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毅,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文獻學、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文化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名中醫,原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醫史文獻分會常務委員、養生分會常務委員,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會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和中醫文獻研究工作近40年,主持或參與的中醫藥臨床研究和文獻研究等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省部級10餘項,獲各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擅長診治老年病、脾胃病及內科雜病等。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2克,黃芪15克,丹參12克,梔子10克,三七粉3克(分吞)。
功效:調肝解郁、化瘀通絡。
主治:治療老年性血管性痴呆、健忘等,症見記憶力減退、情志不遂、神疲乏力、反應遲鈍等,屬肝鬱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用。
方解: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方中柴胡輕清辛散以疏調少陽之氣,補肝之用;白芍酸寒收斂以養血柔肝,補肝之體。二藥伍用,一散一收,剛柔相濟,相互依賴,以起到疏肝和血之效,共為君藥。丹參、三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疏通腦絡,是以為臣。黃芪補益脾胃、昇陽益氣,血得氣則行;梔子性苦寒,能清熱涼血,解三焦之鬱火,具有較好的清肝解郁之功,此二味共為佐藥。全方具有調肝解郁、化瘀通絡之功效。
驗案:魯某,男,77歲,於2008年12月5日初診。主訴頭暈,神情呆滯,反應遲鈍,面色少華,時有胡言亂語,記憶力下降,智能下降,胃納欠佳,夜寐佳,二便自調。舌質紫暗,苔白膩,舌下絡脈瘀張,脈弦。西醫診斷為老年性痴呆。中醫診為呆病,證屬肝鬱脾虛、痰瘀阻絡,治以疏肝健脾、滌痰化瘀。方藥:柴胡10克,炒白芍15克,炒山梔12克,黃芪30克,丹參15克,三七粉3克(分吞),天麻10克,鈎藤12克(後下),杜仲12克,熟地黃12克,懷山藥20克,炒白朮12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制膽星10克,益智仁12克,炙甘草 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08年12月12日):頭暈仍存,記憶力、智能下降較前好轉,胃納有所改善,舌質暗,苔白膩,脈弦。前方加山茱萸10克,以滋養肝之陰血,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08年12月26日):頭暈好轉,記憶力、智能無明顯下降,加用菟絲子12克,滋腎養肝,14劑,水煎服,日1劑。
四診(2009年1月9日):加用何首烏30克,益精補肝,14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期間,患者記憶力、智能均維持穩態。數年後家屬告知,患者因故未能繼服中藥,自停服後記憶力、智能等均進行性下降,住院治療。
按:呆病是心神失用所導致的一種神誌異常的疾病,一般治療多從心、脾、腎入手。陳勇毅則認為,肝主疏泄,調節情志,若疏泄異常使脾氣無以升,胃氣無以降,痰不能化,積聚胸中,盤踞於心外,使神明不清,成為呆病。【傷寒論】云:『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可知瘀血亦是呆病的重要病因,現代研究亦表明瘀血與呆病的發生有着密切聯繫,故治療呆病可從調肝化瘀入手。本案證屬肝鬱脾虛,且有瘀痰阻絡,處以自擬調肝化瘀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調肝化瘀湯具有調肝解郁、化瘀通絡之功效。調肝使肝血充足,疏泄有度,氣機條暢,推動水和津液的運行,促進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所謂土得木得達,痰濁無以生;配合化瘀能使脈絡痰瘀得消,清竅得開。前期研究表明,該方能顯著提高痴呆模型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