拳就是站樁,在站樁過程中,又要求學員頭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將意拳全部肢解。先生所說的,『一說具體即成片面』。就是這個意思。以至有人戲稱為:死站樁、站死樁、站死樁。將意拳的真意完全給扼殺了。怎樣才能把局部的練習成果活化起來?這就是當前所謂的『整合問題』。

上面已談到理論認識和實踐訓練中的矛盾,那麼您在這時一定會問我:您在這時講的是『有法』還是『無法』,您所提倡的訓練體系是『有形』還是『無形』,『無法』怎樣表達,『無形』怎樣訓練操作,這正是先生所說的矛盾的矛盾,也正是本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後同章節中同大家一起來討論?? 。

四、形式邏輯方法在認識、思考和表達意拳內容時所受的限制

在上面所談的『有形』、『無形』問題,實際上是在探討如何通過一種手段,使人獲得意拳最高境界的問題,而有法無法問題,是在討論已得最高境界的人如何將他的感知表達出來,使別人也同登妙境。

我們知道人類所有的知識獲得,都是主觀自我通過感官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在大腦中形成客觀事物的映像,我們稱之為概念,然後通過概念來進行思考判斷,而表達過程通過語言文字,將大腦中獲得的概念,通過判斷的形式,傳遞給第二者。在這時不管如何得到也好,如何表達也好,都是以概念作為其基本構件的,在這裡已使我們不自覺地進入了形式邏輯的範疇,形式邏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認識方法和表達方法,由於形式邏輯是以它的周延性和嚴密性為存在條件的,加上人們在經常使用權用不着中所造成的慣性,使人們誤以為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完全反映,而通過概念來進行的思維判斷,也是客觀世界的必然結果,最後通過概念表達出來的必然是客觀真理了。因此看不到形式邏輯在認識和表這意拳內容時的限制,以致辭於使認識同客觀實際分離得越來越遠了,最後無法指導握意拳的實質。以下我們從幾個主面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拳學論綱——意拳學第二教程

1、概念同事實間的差異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概念是不是能完整地反映客觀事實。比如您吃了一顆葡萄,別人問您是什麼味道,您回答是酸的,那麼人家又問您是怎麼個酸法,是杏子一樣酸,還是李子一樣酸,還是同醋一樣酸,我想當然都不是,這個『酸』概念是無法表達這個葡萄的酸味的,它只能表達是屬於酸這一類的味道,大家知道,其實各種酸昧是不同的,這個葡萄的酸昧只能是它自已的味道。也就是說,通過酸這個概念來反映葡萄的客觀事實是有困難的,概念同事實存在着差異同樣道理,要想通過概念來領會和表達對意拳的感受也是有困難的。

2、概念只能對事物的單一方面進行描寫,無法反映整體狀態

我們知道客觀事物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比如一個特定的梨子,它所表現出來的信息有大小、顏色、重量、溫度、味道、形狀、氣味、質感等,可能還有許多我們無法感受到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總和,表達了這個梨子的存在,當我們要向別人傳達這個梨子是什麼樣的,人有通過概念一項一項地去描寫。所謂一項一項是指單位時間裡只能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表現這個梨子,而不能一下子從整體上將梨子的信息全部傳遞給對方,當對方收到我一一傳來的信息後,要在大腦里將它們整合起來,然後才能得到這個梨子的一般印象,為什麼說是一般印象呢?是因為還有很多信息沒有得到傳遞,因為整體是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包念着各部分的內容,還有整體所表現的綜合的內容。這就好像是我們的眼睛每一隻眼睛都有視覺色覺功能,當兩個眼睛加到一起,更產生了測距的功能,這個測距功能便是整體才具有的綜合結果,是無法從部分來進行反映的,正因為意拳是對人體整體生命過程的一種認識,所以它不允許將它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認識表達,因此說『一講具體即成片面』,就給後來造成所謂的整合問題。

3、概念表達的前題是共同經歷

在意拳教學過程中,能不能通過概念來傳遞我們的經驗呢?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瞎子老是聽別人說:這樣東西白得如何,那樣東西白得如何,但他自已不知道白為何物,於是就向一個明眼人打聽白是怎樣一種顏色呢?明眼人再告訴他:就像白雲一樣白,瞎子仍然不明白,接着問白雲是怎樣白的,明眼人……。最終瞎了還是不明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過概念來表達的東西,必須是傳遞雙方共同經歷過的事實。我一說『白』,你就知道是什麼意思,是因為在我沒說之前,你就已經親自見過了白的東西,有了同我一樣的感受,因此才能理解『白』這個概念所表達的念義,先生也說過:『非過來人不能言』,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之所以要講拳,要談拳,就是想要告訴不懂拳的人,拳是怎麼樣一回事,因為已經會拳的人就無須再向他講什麼了。可是學生又沒有懂拳的經歷,因此想通過概念講解的方法,來使學生明白拳是怎麼回事,是不可能的。

