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奪先 張莉曼
大禹治水是我國廣泛流傳的有關治水的上古神 話傳說。學術界對大禹治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學術成果,但是從人類學、民俗學、文化學視角探討大禹治水神話傳說的研究成果數量不多。
一、『大禹治水』的大致內容
大禹治水在我國民間的流傳主要有神話與傳說 兩種形式。據筆者了解,大禹治水在【尚書】、【山海經】、【論語】、【淮南子】、【墨子】、【史記】等古代典籍中都有描述。作為神話的大禹治水,大致內容如下:
大約5000年前,中華大地發生了水 災。滔滔洪水吞噬了農田、 莊家,淹沒了人們生存的家園,甚至奪取了成千上萬人的 生命。部落首領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家推薦鯀擔任治水工作。鯀用修壩堵截方法治水,但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效果。後來,鯀聽說天上有一種息壤,只要一點兒,就可以長成堤壩。於是,鯀在烏龜的幫助下飛到天上盜回息壤。他扔一點兒息壤到洪水中馬上就長成為堤壩。正當洪水即將治理成功時,天帝發現鯀偷盜了息壤,盛怒 之下派火神祝融奪回息壤, 並殺死了鯀。鯀死不瞑目,屍體3年不腐,後來腹生大 禹。大禹子承父業,廣泛選拔人才,進行實地考察,確定採用疏導的方式治理水患,即導小水於川,導大水於海,最終成功治理了洪水。
作為民間傳說的大禹治水基本內容為:
傳說堯在位期間洪水肆虐,在洪水威 脅面前,當時部落首領召開了一次議事會 議, 最初決定由鯀負責治水。鯀接受任務之後,率領群眾努力工作。他治水仍然沿用以往修築堤埂的傳統方法。因而雖經九年的努力,但是洪水還是沒有被制服,鯀也因工程失敗而被放逐而死。後來,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鯀的兒子禹來主持治水工作。據說禹勤勞勇敢、聰明智慧,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虛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終於找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以疏通河道為主,把河水順着西高東低的地形導流到東面的大海里 去。治水期間, 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努力,洪水終於被大禹制服, 天下開始變得安定下來。
顯然,神話是原始歷史留在人們頭腦中的記憶,大禹治水神話屬於典型的洪水災難神話,反映了在人類遭遇洪水、大旱等大災難時,作為神或者氏族英雄的大禹是如何戰勝災難、拯救人類的故事。而作為傳說,大禹治水則屬於典型的氏族英雄人物傳說。大禹治水無論是作為神話還是傳說,其核心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涉及的母題、主題都是大致相同的:大禹作為英雄成為原始初民們最敬仰的人物,其既是『王』又是『神』,是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或者後來『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作為神話或傳說兩種文本並存着的大禹治水在傳播與傳承的過程中,結合地方性的文化,會出現某些情節有出入的情況,即神話傳說在地方化的過程中會有異文的出現,比如水患產生因為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的戰爭導致天柱不周山被撞倒而引發;大禹娶妻塗山氏之女嬌為妻,其 妻整天為大禹守望而變成石頭;禹妻為大禹送飯遇到為了開山而變成熊的大禹,因為害怕熊而變成了石頭,進而生啟等。
傳說是建立在歷史現實的基礎之上,而神話則以虛構性為主要特點。傳說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民眾的歷史感情,是一種基於生活真實基礎之上的藝 術的真實性, 是人們認識歷史的參考和佐證,具有某種確定的歷史性因素。目前我國學術界有一種觀點 認為大禹治水可以作為信史,並且曾經在禹城召開了學術研討會肯定了大禹治水對於上古史的貢獻[1] 。當然,神話也可以轉化為傳說,某些神話經過歷史的演變而成為民間傳說,負載着人們的歷史 情感。大禹治水就是其中的顯例。在【山海經】、【淮南子】等較早的古籍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大禹治 水的神話記載,鯀、禹是以神的身份出現的,而到了後來的 【孟子】、【呂氏春秋】、【漢書】、【吳越春秋】等文獻中,大禹治水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且更多具有了民間的生活氣息,鯀與禹由神變成了超人的半 神英雄或者氏族英雄。當然, 我們在此並非要刻意區分大禹治水究竟是神話還是傳說, 而是要解讀其作為一種民間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二、『大禹治水』的文化內涵
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經世長久不衰,與其自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與其能夠表達民間社會老百姓的情感訴求有着重要的關係。學術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透過文化表象來找出其所包含的實質性內容。正像格 爾茨所講的那樣 :『我以為所謂文化就是這樣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 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具體到大禹治水神話傳說而言,就是要借鑑相關學術理論,洞察該神話傳說所包含的文化意義與符號內涵,找出其深厚的文化價值。
1.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包含多元宗教思想。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包含着很多宗教內容,尤其是作為神話的大禹治水更是與宗教密切相關。關於洪水爆發的說法之一就是因為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鬥爭吃虧後撞倒天柱不周山導致天歪地斜進而引發了大洪水。雖然這是人們在認知條件有限情況下的一種創作,但卻實實在在是人們原始思維的一種必然反映。至於神話中的鯀偷息壤而被天帝派遣火神祝融處死、鯀死後腹生大禹、大禹在治水中得到神靈幫助戰勝水神共工與各種妖怪等情節更是表明該神話所包 含的宗教元素。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研究原始宗 教時提出了『萬物有靈論』思想,認為所有生物的靈魂在肉體死亡或消失之後能夠繼續存在;相信各種 神靈可以影響和控制物質世界和人的今生來世,同時神靈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為會引起神的高興或 不悅38 。顯然,鯀在烏龜幫助下偷息壤以及鯀腹生大禹均反映了萬物有靈的思想。烏龜與息壤作為 具有神力的東西也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前者屬於精靈崇拜,後者屬於無生物崇拜。而鯀死後精靈不散而孕育了大禹則屬於典型的精靈崇拜。具體而言,『鯀精魄三年不死』體現出兩個方面:一是承認 精魄,二是認為精魄是有生命力的。『精魄』主要有精神魂魄和精神氣魄兩種解釋。無論哪一種解釋都 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人在死亡之後還是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的 。
