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0|回覆: 3

[國學觀點] 什麼是國學?

  [複製鏈接]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9-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的概念,出現的很早。【周禮·春官】中,就記載說:『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

【周禮】中的『國學』,指得是國家一級的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國立某某大學。

秦朝之後,國學沿化而成了『太學』、『國子監』,再後來,就演變成了『國立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清朝末年的時候,『國學』的概念發生了質的變化。

當時,西方以堅船利炮扣開了中國的門戶,西方的勢力在全球呈現出興盛之使;清王朝為了自強,不得不學習西方的軍工技術,這段歷史,後世稱之為『洋務運動』。

剛開始學習西方的時候,我們要學得,只是人家的科學技術,那時還沒有變更中國文物制度的意思,當時的口號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那時候的國學,還被稱為『中學』。

後來,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的成果灰飛煙滅。清朝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實施變法,以加深對西方的學習。

隨着中國對西方學習的加深,西方的思想學術大量湧入中國,大有吞滅中國故有思想學術之勢。

中國的一部分士大夫緊張了起來,他們擔憂中學會被西學吞滅;所以,他們就學着日本人的方法,提出『國學』的概念,以與西學相抗衡。當時的大多數士大夫,他們雖然覺得西方的科學技術好,卻對西方的文化抱有深深的疑慮。

1902年,梁啓超給著名的詩人黃遵憲寫信,商量創立【國學報】。 幾個月後,梁啓超寫【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書,說:『最近,有些悲觀者,看到年輕人都去學習西學,而對中學不感興趣,所以恐懼國學從此而消滅。但是我,不此之懼也。』(近頃,悲觀者流,見新學小生之吐棄國學,懼國學之從此而消滅。吾不此之懼也。)

『不此之懼也』,意思是,他梁任公『不懼西學滾滾而來』。梁啓超為這樣說呢?因為他當時堅信我國文明是『大道』,有強大的自新能力,終將融合西學。他自信地說:『但使外學之輸入者果昌,則其間接之影響,必使吾國學,別添活氣,吾敢斷言也。』

但是,後來隨着西學的越來越強勢,中國士人們漸漸對自家的文化失去了信心。

民國之後,『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陳獨秀、胡適之、李大釗、魯迅、錢玄同等人,要『打倒孔家店』,要徹底埋葬中國舊文化。為此,他們狂飆突進,要全盤西化,全面擁抱所謂『蔚藍色的文明』。

對與這些人的激進態度,另一部分比較保守一點士人,不服氣,他們便倡導『國學』,以與『西學』相抗衡。1922年,梅光迪﹑吳宓等人,創辦【學衡】雜誌,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學衡二字的意思是,『平衡東西方學問,不偏國學與西學』。

新文化運動陣營的胡適之,也覺得把『中國數千年的思想學術』,全部扔進垃圾坑,有些可惜;他主張把它們統統收入『舊物倉庫』,稱之為『國故』,意思是『我國故有之學』。

由這『國故』衍生出來的學問,如果是美國人研究,就稱為『漢學』或『中國學』;如果由中國人自己研究,就簡稱為『國學』。

很顯然,在胡適那裡,國學帶有某些貶義。

依照胡先生的意思。西學是普世之學,代表着人類的未來;中國的國學,不過是東亞的地方之學,而且已經過時,註定了要被西學取代。國學的存在價值,不過就像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或敦煌經洞中殘存的經卷,供學者們研究之用。當然,如果能從這些過時的東西中,萃取出一些『精華』,補充今用,那就更好了。

胡適對『國學』的定義,深深地影響了數代人,當今社會上對國學的輕視與懷疑,就與他對國學這一定義有關。

我們現在,不能再像胡適他們,把國學看成是過時的、僵死的學問;也不能再像梅廣迪、吳宓他們,把國學與西學,看成是平等的學問。我們今天需採取梁啓超的態度,恢復我們的文化自信,重新恢復我們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

清朝末年的時候,張之洞等人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看起來順理成章,條件卻並不成熟。1902年,黃遵憲在一封,回覆給梁啓超的信中稱:『不宜過度提倡國學,應開大門戶、迎納西學。國粹主義應該緩行。待中西融合之後,再倡國學之復興。』

但現今,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大開門戶,廣泛接納西學,中西已深度融合;現在到了重新復興國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重新倡導『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了。

天道好還,黃遵憲、梁啓超,若知當今興起『國學熱』,他們當含笑於九泉之下了。

國學包含哪些內容?也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早在1906年時候,有個叫鄧實的人,就給國學下定義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

