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桑拿天,讓不少人遠離城市,來到北京城周邊山清水秀的農家院,享受難得的田園生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回歸田園生活,似乎一直是心底最美好的嚮往。提及田園生活,就不得不提一千六百年前,將這種生活方式寫入詩歌的詩人:陶淵明。年過不惑的他,掛印去職,隱居於廬山腳下,躬耕田園,在那裡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句。陶淵明也開啟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的田園生活夢。
幾度為官多次辭退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41歲時,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職,隱居於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
歸隱後有三處居所
陶淵明祠與陶淵明墓的位置圖
陶淵明掛官歸隱,並不是浪跡天涯,成為游雲散鶴,他選擇了回歸故里位於廬山的田莊,以自耕自作,飲酒作詩的方式,享受生活。
陶淵明所屬房屋的結構、形式,根據文獻的記載推測,兩所住宅是工字廳,另一所在堂後接圓形草廬。建築史專家傅熹年院士1987年2月去美國考察,在美國克利夫蘭博物藝術館看到一軸【歸去來圖】長卷,描繪了陶淵明的形象及其居住的形狀,畫卷描繪的三處房屋是草頂或席頂的住宅。根據文獻記載,陶淵明房屋採用工字廳結構,另一所在堂後接圓形草廬。
按照中國民間風水學的理論,陶淵明的房屋“枕山、環水、面屏”是符合風水佳地的標準的。在當時農業文明的模式下,“背山面水”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帶,背山面水之處土地肥美,利於農業耕作,可以獲得好的收成;另一方面房屋背靠山嶺,可以阻攔風沙,而臨近水源,則給用水等生活帶來便利。
面對山水美景,生態環境,激發了詩人的田園情懷,“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因此,陶淵明每天推窗看到的是“南山悠然”,才會有“心遠地自偏”的感受。“鬱郁荒山里,猿聲閒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即使是農作,在詩人眼中,也是貼近自然的一種體驗與快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正是在隱居的田園生活中,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以才會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悟。
遺憾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第三年,即公元408年,“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住宅,被火燒毀。這把火對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不過,房子沒了,陶家還有一條船,一家人寄住在船上度過了初秋。同年,陶淵明將家搬遷至南村,南村在潯陽城外不遠的地方。南村也是逯欽立先生所說的陶淵明三處住所的另一處,在陶家未遇火災前,不是陶淵明的理想住所。“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指移居事)”。(【移居】)因為火災,草屋被毀,陶淵明才移南村,繼續他的耕植生活。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里程,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