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展9日開幕,共展出文物250件(套),包括中國漢代文物140件(套)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古埃及文物。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展現場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埃及女吟唱者,被18層亞麻布層層包裹,象徵古埃及人對往生之人的敬重;出土於西漢江都王劉非墓中的金縷玉衣,則以另一種形制,傳遞出2000年前的中國人對向死而生的願望。 兩種對於死者不同的保存方式,彰顯了古埃及和中國兩種文明對於死後世界的不同態度。這兩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靜靜躺在南京博物院的特展館展區中央,構成了該館剛剛開展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最初的亮點。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鷹隼木乃伊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金縷玉衣 此次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展覽共展出文物250件(套),其中中國漢代文物140件(套)。除南京博物院的珍貴館藏外,還得到了徐州博物館和揚州博物館的支持。而古埃及部分的文物則全部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座北美第五大博物館擁有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的古埃及文物。 事實上古埃及文明所處的時間跨度非常長,但基本上要早於中國的西漢時期,為何將這兩個處於不同時間段的文明並列放置進行比較,是很多人看到展覽的第一個問題。南京博物院館長龔良解釋說,雖然兩大文明的展示風格、呈現形態不同,但其體現的思想是一直的,就是對於死後生活的追求。 展覽入口大廳出,分別陳列着古埃及第三中間期第21王朝中期的一副木乃伊人形蓋板和西漢玉棺,以此向兩側展開分別講述兩個文明的故事。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所長、也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陳同樂介紹說,展覽採取古埃及和西漢帝國一一對應的方式進行陳列,從數量、到規格、到空間布局到文化內涵,基本都是對稱放置的。觀者可以看到木乃伊與金縷玉衣、古羅馬的寶石項鍊與西漢組玉佩、埃及人像和西漢陶俑,壁畫中木乃伊主人的甦醒復活圖和帛畫中的升仙圖,還有兩國的生活器物所有種種,在漢帝國與古埃及之間,有着無盡的相似與差異。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克里奧帕特拉七世雕像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早期人形石棺頭像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玉眼罩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玉塞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古埃及喪葬錐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封泥 兩大古文明在對待死亡、追求身體不朽方面都投入了巨大人力與財力。從目前研究結果看,延續在現實世界豐富的物質生活與追求上層的權力是兩個王追求不朽的原始根本因素,權力主要從行政統治與軍事兩個主題進行表達。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古埃及靈魂屋模型,第一中間期至中王國時期第9-12王朝 兩大古文明中對待生靈的觀念差異較大,而具體呈現在物化上形式也各不相同。在生靈的章節中,從兩大古文明中常見的虎、貓、牛、鷹、鱷魚等動物出發,展覽試圖闡釋漢帝國與古埃及在看待世界多元生命的差異化觀念,進而深化理解對於生命的不同解讀。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古埃及的狗模型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銅羊燈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錯銀銅牛燈
視死如生木乃伊竟和西漢『王』躺在了一起(圖)
西漢編磬 展覽自8月9日開幕,將一直持續至2017年1月9日,票價為30元。 在展覽開幕之際,記者專訪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 為何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會有這樣一批質量上乘的埃及文物? 沈辰:首先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到今天有102年的歷史,這百年的歷史中我們館的收藏有近600多萬件文物,其中歷史考古文物有近100萬件。百年以前,我們館是作為多倫多大學的博物館成立的,當時多倫多大學內有一位教授,查爾斯克萊利(Charles Trick Currelly),他是一位埃及學的考古教授,在很早以前就在埃及進行考古發掘。 他和中國的考古學也頗有淵源。因為他在埃及考古發掘時的一位同僚是英國非常有名的埃及學家,他也是後來中國考古界泰斗級人物夏鼐在倫敦大學求學時的老師。 克萊利是我們博物館傳奇性的開創者,他一直想在多倫多大學建立一所博物館,所以在發掘和研究時,就會不斷將挖掘出的埃及文物運回加拿大,並且有意識地以建造博物館的動機來進行收藏。而且他認為研究埃及文明的同時也需要對其他文明進行關注,包括中國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等等。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今天收藏的35000件中國文物中的第一件,一件綠釉陶,是他在開羅的一個古董商的櫥窗里發現的。他也是我們博物館最早收集中國文物的主要推手,正是他在博物館成立後不斷在英國古董商那裡購買中國的文物。 所以不奇怪,在那個年代埃及文物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很多出土品因為歷史原因到達了多倫多,才會有我們博物館今天豐富的埃及文物。 博物館現在的埃及文物館藏基本上是由克萊利奠定的還是之後有不斷的補充? 沈辰:他奠定了主要的部分,大約60%到70%。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我們博物館也有研究員在埃及進行發掘,但是在埃及獨立之後出土文物就無法出境了。同樣,我館的中國文物基本也是在上世紀30年代之前收藏的。 關於這個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竅門,你去展廳看如果有我們博物館的標籤號,前三位數就是入館的時間(2000年之後則為4位數),第二組數字是當年入藏的冊數編號,第三組數字則是在這一冊中該件文物的編號。那麼如果前三位數在956(及1956年)以前,那基本上都是我們的第一任館長克萊利的收藏。因為他自1914年建館一直擔任館長直到1956年。 現在博物館的方向呢? 沈辰:現在我館在約旦、伊朗、伊拉克、不丹都還有考古發掘項目,我們在中美洲發掘瑪雅文化,在南美洲發掘秘魯文化,我自己在做中國考古文化。所以我們博物館是一個世界文化文明的博物館,對世界各個地區文明的考古發掘都有研究和涉獵。 所以博物館的收藏主要是以考古發掘的出土品為主嗎? 沈辰:不是的,也有傳世的藝術品。我們的定位是自然、藝術和文化,也有油畫等裝飾性藝術的展示和收藏。 這次來南京博物院展覽,有沒有像中國部分選取漢帝國那樣,對古埃及文明文物選取特定的年代? 沈辰:沒有,埃及文明跨度比較大,但我們選取的文物基本上要比漢代早一點,和展陳的漢代文物事實上沒有特別強烈的時代對比。但是我認為,對比文化研究不應該是教條式的年份對年份、器物對器物、人物對人物,這一次展覽的對比主要是在人類精神上的表達,他們的世界觀、生活觀、宗教形式、風俗習慣等。不管生活在尼羅河地區還是黃河流域,兩個民族雖然物質文化的表現不同,但其對生命延展的渴求是一樣的。 對於死後世界的想象是這兩個文明比較的一個重要連接點,在您看來,古埃及和西漢帝國之間主要異同在哪裡? 沈辰:兩種文明的人們視死如生的態度基本是一樣的,在埃及有死者之書的文獻,其中記載的的對死後的願望同我們漢代文獻中十分相似。但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比如在對死者的處理上,在展廳中就可以有直觀的感受。 另外,因為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周圍的環境不同,所以兩個文明對周圍生靈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利用。在展覽里能看到兩者對於動物的表現大相徑庭,十分有趣。 在借展過程中,木乃伊的運輸有沒有特別的保障? 沈辰:在我們館,對木乃伊運輸有特殊的許可和要求。這一點,雙方博物館都和海關進行了溝通並達成共識,兩地政府也給我們大量支持。我們也特別指定了國內最優秀的運輸公司來承擔這一工作,所以我基本還是很放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