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9|回覆: 0

[中醫理論] 朱良春痛風性關節炎辨治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6-18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良春倡立以『濁瘀痹』作為痛風的中醫病名,突出痛風的發生主要病理因素為『痰』和『瘀』,脾腎功能失調,濕濁痰瘀難以泄化,濁瘀聚而成毒所致。受寒受濕雖是誘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濕濁瘀滯內阻才是其主要病機,而非風邪作祟。

    •本病採取分期治療的方法,以『泄濁化瘀、調益脾腎』為主要治法,貫穿痛風性關節炎治療全過程:急性期以痛風顆粒加新癀片,能明顯降低血尿酸水平,消腫止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間歇期採用痛風顆粒能夠維持體內血尿酸的正常水平,防止痛風反覆發作;慢性期合用濃縮益腎蠲痹丸具有蠲痹消石的功效。

【病機治則】

    濁瘀命名,正本溯源敢為先

    痛風是西醫的病名,而非中醫病名。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西醫病名只能並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並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中醫病名代表中醫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有利於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於臨床施治,臨床上對常見風濕病病種都有相對應的中醫病名,如類風濕關節炎稱為『尪痹』,強直性脊柱炎稱為『大僂』,骨關節炎稱為『骨痹』,乾燥綜合徵稱為『燥痹』,系統性紅斑狼瘡稱為『陰陽毒』,……唯獨嘌呤代謝性紊亂所致的痛風性關節炎中西醫病名同為『痛風』。這不是簡單的命名問題,而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問題。

    中醫在歷代文獻中提到的痛風是廣義的痹證,包括白虎、歷節等。而西醫學之痛風則是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風性關節炎』及其併發症,病名雖同,概念則異。朱丹溪在【丹溪手鏡】中,將痹列為十一,痛風十三,清楚表明兩者非同一病症。【中醫大辭典】中『痛風』的名詞解釋亦明確指出並不是現代醫學代謝性疾病『痛風』,僅是突出了疼痛的特點。如中西醫病名均採用『痛風』,則易混淆,不利於臨床治療與研究。

    朱良春認為:痛風之名,中西醫病名雖同,概念則異。從臨床上看,該病多以中老年人,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人為多;關節疼痛多以夜半為甚,或有結節,或潰脂溢。從病因來看,受寒受濕雖是誘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濕濁瘀滯內阻才是其主要病機,而非風邪作祟,故提出了『濁瘀痹』新病名。

    『濁瘀痹』新病名的創立,它概括了痛風『濁毒瘀滯』的病機本質,既有別於西醫,又統一於中醫痹證範疇,補充了【黃帝內經】【金匱要略】中有關痹證的分類不足,提出濁、瘀、痰內邪互為因果致痹的論點,更是對【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外邪致痹理論的繼承發展。

    濁瘀內阻,脾腎不足是根源

    對於痛風的病機,歷代醫家多囿於外邪或兼夾鬱火致病之說,而朱良春卻有着獨特的認識。他認為此病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熱痹,或熱毒瘀滯而致。其背後更深的原因是痰濕阻滯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這也是朱良春將痛風命名為『濁瘀痹』的原因。

    朱良春認為,痛風多以中老年、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品、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石,或潰流脂液為特徵。這都說明該病正是因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或鬱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為痛風的發病機制。凡此皆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濁瘀是內因,是主因。受寒、受濕、飲食等因素只是體內病變前提下的誘發因素。

    筆者進一步解釋,濁與清對立而統一,濁是病理現象,濁能生痰、生熱、生火,而火熱都能轉變為毒,就會出現各種複雜的症狀。在痛風證治中,濁毒是導致關節腫痛、潰流脂濁,甚則後期出現關格的致病因素,而尿酸鹽就相當於人體的濁毒。

