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0|回覆: 0

[人物故事]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用人方略之深度分析

[複製鏈接]
詩哲思 發表於 2017-8-29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用人方略之深度分析

——由士與吏的區別看曹操政權

歷史電視劇大作【軍師聯盟】中出現的神秘機構『校事府』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電視劇中總有藝術誇張,但這個機構歷史上還真有原型,那就是曹魏時期的『校事』這一官職設置。東漢末年,當時外戚、宦官專權,皇權旁落,原本的國家監察機構也逐步衰落。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曹操為此設置了一種臨時的監察官體制,這種監察官就是【軍師聯盟】中提到的校事一職。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這種監察體制延續到曹丕稱帝的時候還一直存在,儼然成為皇帝進行統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幾年內,通過這種秘密監察系統查辦的案件就多達上萬件。

網上流傳的一篇文章【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基於『校事』的設置而做出分析,稱:曹操明知道那些校事都是小人的情況下,還對他們加以重用,只不過是為了在當時的局勢下保持系統的平衡,以便可以達到全面控制。該文同時也認為:畢竟,曹操是個做大事的人,他想的是重建國家和社會。不管什麼時候,這樣的抱負,都少不了士大夫也就是君子們的合作。曹操用這些小人,其實也是給這些精英們一個警告。

這樣的分析不能說不對,但多是基於現代人的想象的一種常理化分析,似乎歷代的君主控制臣下,無非都是用這樣的方法。要真正理解曹操的用人方略,這可以作為一個起點,但只停留在這裡,遠遠沒有理解歷史趨勢變化的真正主導力量。

  北大歷史系教授閻步克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及【樂師與史官】中提出了士與吏的區別,這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結構的一個重要關節。

所謂『吏』主要是作為依據韓非、李斯思想所構建的官僚政治體系(此概念無貶義,較接近韋伯的用法)的一個零件,承擔具體行政職責,如獄吏、刀筆吏等。在中國古代,他們經常是世襲的。他們一般都不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對於他們,『從政』是作為一種工作,他們的職責是按照既定的規章和條例完成日常性、程序性的事務。他們的升遷經驗資歷積累的結果。

所謂『士』,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產物,他們接受的是通才式的儒家教育(古語有云: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他們從政一般都是抱着一定的理念,欲有所扶植或有所匡正。當然也不排除榮身顯家的想法,而這兩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大學】所謂『修齊治平』是也。從本質意義上講,士不是官僚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而是作為官僚政治體系的立法者和監督者參與政治體系的運作的。春秋時期的『客』和後來的『幕僚』還基本保留『士』的原初職能。

士與吏在現實具體的人身上可能有重疊,但對有些人,區別很明顯。如龐統,他是絕對不屑於去做一個縣令的,演義中是將其美化,講其是在完全能夠勝任的前提下不屑於做,是否真能勝任我們不知道,但這一細節鮮明反映出『士』的心理優越感。

吏和士這兩大不同的群體,承擔着不同的職能。吏關聯着法家思想,關聯着具體的行政治理,關聯着現實;而士關聯着儒家思想,關聯着道統和政治理念,關聯着理想。中國傳統王朝的統治,基本上都是『儒法並用』『儒表法里』,在歷朝歷代,中國政治體系構成的這兩維大體一直存在,並且必須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若這兩維中的任何一維完全吞沒了另一維,政治都會失序,導致王朝滅亡。

秦用李斯之術,焚書坑儒,以吏為師,『吏』完全吞沒了『士』,二世而亡。漢起而糾秦之偏,建立以士大夫為主的政治,但到後期,『政失其寬』,從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角度講,世家大族因被過分放任而占有大量土地及人口,中央政府在實質上失去控制力;從中央政府內部講,外戚及大臣擅權,君主與宦官聯盟平抑外戚,導致惡性循環。

郭嘉在官度之戰分析袁紹十敗、曹操十勝時鮮明地道出了兩方所代表勢力的本質不同。曹操為政是對漢代偏頗的糾正,而袁紹是對漢代政治精神的因襲。曹操政權強調在亂世建立秩序,重視能承擔實際職能的『吏』。曹操帳下士人雖多(他們大多是為匡扶漢室而來),曹操對待他們卻不以士人待之,而主要是作為謀士在利用他們,若其中有人表現出士人的作風,對政權挖苦諷刺,曹操一般都會將其除掉,如孔融、崔琰、彌衡(借刀),甚至曾立大功的荀文若最終也是被逼鬱郁而死。

陳寅恪論三國時指出,曹操代表的是寒門(小地主),而司馬懿代表的是世家大地主,故曹操用人不拘門第(所謂任天下之智術而御之以道),後起之司馬氏又重建門閥勢力。

陳氏此論有據可考,確有此一現象。東漢末年,由董仲舒等人所建立起來的一套政治、文化維繫體系隨着時間的推移走向僵固化而流為虛偽的形式。漢代這一套維繫體系本是靠士大夫議政所發揮的監督職能而保持體制的活力,當皇權旁落到外戚和宦官手中,士大夫與皇權之間的關聯性便斷開了,因此綱常名教流為形式。

到東漢末年,代表整體性精神的綱常名教流為形式,使歷史真正的生命力從個人的個性中迸發出來。正始年間,王弼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正為時代精神與生命力之體現。

曹操把握住了這一時代精神發展的趨勢,故其為政屏棄虛偽道德,用人唯以能力為標準,因此能在較短時間內由弱變強,並成為漢末最強大的勢力。但這種政治精神的長處同時也伴隨着其弱點,屏棄道德故其政維繫於人心必不長久,司馬氏輕易代禪,此為根本原因。

作者簡介

孔門弟子,北京大學哲學碩士。歸宗於儒學一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惜乎道之不行,乃寄情詩詞,遊戲文字,以為隱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