4、概念解釋的困難

當我們對一個概念不理解時,那麼就需要一方向另一方解釋一下,怎麼進行概念的解釋呢?就是將一個概念放到更多的概念當中去。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有人對『蔬菜』這個概念不理解,您就解釋為:是可以食用的一類植物。那麼這裡就出現了『可以』、『食用』、『一類』、『植物』。這樣四個概念,那麼他又可以繼續問: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一類』、什麼是『食用』、什麼是『植物』。當你再解釋後,他還可以再問下去,以致無窮,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定要用已知的概念來說明未知的概念才行,那麼大家想一下,最先的已知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定不是通過解釋產生出來的,它是通過人以自然界的直接感受而取得的,然後用一種共同約定的符號,來表過這種共同的感受,因此我們認識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形成,一定是通過對這一運動過程的直接感受而產生的。

5、通過概念來思考論證事物的缺陷

我們知道,當我們在思考某一事物和傳達對某一事物的認識的時候,都要遵守嚴密的邏輯規則,從事物的前題推導出結論。從一個事物推導出另一個事物,思維如不遵守邏輯規則,就無法進行下去,邏輯不嚴密就必然推導出錯誤的結論,也無法傳達您所要表達的思想,這一事實已讓我們深信不疑。但是,德國有位哲學家卻提出了個哲學命題—二律背反。他發現同一個概念,通過嚴密的形式邏輯推理,可以得出兩個正好相反的結論,而且一點也不違背邏輯法則,當時他舉出四組證明:1、時間空間是有限的,時間空間是無限的。2、世界上都是由單一的可分割的部分構成的,世界上一切都有是複雜的不可分割的,3、世界是有始因的,世界是無始因的,4、……他揭示了通過形式邏輯思維判斷來認識客觀事物的矛盾性。後來更有人進一步指出,不但康德所提出的四種事物是二律背反的,其它所有事物在論證過程中都是二律背反的,更進一步認識到矛盾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說,想僅僅用簡單的形式邏輯方法,通過概念思維判斷論證,來求證一個真理是不可行的。所以我們不要想僅僅通過一個立論,就證實了什麼問題,也不要僅僅通過一個悖論,就否定了什麼問題,更不要僅僅停留在理論概念的探討上。

6、推理無法得出新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推埋的邏輯方法得出一個結論,作為對一個具體事物判斷認識手段,在經常使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最容易產生出一個誤解,以為通過推理所得出的判斷是一個新的認識,其實不然,我們先來看看推理的一般形式是:大前題 小前題 結論,例如,水果是可以吃的 蘋果是水果 蘋果是可以吃的。在這個過程中,結論並不是一個新的認識,它是包含在大前題之中的,就如蘋果的概念是包含在水果這個總概念中的一個子概念,本來就是可以吃的,所以通過推理,並沒有得出什麼新的認識。

我們還知道,推理必須以正確的前題開始,這個前題就被稱之為公理,由公理推出定理,而公理是從哪時來的昵?公理是不能通過推理得出的,公理是在人們多次反覆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是大家公認的對客觀實在的一種感知。所以真知的來源,還是人在生活實踐活動中,在直接對客觀現實的感知中得來。秘以意拳強調『離開已身不是法』,它的又一層意思是,自已的身體就是認識的對象,它的運動過程就是一個客觀實在,就是要通過您自已,直接去感覺這個客觀實在,從而得到真知,這個真知即是一種真實存在本身,又是一個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從而將概念同實在之物統一起來,也就是說:推就是推,拉就是拉,將它們兩者在您自已身上統一起來。