鄧實關於國學的這個定義,過於模糊,胡適之、章太炎等人,都不滿意,他們大致認為:國學,就是指中國故有的歷史、人物、風俗、禮俗、制度、語言、學術、文藝等方方面面。

有些學者,更極端,他們甚至認為,現今,應把中國境內所有少數民族的歷史、人物、文學、習俗等,統統納入國學研究的範疇。

可是,這樣定義國學,實在是過於龐雜寬泛,令人難以理解與把握。

有個叫馬一浮學者,對此就很不滿意,他認為,所謂『國學』,就是指『六藝之學』。而『六藝,指得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樂』。

他認為『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形式,統攝諸子,是中國一切思想學術的核心。舍『六藝』,就沒有國學。

但是,馬一浮的定義,似乎又過於狹窄。

所以,最後大家比較公認的,『國學』的定義為:國學,就是指中國固有之學術。

這中國『故有之學術』,雖看起來還有些虛;卻很容易理解。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由乾隆皇帝主持,紀曉嵐等三百餘位高官學者,歷時13年,編纂成了一本大書,稱【四庫全書】。

這四庫全書有近八億字,基本囊括了『中國固有之學術』。

為什麼說是『基本』呢?因為它的收錄,儘管比較全面,但還是在有意與無意間,漏掉了許多典籍。

這【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分。

經:指儒家的十三經:具體指【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儀禮】、【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指中國的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

子:指諸子百家,及佛家、道家等典籍。

集:指各種文集,又可略分詩集、文集、雜集等。

這【四庫全書】,近八億字的規模,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遍讀。那怎麼辦呢?這國學該如何學起呢?

其實,也別無他法,只能選其精華而學。但哪些是必學的精華呢?這本身也是個問題。

1923年,清華大學要派一批學生,出國留學,梁啓超給他們,開列了一份,『國學入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其中除『四書五經』外,還包括諸子、史記、李太白詩集等二十餘種。

錢穆後來覺得,這些書目對於現代人而言,還是多了。他認為,有七部書最能代表中國的精神,為現代中國人所必讀。於是,他也開列了一份簡單的書目,具體為:【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其中,儒家占四,道家占二,佛家占一。

梁啓超、錢穆等人,開列國學必讀書目,其實有些畫蛇添足。

【四庫全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分,並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經』的地位最高,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它的字數不是很多,整個儒家『十三經』,不過六十餘萬字。

『經』,在原則上,是所有讀書人的優先必讀之書。但在實際中,有很多人認為,它還是過於龐雜,不適合所有讀書人去讀。

怎麼辦呢?在古代,這『十三經』,還可以濃縮,濃縮為『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也就只有一、二十萬字。

在現代,『四書五經』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完全陌生的人而言,可能還是有些多了。

怎麼辦呢?其實,四書五經還可以再濃縮,濃縮為『四書』+孝經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大陸人,要入國學之門,最好先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讀物,以開蒙,與打基礎。然後,再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以理解儒學的精髓。

所以說,我們現在學習國學,核心應是學『四書』+【孝經】。等有了餘力,再學五經;再學老子、莊子、壇經及古代詩文等。

這是一個基本的,學習國學的入門之次序。

遊客  發表於 2019-7-7 15:12
國學的內涵,是這樣界定的:包括古代的倫理學、哲學、史學、文學、禮教、考據學、版本學等,以及醫家,農學、天文、曆法、算法、術數等雜家學說,其中以儒家倫理禮教為主流。
國學分類有兩種方式。
一是『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
經部主要是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詩經】、【論語】、【孟子】、【孝經】等,以及小學基礎知識,語言訓詁學相關的典籍,如【爾雅】;
史部指紀史類典籍,包括正史、通史、斷代史、編年史、政事史、制度史(專詳文物典章)、地理、方志(地方史)等。正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通史如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
子部囊括各學說派別的著作,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醫家、天文算術、陰陽家、雜家、類書、小說等。儒家除經部的經典以外的典籍的【孔子家語】、【荀子】等,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農家,醫家,天文算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等。
集部是名人大家的個人文學集類。個人作品集謂之『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許多人關於某人的文學作品集,謂之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台新詠】等。另外,元曲戲劇類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二是按內容分類,這是近現代人做的分類,期初有三類:義理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學(古籍考據、文物考據、史學等);辭章學(詩詞、文言文學、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學),及今日之社會科學。其後有人補充二類:經世學(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科技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

延章 發表於 2019-7-18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就是華夏歷史上正統學術之總稱。
遊客  發表於 2019-7-19 10:28
延章 發表於 2019-7-18 21:40
國學,就是華夏歷史上正統學術之總稱。

這句話概括的比較準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