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總論 — 拳學述要
我國拳學興自時代,以後達摩洗髓易筋兩法參之於之五禽戲,始匯成斯技。雖今門派繁多,其淵源一也。不論如何分派,總不出以拳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謂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此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式套數專論招法之所謂拳也。
拳學一道,不可認為奇難事也,須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勿論行站坐臥以隨時隨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體,使意念空洞,凝神靜氣,掃盡情緣,寂靜調息(乃養氣之功夫,非作到所謂『勿忘之境界』不能真有所得,云:勿忘勿念也。),以溫養內外,滌除邪穢,筋骨氣血不練自練,不養而自養,人之本能逐淅發達矣。初作時不論姿式之優劣或繁簡,只看全體大小關節能否上下前後左右相互為用,以及神經支配之大意和氣血之流行與調息所發之彈力如何。意以達到得力舒暢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之撐持,又如在氣浪中作游泳之動盪,毛髮悠揚相依,大有長伸之意,氣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橫流迴旋不已之勢,精神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可陶溶,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針罅漏,此身心氣血修練之要旨也。若是者,非滌盡妄念,動靜不失於自然,未易有得。然無論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全身皆非矣。他如試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備,發力之自乘(發力之自乘,是說明爭力之作用),三角力之螺旋,種種之構造不一之力,又如渾元假借之一切法則,均不可忽,尤應注意全身樞紐之鬆緊,面積之曲折和遇敵時相接時間之利用,此皆非言語筆墨所能形容,願學者以恆心毅力,研究探討,自不難入法海而博道要矣。
第二章 釋拳
近世拳術分宗別派,作法各異,命名無不以拳,而對拳之意義,實少研究,論者多就拳之字義而為之解釋,或指握手為拳,或指練習勇力能徒手敵人者為拳,皆屬泛論,未得拳之真義者是也。
薌齋先生解釋拳義曰:『拳者乃拳拳服膺謂之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此即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工套數招法之所謂拳也。』『動靜處中,能守能用』言即時得拳理,靜守動用(靜即動,動即靜,其守用一也。)『拳拳服膺』,永保不失也,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也,即言拳理之所在。非純工套數招法則辨歧途納學者於正軌也。
薌齋先生復申明拳意曰:『拳之為拳,實不在於身體運動之形式如何,而在於筋骨氣力鬆緊之作用,精神之指揮以及心意之領導如何耳。』習拳專重形式,是本末錯認,攻其末而記其本,終無是處,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踐形致用之實學,故應機而發,因勢而變,動無有誤,其神妙莫測者,當非所謂專習套數招法者所能得也。
第三章 意拳
第一節 意拳倡導之意義
人身內外一體,意動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內外,所以薌齋先生反對內家外家之拳名,並反對講求不合實用之拳理招法套數。復為闡明拳理髮揚拳學計,於一九二六年倡導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練習方法重在站樁,以求實用,不講求形式演變之套數,無論動靜,皆以意領導,使意、氣、力合一,以盡拳功爭力之妙用。由此可知先生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內外之紛爭,以存拳學之真義也。
第二節 意拳樁法
薌齋先生論意拳樁法曰:『拳學樁法,陰陽動靜,虛實開合,胸腹呼吸與鼓盪皆不得分開而論,都是互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雜,而在一意之應付,此謂之意拳也。』
第三節 意動之解釋
意存乎吾人之自身,為心之動,其作用厥為自我,確實存在,不得疑之,習拳應先明此意,然後動靜始能合於理,而有益於身。西諺云:『身體之發達,可促內心之發達。身體之損害,多為內心這損害。』如何使身體與內心得以發達而無損害?當求之於身心動用之合一。身心合一之動用,為健全之動用,應有之動用也。如何使身心合一?須知心之動用為合意,身體動用,即身心合一之動用,自是發達身體而有益無損之動用,此乃順自然之需要,應機合理之動用也。意為心之動,而欲達此意,司命全身者為腦,腦為身心之關鍵,故知腦之於身,如軍中之主帥,所以習拳先講頭直,意發動屬之於自由於萬全,不附帶強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動作順乎自然,合乎需要,方為合意動用,為自由之決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種決定和作用,從屬於個人,能感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個人,不待言也。人身動用可分兩種,合意之動用為有益之運動,不合意之動用為無益之運動。不合意之運動,心理學者謂之衝動運動,乃發於欲望之運動,非正規之運動;系因受到衝動後,由此衝動一變而為執意,由執意而引起之實際運動也。故謂衝動運動,反乎自然之運動,非出於自主(自由之決意)之運動,是為亡動。此種運動,動必吃力,吃力則血注,血注則血流失其自然,而神經為之傷害,故運動結果,心由此發生一種反射之衝動。神經梢端受到衝動,發生抵抗,同時生出反射運動,此種反射力量,最為強烈,神經中樞感到刺激,而受損傷。此種運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習拳切忌妄動和吃力,即不許有衝動運動也。
第四節 合意運動
合意之運動,心理學家謂之本能運動,是由意(運動神經覺察能力)來考察全身之需要,順意之支配,而為運動,系出於自主,而順於自然。所以本能運動是身心一致,合於需要之運動,有益無損之運動也。本能運動分有意與自動運動,有意運動,是基於心意支配之運動,作到妙處,則成為自動運動,不感覺受意這支配,而其運動,無有不合意者。習拳原為發達本能運動之工作,非臻於自動運動之境,不能得力得氣得神,而入化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