上有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年發生了日食,日食發生後皇上命令史官將這一事件記載下來,史官寫好後,第二天呈給皇上看。皇上閱後對記錄中所描寫的日食程度不滿意,要求史官給予準確表達,史官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究竟日食的度是多少呢?因為您無法上去度量一下,因此悶悶不樂地在園中度來度去。史官的兒子發現父親有心事,就上前問明了原因,隨即靈機一動,告示訴父親,昨天日食的程度就像初八的弦月,史官頓時恍然大悟,將兒子這一表達方法報告皇上,皇上也甚是滿意。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太陽和月亮有相似的可比性,一都是園的,二日食和月虧都是缺了一塊,那麼日食的程度無法直接度量,而月亮每月的盈虧則是經常見到,大家已有了共識。所以在這時用經常可見的大家已有共識的事物,來表達另一個不常見的事物,使人一下子就找到了間接的感受,這就是運用喻體的價值,在表達意拳的境界、感受、神態時,也同樣碰到這一難題,也是採用了諸多比喻,如龍、虎、猴、大海、高山、處子等等。在這時大腦有要清楚喻體的價值,在表達意拳的境界、月亮同太陽必竟不是一回事,用比喻的方法,只是通這過一個具體事物來表達背後的一種精神。可以稱作為指月之指,就是說:為了要告訴您月亮在哪裡這一事實,用手朝天上那個方向一指,必然您是先看到手指,然後順着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月亮,在這時手指僅是一種方法,一個工具而已,等您找到月亮後,手指的作用也就完成了。這就是稱之為得月忘指,得意忘言,因此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用比喻的方法也好,用其它的方法也好,都是為了使人能感悟到自已生命運動本身,而人自已對它規律的完整認識,最後還是要通過『心領神會,體認操存』才能得到。

8、認識概念的限制

前幾節重點談了概念方法在實際運用中的限制,並不是說概念本身有這種矛盾,就否定了它的存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在不停地運用概念這一思維表達工具,包括我現在寫的文章,也是在運用這一工具。就好像一說『紅燈停,綠燈行』,大家都知道是交通規則,否則馬路上就會亂成一團,那是不堪設想的。之所以要在這裡強調它的矛盾所在,旨在提醒大家注意,在運用形式邏輯這一認識方法,來解決意拳中的實際問題,是有它的限制的,有些東西能通過概念來認識表達出來,有些問題還不能用概念來認識表達出來,然而它們對於意拳來說,是缺一不可的,從而引起大家對正在使用的認識方法,有一個進一步的再認識。

9、脫離實際的後果

前幾年我在電視裡看到一個節目,叫做『走樣』內容是這樣的:十名學生在台上一字橫排,背向觀眾,此時由一老師叫第一個同學轉過身來,由老師做一個炒菜的動作,這位同學將這一支作傳遞給第二名同學(不許講話),如此一個一個向後傳遞。於是我們看到,這一炒菜的動作在傳遞過程中逐漸走樣,等到最後一名同學做時,已經面目全非,這雖然是一個遊戲,但它說明信息在傳遞過程中逐漸丟失,這種丟失積累起來,以致不能表達本來的事物了,當時我想,如果上台時給它們一付鍋鏟,那麼他們定不會走樣,因為不斷地有實際的東西為其印證,由此想到我們意拳,是不是也應該不斷地從現實中得到印證,使它永不走樣呢,古人對這一現象也有描述,就是師法先人還是師法造化,先人指的是師傅或師傅留下的文字,造化則是指大自然本身的客觀實際,王薌齋先生也曾強調:『不要拘泥師法』我們意拳學是研究人體生命之學,好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我們可以通過對自身的體驗,去把握客觀存在的運動規律。從而使我們對意拳的認識永不走樣。這也就是先生說過的『離開已身不是法』的道理。

10、理論可以說明,意拳還須體認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各種學科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使我們認識世界有了更多的工具,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對象—-人體的生命運動來說,它可以從各個學科得到解釋,它即可通過物理學來說明也可以通過化學來說明,還可以用生物學來說明,更可以用數學來說明,這些認識和說明都是對的,但要知道,這些僅僅是從理論上給予說明而已,意拳光得到解釋是不夠的,畫餅是不能充飢的,學拳是要求人們能從自已身體的運動中理解這一運動規律,同時使這一規律在自已身上得到親證,從自我心靈上獲得領悟。最後達到主客合一的境界,這就象我要告訴您這個梨子的滋味,我可以對您說:這個梨子有多少水分,多少糖分,多少鹽份,多少維生素,多少蛋白質,多少什麼什麼,可能還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內容,這些都是客觀的,都是對的,但是您能通過這些表述得到梨子的滋味嗎?不能。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心須親口嘗一嘗。不經過這一嘗的過程,您永遠也不會知道什麼是梨子的滋味。所以練意拳必須要身體力行,親自去試,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它。

