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3|回覆: 1

[思維啟發] 人才史話古詩文中的人才觀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8-8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才史話:古詩文中的人才觀

20160805_006

20160805_006

資料圖片

在我國古代,不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活躍着一大批文人。不僅文武百官大都來自文人,社會名流和士紳也多半出自書香世家和耕讀人家。由於傳統文化積澱厚重,中國文人特別推崇名譽與節操,把名節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並衍生出許多傳誦千年的詩詞名句。比如,文天祥在獄中朗吟的『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于謙誓言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以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渴不飲盜泉,熱不息惡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然而,作為一個群體,中國古代堪稱脊梁的文人雖然很多,但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在所難免,瑕瑜互見的情形並非個案。例如,有美化王莽新朝之嫌的西漢文學家揚雄、在安祿山那裡做過官的唐代詩人王維、投靠亂臣司馬穎的西晉文學家陸機、出仕四朝十帝的南北朝文人庾信、因妒忌好友名高於己而誣陷蘇東坡的沈括,等等。

縱觀中國文化藝術史你還會發現,很多寫出不朽作品的文人墨客,也常常為時世所不容。比如說柳永,其詞作聞名天下,『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金主完顏亮讀了他關於『東南形勝』的詞句後,竟然激起『投鞭渡江之志』。可在當世的文人圈子中,都認為他格調不高,朝廷也不待見,考取進士後又被刷掉了,到頭來還是個『白衣卿相』。

值得關注的是,文人無行的現象只要一出現,就會遭到輿論抨擊,並被寫進各種紀實文字中,背上千古惡名。為什麼古代詩文中對人才品行的着墨如此之多?又如此之濃墨重彩?筆者以為,除了文人地位在不同朝代起伏不定外,至少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主流價值觀所致。價值標準和道德尺度並非一成不變、萬世不易的,而是隨着時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有所調整。管仲背叛公子糾而輔佐齊桓公,孔子在回答子貢的疑問時,卻是讚許的口吻,並不認為這是不仁。李世民手下的文臣中,有不少人都來自敵對陣營,他們改換門庭的行為算不算變節呢?每當改朝換代之際,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寧死不為貳臣者畢竟是少數,總有一些文人倉皇失措,尋求自保。對於這部分文人的際遇,有人回護寬宥,認為是順勢應時之舉;有人痛加撻伐,鑑定為厚顏無恥之尤。

原因之二:被評價者知名度所致。進入公眾視野的文化名人,由於備受世人關注,其瑕疵也會暴露無遺。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名人中,寧死不肯失節文人很多,屈原、嵇康、阮籍、陶淵明、顏真卿、辛棄疾、方孝孺、顧炎武、文天祥、譚嗣同、朱自清等一大批有氣節的名士,不都是文人嗎?言行有誤、節操不保乃至私生活放蕩的,又豈獨是文人?『此去亂離何日定,向來名節幾人全?』在江山易主、與民更始之際,歸附新生政權的何止是文人呢?據乾隆時期編纂的【貳臣傳】記載,降清的明朝高官多達120多人,文士只有龔鼎孳、錢謙益等幾人。

原因之三:評價者主觀性所致。人們對文人形象的要求,有很大的理想化成分,總以為作品好的文化藝術家,形象也差不到哪裡去。但文人也是人,他們也有不能免俗的一面,也會因七情六慾而犯傻,就像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英雄豪傑一樣,總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過失。道德審判獨獨偏向文人,是不客觀也不公正的。余秋雨在【白髮蘇州】中寫到唐伯虎時,曾感嘆地說:『中國這麼大,歷史這麼長,有幾個才子型、浪子型的藝術家怕什麼!深紫的色彩層層塗抹,夠沉重了,塗幾筆淺紅淡綠,加幾分俏皮灑潑,才有活氣,才有活活潑潑的中國文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