精魄作為一種永恆的再生力量就被賦予在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當中。顯然, 這都屬於典型的萬物有靈信仰。 神話中還有諸如水神、火神等存在,他們分別屬 於自然神靈崇拜的範疇。鯀、 大禹等作為當時的氏族英雄, 一度被作為神來看待的,他們亦屬於神靈崇拜的對象。尤其是大禹,學術界曾一度對大禹的身份歸屬於圖騰說(認為大禹是蟲、熊、蛇、龍之類氏族圖騰)以及神話說(認為大禹是一個神話人物,它是先民面對滔天洪水無計可施而幻想出來的一位可以驅走洪水讓人平安生息的神明)以及歷史人物說(認為大禹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無論大禹是被作為圖騰崇拜對象,還是作為神話人物,均可以大致看出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圖騰崇拜以及神靈崇拜的文化因子。
人們在創造與傳承大禹治水神話傳說的時候,難免會加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對人世間的認知。比如神話中的鯀犯了天界的罪,結果就要由天帝派遣神靈處死他。在這裡,天界中的天帝以及執行天帝命令的天神祝融實際上是老百姓對人世間皇帝、大臣等統治力量在自己頭腦中的一種轉換,其實際上是人世間統治秩序通過人們頭腦的加工而在天界的一種反映,天帝就是皇帝的化身,天神就是大臣們的化身,而犯罪的鯀受到天帝懲罰也是人世間犯罪者受到統治者處罰的一種體現,體現了等級森嚴、序列明晰、尊卑明顯的統治秩序。人們對現實社會統治秩序的認知與觀念以及人們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們對於天界的印象與判斷,神話傳說中的天帝與天神就是人世間帝王統治經由人們頭腦轉換而形成的, 用以表明人們的世界觀。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應和了著名人類學家杜爾干之觀點即宗教觀念產生的唯一和真正的淵源就是社會,圖騰崇拜的對象或神聖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徵。天界天帝與神靈信仰作為廣義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顯然是人世間統治秩序的再現,天界的天帝就像人世間的皇帝一樣,是為天界最高的神靈,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無與倫比的權威。
在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對於鯀的受罰而死去的情節還可以從獻祭層面上進行理解。『獻祭是一種宗教行動,當有德之人完成了聖華犧牲的行動或與他相關的某些目標的行動時,他的狀況會因此得到改變。鯀因為在治水過程中偷盜息壤而被天帝派天神處死,天帝處死鯀不僅僅是因為鯀觸犯了天條,更是因為其挑戰了作為天界最高統治者天帝的權威。『對原始人來說,平息神的怒氣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出犯事的人將他獻給神靈。鯀於是成了人們向天帝謝罪的犧牲品。』
鯀作為神明的獻祭被當作犧牲品獻給了天帝以平息其怒氣。當然,獻祭最初是原始人獻給他必須討好的超自然存在的禮物。在人類早期階段,人們在『極限生存困境』下,凡是有生命或象徵生命的東西都可作為祭品奉獻給神,而且人們往往把最珍貴的東西奉獻給『神』,以取悅神。一切物件無不在一定場合下被當作祭品。顯然,鯀成為了當時人們向天帝獻媚的犧牲品。『祭獻是為了建立、維持或恢復人與神的良好關係而將物品獻給神的宗教儀式。』
在這個儀式中,原始初民們成為了獻祭儀式的主角,他們為了討好天帝,把鯀當成了向天帝謝罪的犧牲品而送上了祭壇,原始初民的媚神心理可見一般。
2.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反映出族群起源的神聖性。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還有一些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族群起源認知的某些情節單元或文化元素。對此,學界一般將其歸為族群起源神話或人類起源神話,它是對人類與族群神聖性來源與存在的一種論證。族群起源神話對於維護族群向心力、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涉及到族群與人類起源的情節主要是關於禹與啟的出生。由於他們分別是夏人的首領與夏朝的建立者,通過神話傳說,把他們的來源進行神化,他們的神聖來源使得其後世子孫均有一個神聖性的出身。
較為典型的是鯀腹生大禹的情節:鯀被殺但是精魂不死,屍體3年不腐。天帝怕他復活,就令一位神人把他的肚子剖開。從鯀的肚子裡跳出一條長着雙角的虬龍,盤曲騰躍,升上天空,此即為鯀的兒子
大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幽深的羽淵。有意思的是,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存在一種獨特的習俗產翁制,即女人生孩子,男人坐月子,其多為父權制氏族社會男人喬裝生子之遺俗。顯然,對於鯀腹生大禹,我們可以借鑑人類發展史上存在過的產翁習俗來進行類比。毫無疑問,『女人是生育孩子的主要承擔者。在氏族社會,生育孩子、繁衍後代是人類生存、族群發展的頭等大事,誰在生育上起作用,誰就理所當然地掌權。在母系氏族階段,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當生兒育女是婦女的特有功能,所以母權顯赫。隨着歷史的推移,人類社會進入父系氏族階段,生育行為成為母權抗擊父權的手段之一,而男人則採取「產翁」來化解她們的這種對抗。』在此,鯀作為男性、父親可以生育孩子,這使得母親生育的專屬能力受到了質疑,女性的權威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這從側面反映出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以及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足以表明大禹作為夏人始祖來源的神聖性與特殊性。實際上,關於大禹的出生還有另外的說法。鯀的妻子為有莘氏的女兒名女嬉,其因意念而懷孕,一說為『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於縣塗山』、『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坼生禹。』另一說為『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無論是吞(神)珠生子還是吞月精如雞子生子,上述說法均屬於典型的感生神話,均可以表明大禹及其所屬的夏人族群起源與存在的神聖性。當然,這些感生神話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即當時人們只能夠確認母親而不知道父親,屬於原始的母系氏族階段,在婚姻形式上屬於原始群婚制。