五、意拳開『悟』門的鎖匙

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理論,都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我們意拳學就是為了讓學拳的每個人,都掌握自已生命運動規律,從而得到健康的身心,感悟到自然的靈性,享受美滿的生活。所以它不在於做出更多的更高深的說明,只要求解決怎樣將拳練到每一個人身上的問題。

1、從有法進入無法

到這裡大家一定心裡會有疑問,先生所述意拳是:『拳本無法,有法也空』,您自已也用了很大篇幅,來說明方法在意拳認識中的限制,那是不是現在又要來告訴我們,一個不是方法的方法呢?這對您自已來說不是很矛盾嗎?因此在這裡有必要闡述一下有法和無法的關係,以及我們所要做的工作,請允許我用形象的語言說明一下:學習意拳的過程好比是一條大路,這條路分為前後兩段,前面一段稱為知識,後面一段稱為智慧,知識之路有始有終,智慧之路有始無終,在前後兩段之間有一扇大門,這個大門稱之為『悟』,『悟門』的裡面起點就是知道,從知道開始向主客合一的方向進發,知識之路,是有法的領域,智慧之路,是無法的領域,有法之域在哲學上稱為『名言之域』,就是可以用概念詞彙方法來表達的境界,而無法之域稱之為『超名言之域』,也就是說,是不能通過概念詞彙方法來表達的境界。人們從無知這一端出發,由於無知,就被先人告知了各種方法知識,在前進的過程中,知識逐漸積累增多起來。在這一段路上都是可以說明的,因是有法之途,最後來到了『悟』的大門口,而無法再前進了,由於門裡的境界是您所沒有經歷過的,所以不能通過概念向您傳遞它的信息,而您是從有法之途而來,您所掌握的知識都屬於有法境界,而有法境界的方法是打不開『悟』門的,所以您也無法窺見無法境界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不能知『道』,由於您所在的有法領域中的知識,與客觀實際是有差別的,所以您更談不上主客合一,主客合一是要通過智慧之途才能逐漸接近。這時有的人就停留在大門口無法繼續前進了,有的人頓生退心,又回到無知的起點上去了,有的人就反覆地在有法境界尋找方法,知識越來越多,方法越來越複雜,於是入無法境界就更加困難。作為已入無法境界的人,正因為他已入無法境界,所以他們已無法再來幫助您前進一步,因為一說出來,就是有法,便不是他們所感悟的境界,所以學拳的難點正在於此,其實世界上各種學問,都是在從無知到知道,由知道向主客合一,這條大路上前進,在過程中都會遇到這個關口,這是一個共同的關口,現在我們要做的正是要幫助您,通過有法之途的最後一段,將開『悟』之門的鎖匙交到您自已手裡,由您自已打開這扇門,進入無法境界,領受知道的滋味,增加更多的智慧,向主客合一的方向挺進。

2、『覺』是開『悟』門的鎖匙

『覺』就是感覺的覺,感是指人體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覺是指自我的體驗,是主觀對客觀的認識。我們人類所有的概念、知識,究其根源,無一不是靠這個途徑得來的,所以這個『覺』,可以稱這為一切認識的源泉,意拳提出要體認功夫,體認功夫為得就是要得到這個『覺』,因此『覺』才是學習意拳核心所在。那麼這個『覺』到底要覺哪些內容昵?我們說第一是要通過您的心靈和感官,去感覺客觀的實在,這個客觀的實在就是認識的對象,也就是您自已的身體運動過程。包括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感受它們的運動狀態。第二是感覺概念的含義,因為您仍處於有法之境,所以要通過概念來理解前人所述的知識含義,第三要感覺概念同實際之間的對照關係,也就是說要認識它們之間的差別,牢固地建立起概念同實際之間的聯繫,不使它們分離。最後通過對前三者的感知,從更高層次上感覺到自我生命的靈性。

3、『覺』的運用

??? 我們已知意拳的核心是『覺』,即通過『覺』之一途,達到對生命運動的感知,在這裡將『覺』在教學過程中的四個具體運用過程,展開說明一下:

示覺有相 得覺則止

運覺無住 自覺圓明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19 | 顯示全部樓層

拳學論綱——意拳學第二教程

(1)示覺有相。意拳的訓練目的,是要讓學員掌握自已生命運動狀態,當學員進入這種狀態時,便會獲得一種感受,從而得到一種『覺』。這種感覺是一種自我意識,這種狀態是不能從外在形式上去追求的,也不能通過概念傳達的。現在為了讓學員一下子就感覺到這種狀態,於是先從生活中找到這種狀態的一種原始運動形式,通過教學生做這一形式的運動,使他們確認這種感覺,進入這種狀態。示就是出示,指示的意思,有相是指用一種規定方法,規定的運動形式,是為了示覺而被迫採取的一種方法,是有法之途。