    泄濁化瘀,調益脾腎為大法

    針對濁瘀痹的病因病機,治療主要採用泄濁化瘀、推陳致新,調益脾腎、正本清源,善用蟲藥,協同增效,這是朱良春及其傳承人多年臨證體悟的寶貴經驗。

    筆者帶領傳承團隊成員,根據『泄濁化瘀、調益脾腎』的治療大法,研製了醫院製劑『痛風顆粒』,選用土茯苓、萆薢、蠶砂、威靈仙等瀉降濁毒、通利苯節;鬼箭羽、赤芍、益母草、澤蘭等活血化瘀、利水瀉下。至於調益之法,乃調整、促進之義,而不同於單純的補益,況且補益不當,易產生助熱上火、蘊濕生痰、阻遏氣機等弊端,更致濁瘀難化。故用蒼朮、首烏等運脾益腎、燥濕解毒。主藥土茯苓,不但有利濕化濁的功效,古代醫籍中記載土茯苓還有治梅毒之療。薏苡仁健脾利濕,兼能化痰濁;蠶砂祛風濕,止痹痛,兼有和胃化濁瘀之功。諸藥相伍,共奏激濁揚清、化瘀通絡、調益脾腎之功。

    朱良春認為,在痛風發病的過程中,濕濁痰瘀是始終貫穿的病理產物。濁毒瘀結內生,與脾、腎兩髒清濁代謝的紊亂有關,脾腎功能失健,其運轉輸布和氣化蒸發失常,水谷精微可化生濕濁、痰飲、瘀血等,停積體內,阻礙氣血運行,濁瘀又可損及臟腑的生理功能。如此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脾腎不足、功能失調是發病的基礎,是痛風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的內在因素,調益脾腎,正本清源,可以恢復和激發機體整體的功能,以杜絕和防止痰濕濁瘀的產生,從而抑制和減少尿酸的生成。

    朱良春是我國著名的蟲類藥學家,善用蟲類藥治療疑難病,蟲類藥通閉解結功效顯著,運用泄濁化瘀藥與蟲類藥配伍,能明顯改善症狀,提高療效。關節灼熱、 焮紅腫痛者,配以羚羊角粉或水牛角、廣地龍清熱通絡;關節劇痛、痛不可近者,伍以全蠍、蜈蚣搜風定痛;關節腫大、僵硬畸形者,參以穿山甲、蜣螂蟲開瘀破結;伴有結節,痛風石者,投以僵蠶、牡蠣化痰軟堅;腰背酸楚、骨節冷痛者,用以鹿角霜、蜂房溫經散寒。在痛風濁毒痰瘀膠固,氣血凝滯不宣,經絡閉塞階段,配伍蟲蟻搜剔鑽透、化痰開瘀之品,往往能出奇制勝。

    分期辨治,鞏固療效為關鍵

    朱良春強調,痛風在自然的病程中有各期的臨床特點,如急性期熱毒濁瘀突出,炎性反應明顯。慢性期痰濁瘀阻與脾腎失調膠結,以虛實夾雜為多見。間歇期雖處於輕微關節症狀的緩解狀態,但仍存在脾腎不足、濁瘀未清、正虛邪戀之徵象。

    實質上這正是痛風三期不同階段所反映『邪盛』『正虛』消長演變出現的證候變化,濁毒瘀滯、脾腎失調始終是痛風致病的主線。痛風雖表現為局部痹痛,關節病變為主,實際上是臟腑功能失調、升降失常、氣血失和的全身性疾病。

    筆者在朱良春先生的指導下,2007年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痛風性關節炎中醫綜合治療方案』課題,南通良春中醫醫院組織江蘇省內8家醫院完成480例臨床觀察,該方案採取分期治療的方法,以『泄濁化瘀、調益脾腎』為主要治法,貫穿痛風性關節炎治療全過程:急性期以痛風顆粒加新癀片具有明顯降低血尿酸水平,消腫止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間歇期採用痛風顆粒能夠維持體內血尿酸的正常水平,防止痛風反覆發作;慢性期合用濃縮益腎蠲痹丸具有蠲痹消石的功效。『十一五』期間又組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痛風協作組5家醫院採用上述治療方案完成205例臨床驗證,其臨床療效滿意,且較為鞏固,不易復發,得到行業內及評審專家的認可。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

    (1)急性發作期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護受累關節。

    (2)低嘌呤飲食,禁酒限煙。

    (3)飲足夠的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

    辨證用藥經驗

    常用藥:以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靈仙等泄濁解毒之品,配伍赤芍、地鱉蟲、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之品,促進濕濁泄化,溶解瘀結,推陳致新,增強療效。

