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相傳,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凡學捶者,要明七拳、知三節、身如彎弓、手如藥箭、足蹬起似箭離弦。
手起莫往空裡落,遠進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間,能一思進,莫一思退。進步起勢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兩手出洞入洞要隨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進步打莫留情,留情藝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撲鷹捉身四平。梢節不明難出變化,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根節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勢徒勞心,亂行四梢,發施不知,尚遇凶禍難避。
吾能與規矩,不能使人進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一勢起,把勢不同法同,知其始終,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勢精人間多一精,一精知其萬勢通,萬勢不要盡了終。勢占蹭難變化,揉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閃路。勝騰挪而失正者不打,其遠者不打,先打顧法後打空。不見起、落,進打為何?雖有智不如乘勢,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隨機應變合法。一枝支百枝搖,上下相連。雞爭鬥、虎擒羊、轉向四梢行似閃,連環一氣掩之打。
花勢雖明,不算武藝,遠近並濟,用與臨場,不定孰勢,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或拳或把,望着就打。豈知武藝多術,絕口不談,惟惑亂人心,反悟身能戰,勇而無凶像,心平氣穩,血肪貫通,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成熟之後,三節、四梢不見,生於自然。
能交言語,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為君、四梢為臣,心為將、四梢為兵。君與臣、將與兵,共合一處自無不勝。學者立志慎哉。
歌曰:習藝如登萬重山,
先生言語是指南;
藝中若得無窮趣,
只有功夫不間斷。
又曰:武藝真傳法無奇,
起落縱橫立根基;
身心難練用苦功,
藝法雖深可盡知。
總之,武藝相傳,必思忠、孝、信、禮、義之人,方可傳授。逢殺家、舍友,行為不端者,寧可失世不可傳也。傳道得心,願習武藝之人為身小弱薄者一助雲耳。
(二)中氣論
中氣者,即先天之元氣,醫道所謂元氣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即先天真一之氣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合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解中氣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於丹田、沖脈、帶脈之中,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稱天樞,號命門。即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存此中。神志賴之,呼吸依之,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也。此氣靈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諸狀。
今以人功,變弱為強,變短為長,變柔為剛,變衰為盛。易動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足喬之地也。以氣為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內與外對,表與里對。壯與衰對較,壯可敵也;內與外對較,外可略也。即所謂氣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謂浩然之氣也。一曰揉有定勢,人之一身左氣右血,凡揉之法,右邊推向於左,是蓋氣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左,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無窮。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輕為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氣盈脯,天地之間,充塞周遍,然後才可迎送於外。蓋以要在內,由中送於外,有存之學也。內外兩全,方稱神勇。其功畢矣,常宜錘鍊,勿輕逸試。觀林中樹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氣於外也。
(三)陰陽轉接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接,出於自然。故靜極而動,陰斷科陽也;動極而靜,陽斷乎陰也;推而至於四時,春、夏之後接以秋、冬,發生盡而隨之,陰必轉陽,陽必轉陰,陰陽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窮無有歇息。人稟陰陽之氣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勢惟陰與陽轉接乘受,豈可不論哉。故高者為陽,低者為陰;仰者為陽,俯者為陰;正者為陽,側者為陰。勢高者落之一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接。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實。俯仰側正,曲個動靜,無不皆然。惟有陽復轉陰,陰復轉陽,其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復轉陽,陽盡復轉陰。明於此,則轉接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拉矣。蓋勢之為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鈍矣。
(四)行氣論
歌訣曰:
任他勇猛氣總偏,
此有彼無是天然;
進截橫巧橫截直,
一氣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歸快是路遠,
守吾安然自粘連;
如問是謂何妙訣,
只在行氣一動間。
(五)陰陽入核論
練氣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先始之督脈,行於背之當中,統領諸陽經。任脈行於腹之當中,統領諸陰經,故背陽腹陰。二經上交會陽、下交會陰。一南一北、子午相對。又職坎卦,陽居北之正中。離卦陰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勢為陰勢,宜俯卻又入陽氣。蓋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會陽上之前也。仰者為陽勢,卻入陰氣,蓋任脈領諸陰經氣,盡歸於會陰上之後也。
(六)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以背為陽,大俯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相附也。大仰而曲,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相符也。陰推陽、陽推陰,循環無端,凡旋轉勢用之。以俯勢入陽也,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位前跌之患。以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翻後倒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即還之以勢,使無偏於陰也。陽來陰送,陰來陽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