(2)得覺則止。緊接着就要告訴您,先生為的是傳遞一種『覺』,才用了相法,是指月之指,您一旦得到了這個『覺』,就要立即停止使用這個相法,只要保存這個『覺』就可以了,不要執着於有為之法。

(3)運覺無住。即然您通過前法已經感知到這種生命運動狀態,就要主動去把握它,用於一切處,一切時,即是意拳界稱之為行站座臥,不離這個,無時練無時不練的境界。

(4)自覺圓明。是指通過自我,在將覺體不停滯地運用到一切處的過程中,感覺到自我的自由意志,和自身對外界反應的本能。從而自我的意識逐漸明朗起來,過去所存的一切疑點,頓時冰釋,當前如何運用心下自明,一切拳法拳理悉皆園融,一切動作反璞歸真,一切反應皆成自然,一法不立無法不備,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的境界,而自已則清楚地意識到並把握了自已生命的靈性。

通過以上『覺』的四個運用過程,我們可領悟到,一切方法從身上逐漸脫落,各種知識逐漸放下,在不知不覺中已透過『悟』之大門,進入了無法之境,智慧之光逐漸顯現,自已已感悟到自已生命的靈性,從此向主客合一的方向不斷前進。

六、意拳訓練體系的改造

由於對意拳的理論和實踐的重新認識,同時也產生了意拳訓練體系的變化。

過去為了讓學員認識到自身的運動狀態,於是將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一個瞬間,我們稱之為樁,這個樁從外表上看來是不動的,其實它的目的完全是要讓學員在不動的外形下,去體會出它的動勢,即所謂之生生不已之動,因此在一個樁里,就設置了許多方向上的假借,如推、拉、托、按等,也就是說,讓學員從原點上感受到這一動勢向各個方向上運動的可能性,這就是站樁由靜到動的真實含義。當完成了點上的體認後,有了這種運動能力,即所謂之得力了,就要將這種力推導到整個運動過程中去,於是就有了各種試力,試力即點在線上運動過程,最後是發力,就是力的運用訓練,解決如何將力作用到客體上去的問題,從而形成了站樁、試力、發力三段式訓練體系。

現在由於認識到意拳的認識對象,是整個人體的運動狀態,所以一開始就着眼於人體的基本運動狀態,教學員直接從整體上去認識,我們知道,人的運動狀態可分為三種基本狀態:A『松』B『緊』C『松–緊、緊–松』,鬆緊之間的變化,所以第一階段訓練學員覺松,覺緊,覺鬆緊變化,訓練內容是由動到靜,由靜到動雙向尋求。具體操作為三個過程,首先講明一個道理,即是對這一練習的目的,方法,步驟加以說明,使學員先有個概念理解,其次通過覺體傳遞使學員找到這種感覺,有了這種體認,把握了這種身體狀態,然後反覆練習,形成動力定型。第二階段,請學員自已將已得之覺,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一個自由度進行延伸嘗試。體會出自身心對客觀環境變化的應答能力,在對外應答過程中,自然塑造最佳形體。第三階段,通過模擬訓練度到實作。通過以上三個階段,學員自然進入和完全感悟自我生命的靈性。

將上面所述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正可謂過去的訓練體系是個積分過程,而現在的體系是在不否定積分過程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微分過程,同時對這兩個互逆的過程從總體上給予把握,從而形成了辨證的的對立統一,解決了理論和實踐中的矛盾。

在這個訓練過程中,理論同實踐化為一體,如是理論指導如是實踐,如是實踐證明如是理論,即是理論又實踐有效防止了從理論到理論的誤區。同時認識的主體同認識的客體也成為同一。在這時意拳的認識者是學員自已,而被認識的對象也是自已的身體,這樣由於人的全部感官和意識都在自已身上,就更容易縮小認識同客觀之間的差別,以最快的速度向主客合一的方向發展。

七、示例

由於認識了理論同實踐的一體化,那麼前文所說的仍然是『法』,自然不能讓聽眾一下子明白其中的真意,所以要在這裡通過具體的實踐來向大家示『覺』,把這個『覺』傳遞到您的身上,產生您自已的體會,在這裡要求每個人隨着我的方法去試一試,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教幾名學員,用實踐來證明如是理論的可行性,試過後您自已心裡就會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您才能知道我所表達的意義。