不僅如此,在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中還有大禹之妻女嬌氏生育啟的情節。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在打通河南的轅山時,大禹每天化身為一頭巨熊來開鑿山。他不願妻子看見自己變成巨熊的樣子,就和妻子約好聽到鼓聲再送飯。然而,有一天工作中因為一塊小石頭擊中了鼓,大禹妻聽到鼓聲就來送飯,見到化身為熊的大禹。她因為羞怕而一直跑到河南登封縣的嵩山腳下。大禹向已懷孕的妻子索要兒子,已經化為石人的大禹妻聽到大禹的呼聲,石人裂開生出了大禹的兒子啟。這裡的大禹之妻生育兒子啟的方式屬於典型的自然生人與婦女生育的合體,啟作為我國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顯然要有一個特殊的出身與來源,這樣才能與其特殊的身份與地位相吻合,而由石人所生顯然能夠為啟的來源蒙上一層神秘而又神聖的面紗。今天河南省登封縣崇福宮東面的『啟母石』以及黃河和淮水之濱都有一些『望夫石』、『遮夫灘』之類的傳說,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大禹之妻的生育與盼夫。而實際上,『禹取於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嬌氏,產啟。』這在某種層面表明大禹之子的出生符合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習慣性認知,即孩子都是由女性的母親生育的。
3.大禹治水神話傳說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大禹治水神話傳說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學術界多把其歸結為大禹精神,即大禹在治水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精神風貌,這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論認為,在每一種文化內部具有多樣性的同時,也都具有使得每種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具有區別於其他文化特點的主旋律,也就是所謂的民族精神。大禹治水神話傳說所體現出來的大禹治水精神正是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核心要義之所在,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旨要所在,這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揚光大的重要因緣之一。正像著名學者樂黛雲教授所說的那樣:『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世世代代鑄造着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災。獨在黃炎族神話里說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這種克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話的真實意義。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反映出來的是大禹帶領四方民眾與洪水作鬥爭、變水害為水利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積極進取、敢於鬥爭、不畏艱險、因勢利導的精神;關心民生、體恤民眾、以民為本、重民利民的精神;大公無私、捨己從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同心協力、互相配合的團隊精神等。這些已經外化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集體性格,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寫照。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揚,培育了中國自省、自律,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的禮治思想和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形成了中國人謙和、禮讓、重社會責任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
當然,大禹治水神話傳說所體現出來的大禹精神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並得到人們的認可,是因為大禹精神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要義儒家思想等是高度吻合的,其符合儒家思想觀念與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大禹在洪水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以民為先、同甘共苦、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精神,以及其妻塗山氏女嬌在家默默奉獻、忠貞恭順、無怨無悔等完全符合儒家與社會對男女的社會角色定位以及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都是儒家所提倡和推崇的。大禹治水神話傳說能夠創造並歷經數代不斷傳承下來估計與此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統治階層以及社會各界對這種精神表示了高度認可,並加以發揮使之不斷光大,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代代相傳。而在關於西方洪水神話傳說中,人們則是消極地躲避在諾亞方舟上,等待神的拯救。中西洪水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核、道德觀念、世界觀、生命觀等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