    隨症加減:蘊遏化熱者,可加清泄利絡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蠍、蜈蚣、延胡索、五靈脂以開瘀定痛;漫腫甚者,加僵蠶、白芥子、陳膽星等化痰藥,加速消腫緩痛;關節僵腫,結節堅硬者,加穿山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結開瘀,既可軟堅消腫,亦利於降低血尿酸指標。如在急性發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證候偏熱者,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熱通絡;證候偏寒者,加制川烏、草烏、川桂枝、細辛、淫羊藿、鹿角霜等以溫經散寒;體虛者,選用熟地黃、補骨脂、骨碎補、生黃芪等以補腎壯骨;腰痛血尿時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錢草、海金砂、芒硝、小薊、茅根等;如腎功能不全,宜加用六月雪、扦扦活,並配合使用中藥灌腸,若已呈『關格』之危局,則需配合血透;如並發肝功能損害,加用田基黃、垂盆草、五味子、羚羊角粉等;並發血糖偏高,可加鬼箭羽、萹蓄;並發心血管疾病,加薤白、降香、紅景天等;並發高脂血症,加荷葉、決明子等。

分期治療方案】

    急性期

    (1)治法:泄濁化瘀、調脾益腎、活血止痛。

    (2)推薦用藥:①痛風顆粒,每次2包,每日3次;②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

    間歇期

    (1)治法:泄濁化瘀、調脾益腎。

    (2)推薦用藥:痛風顆粒,每次1包,每日3次。

    慢性期

    (1)治法:泄濁化瘀、補脾益腎、蠲痹消石。

    (2)推薦用藥:①痛風顆粒,每次2包,每日3次;②有痛風結石者選用濃縮益腎蠲痹丸,每次1包,每日3次。

【典型醫案】

    李某,男,51歲,西安人。初診:2014年9月13日。

    患者有『痛風』病史20餘年,疼痛反覆發作,發作時自服秋水仙鹼緩解疼痛,未正規降尿酸治療。『高血壓』病史5年,長期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血壓控制不良。2014年4月份有『腦出血』病史。2014年8月上旬,患者出現頭痛伴認知功能減退,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在當地醫院檢查頭顱DWI示『左側顥葉、左側海馬區、左側枕葉新鮮腦梗灶』,予對症處理,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痛風急性發作,症狀持續無法緩解。於2014年9月13日來南通良春中醫醫院診治,由5個家屬陪同輪椅推入診室,躁動,譫語,無法對答,膝踝關節紅腫,觸之灼熱,壓之退縮。查尿酸:589.6μmol/L,ESR:20mm/h,CRP:6.7mg/L。以泄濁化瘀、調益脾腎、蠲痹通絡為治療大法,配合中藥外敷和針灸理療。中藥處方:痛風湯(院內協定處方)、蠲痹湯(院內協定處方)加生黃芪50克,川芎10克,生水蛭8克,鳳凰衣7克,莪朮7克,荷葉30克。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1周,關節腫痛明顯減輕,並且精神症狀亦逐漸改善。2周後能自行行走,對答如流,並送上錦旗以示謝意。住院1個月,基本恢復正常,帶藥門診隨訪,通過飲食控制、適度功能鍛煉等健康管理,經治療9個月體重減輕30斤,能生活自理。

    按:該例患者因認知障礙,影像學檢查提示急性腦梗發作,治療期間痛風急性發作,考慮到腦梗的發作與高尿酸密切相關,診療方案以泄濁化瘀、調益脾腎、蠲痹通絡的抗痛風整體辨證為主,治療2周,不但痛風發作得到控制,同時腦梗引起的精神症狀也得到改善和恢復。

    痛風湯為泄濁化瘀法的基本方,蠲痹湯為益腎蠲痹法的基本方,以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靈仙等泄濁解毒之品,配伍赤芍、地鱉蟲、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兩方共奏祛風、解痙、抗灸、解毒、抗過敏之功,迅速消除高尿酸血症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使血管炎症得以恢復,因此,在治療痛風的同時,腦梗的症狀也隨之緩解。

    國醫大師朱良春倡立以『濁瘀痹』作為痛風的中醫病名,突出痛風的發生主要病理因素為『痰』和『瘀』,脾腎功能失調,濕濁痰瘀難以泄化,濁瘀聚而成毒所致。而腦梗死(中風病)的病因病機中也以『痰』和『瘀』為主,兩者病變本質緊密相關,因此其發生、發展必然互相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