薌齋先生曾說過『這种放松活動,可做為站樁功的基本意念活動,初學練功者無論採取何種姿式,都必須學會放鬆,然後才做其它意念活動』。這段話告訴我們放鬆是學拳的基礎,同時講不論何種姿式,就是說明強調的是『松』這種身體狀態,而不是形式。根據我前面所說的,第一步示覺有相,就是要通過一種具體操作,讓您當下進入『松』的狀態,獲得『松』的感受,認識『松』的概念,請大家隨我做一下試試:自然站立,然後向前彎腰45度,雙上肢自然下垂,然後左右晃動身體,帶動雙上肢左右被動擺動,如同鐘擺,此時您即可感到,肩關節如同脫臼一樣,上肢絲毫無力,如同兩根大松繩,注意,我在這裡是通過文字表達,通過喻體說明,這不是真實,真實的感覺要您在做這一動作的過程中,在自已身上去體會,也就是去體認這個『松』的感覺。此時也可以由第二者試着提起您的前臂,可感到您的前臂是鬆軟下垂,提起後一鬆手,就自然落下,呈自由落體狀,這就是松的外在表現,通過這個運動方法,已將『松』覺傳遞到您的身上,我們稱之為『覺體傳遞』。當您得到『松』覺之後,就要練習把握自已進入『松』境的能力,然後將這個『松』在全身,在一切空間,一切時間中表現出來,而不要再做我教您的這個動作了,這就是得覺則止,告訴您這一動作是為了向您示覺,完成示覺任務後,它就沒有用了所以要止了。第三步運覺無住,就是將得到的『松』覺運用到一切處,此時您試着站起身來,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然後將這個『松』覺傳遞到全身,通過反覆練習,印記到身上,做到無時不松,最後自已檢查一下自已,是否行站坐臥都能將身體保持在放鬆狀態,如能做到,說明您已經指導握了『松』是怎麼回事了,這就是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道理。這正是王薌齋先生曾說過的『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是正果』。所以我現在所說的意思,就是要讓大家放下十年法,一下子就進入天籟,成其正果。

上面所舉的例子,正是為了表達這一方法的內涵,其它訓練內容也可依此類推,在這裡就一一盡述了。

八、意拳第二教程的意義

在意拳創立之前,各種拳法門派,皆是以招式套路而存在的,就意拳的前身來講,五行拳,十二形,老三拳,雖然已很簡單實用,但仍屬於招法之範疇,凡講招法套路,都是以拳的技擊對手做為研究對象的,就是說去研究如何去打擊對方,而自已不被打擊。就是說它們都是在研究認識客觀事物。待到王薌齋先生創立意拳以後,已在認識客觀的基礎上上升了一步,變為研究認識自已,提出了體認操存,當然是體認自我狀態,而對客觀變化則是以一意之應付,就是說已認識到,只有完全把握自己的身體狀態,才能更好地應付千變萬化的客觀現實,但是他雖然定了目標,在具體訓練實施方法上則尚有不足,要十年之久。第二他以超人的洞察力,發現了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矛盾,但還沒有找到解決它們的方法,也沒有闡明這個矛盾產生的必然性,因此要求我們對意拳的認識方法進行再認識,以期從理論到實踐都能給出一個具體而合理的答案。本文所述的正是我們在這一方面作出努力的成果,因此稱它為意拳第二教程,這個意拳認識發展的過程,非常符合人類普遍的認識規律,一認識客觀,二認識自己,三對認識的認識。這三個過程,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不管人體運動過程或是人類思想認識過程,都是一種運動過程,作為對運動總的認識,就是隨着時間進行不斷肯定,同時否定,從而形成不斷向前運動。而矛盾正是運動的內在動力,我們感到,意拳的認識發展過程,具體生動地體現了人類哲學辨證精神的智慧光芒,在產生這一認識時,我們從心底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喜悅。

九、結束語

以上表達的僅是一家之言,希望讀者能抱着『道德中立』和『投入理解』的態度去看它,就是說:即不要一下認為它是正確的,也不要一下就認為它是錯誤的,只把他當作是一個中性的信息,然後自已投身到其中去試一試,通過自身的感受,來取得對這個信息的理解。總之,我們在研習意拳的過程中,有這樣一種體驗,有這樣一種看法,說出來讓大家知道,如能在今後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對我們的意拳事業有一點幫助的話,我們將會感到無限的欣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