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相關人物
張孟談(生卒年不詳),姬姓,張氏,名孟談。漢代司馬遷為避其父司馬談諱作“張孟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涵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辨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造句
1、歷史的教訓必須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決不可重蹈覆轍。
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起碼狄大人這個教訓我們先記下,日後再給狄大人正名!
3、前有車後有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長點記性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4、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看看未來搞獨裁的傢伙基本上都走向毀滅之路,唯有幾個獨裁成功的都是小國可以偏安一偶。
5、他可是吃過飛劍大虧的,雖然現在傷口早就癒合,但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才是立身之道的做人道理他是明白的。
6、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聯盟五人即將落得全滅的下場,等那個形同惡魔的人騰出手來,自己這邊會有什麼下場?想到這。,部落等人一陣心寒。
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天擎竹箜的事件就像一把宣頭利劍一般,使得凌風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血淋淋的教訓不折不扣地約束着所有人的行為,不論是花痴,還是妒男。
9、沒有什麼不可能,當年的陳勝吳廣就願意為頭領嗎?那幾張‘陳勝王’直接就把陳勝推到了前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0、數千萬人的鮮血,一個時代的悲劇,應該讓我們增長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典故: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范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要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