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用藥理念,是調和生命體的平衡。
寒症用熱性藥,熱症用寒性藥。
濕症用燥性藥。燥症用潤燥藥。
陽虛用扶陽藥。陰虛用滋陰藥。
氣機不降用降氣藥。氣機升發過度,用收斂藥。
中醫不能用西醫理念來解讀。
中藥
不是寒症消炎,熱症也消炎。
不是陽虛消炎,陰虛還消炎。
很多中藥都能消炎殺菌,金銀花消炎,連翹殺菌,苦參殺菌,玉竹都能殺菌,隨便抽出幾種中藥,都能消炎殺菌,消炎殺菌對中醫來說不是事兒。
中藥治病不靠消炎殺菌。
中藥
中藥作用是靠它的性、味、歸經、升、降、補、瀉、行氣、順氣、行血、破血、祛風、化濕、清熱、潤燥、收斂、升發等作用,恢復一個生命體『五臟六腑寒熱燥濕』『補瀉清消升發收斂』『經脈運行氣血陰陽』的平衡。
就一個普通的風寒感冒,用『桂枝湯』以『辛溫解表』的方式驅除風寒,就比打消炎針效果好,不信您試試。(10塊錢1付,3付治好風寒感冒。比醫院掛水少花一千元,還不折騰人。)
我們先來了解中藥的性味。
中藥
中藥的藥性,有寒、熱、溫、涼、燥、平之分。
中藥的味道:有酸、甘(甜)、苦、辛(辣)、咸、淡、芳香之分。
每種味道,都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收澀作用。
甘味;有滋補作用。
苦味;有燥濕和清熱瀉火作用。
辛味;有發散和行氣行血功能。
鹹味;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就是治乳腺增生等瘰癧痰核病症)作用。
淡味;有滲濕利小便作用。
芳香;有化濕開竅(就是解除夏天悶熱潮濕天氣神志昏沉的狀態)的作用。
中藥
中藥的性味,作用,是中藥的生長環境決定的。
比如小河邊生長的澤瀉,因為生長在水中,自然擁有了『祛濕』的特性。
比如乾旱砂石山坡生長的天冬,因為生長在乾旱之地,自然擁有了滋陰的功效。
不同的生長環境,讓中藥形成了不同的功效。
中藥性味和中醫治療理念結合,就形成了中醫的用藥方法。
中藥
風寒---用辛溫解表藥
風熱---用辛涼解表藥
濕寒---用辛溫、辛苦燥濕藥
濕熱---用苦寒化濕藥。
風濕---用祛風化濕藥。
暑濕---用辛平化濕解暑藥。
燥熱---用甘寒潤燥藥。
寒痰---用溫熱祛痰藥。
熱痰---用寒涼祛痰藥。
燥痰---用潤燥祛痰藥。
陰虛---用滋陰藥。
陽虛---用扶陽藥。
陰陽兩虛---滋陰扶陽藥共用。
氣虛---用補氣藥。
血虛---用補血藥。
氣血兩虛---補氣補血藥共用。
中藥
以上是中醫最基本的用藥方式。
從以上基礎的用藥方式,結合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升發收澀、補瀉清消,性味歸經,表里動靜、藥性互克或互相輔助等原因,又可以衍生出幾百種針對具體疾病的用藥方法。
比如,中風用小續命湯,表邪用疏風散,經邪用大秦艽湯,府實用三化湯,中藏用麻仁丸,瀉火用涼膈散,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中暑用藿香正氣水,表虛用玉屏風散等等。。。。。。。
具體的用藥方式,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藥
中藥用藥方式特別靈活,而且是一人一方,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同一種病,不同體質,藥方也不同。
同是咳喘症,寒痰和熱痰所用藥方截然不同。
同是寒痰症,陰虛病人的寒痰症、陽虛病人的寒痰症、脾胃虛寒病人的寒痰症,用藥也有差異。
同是心臟病,陽虛病人的氣虛型心肌缺血要補氣補脾以行血,血管內壁堵塞的病人需要破氣破血化瘀散結,陰虛的心臟病患者需要填精髓並滋腎陰以生血,藥方風格迥異。
初學者,大體學習一下用藥方式,再結合中醫各流派的用藥特長,就可以看出一個藥方的性味搭配,君臣佐使,升降補瀉、收發動靜等配伍方式,一個藥方能治什麼病,就一目了然了。
中醫用藥有幾個不同風格的流派,但只限於風格不同,治療套路還是基本相同的。
其中,傷寒派擅長治療寒症。溫病派擅長控制瘟疫。寒涼派擅長治火症熱症。補土派擅長治療脾胃症。滋陰派擅長治陰虛症、扶陽派擅長治陽虛症。
中藥
攻邪派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愈病』,主張攻邪去病,善用吐汗下三法,但現代人體質遠不如唐宋元明之人,比清末也差不多少,以現代人的孱弱體質,陽虛嚴重,正氣不足,飲酒過度,空耗陰津、喜好熬夜手淫,腎經骨髓都快耗空,臨床已經很少有人用攻邪的方式了。
經方派墨守成規,主張一切遵照古代經方和經方加減來治病。由於經方派是當代中醫學院的教學主流,很多中醫院校的學生,開藥方大多是經方加減的風格,水平有待提高啊。
藥方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中藥配伍。
中藥配伍,是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平』和中藥的『升降補瀉汗下和消』作用,進行配伍用藥。
常見的配伍方式,我們舉一些例子說明。
1、同類相從相輔相成(如桑葉配菊花,女貞子配墨旱蓮)。
2、寒熱並用(生石膏配桂枝)。
3、一升一降(前胡配桔梗,前胡降肺氣、桔梗升肺氣,兩藥配伍使肺氣宣洩升降有序)。
4、一升一斂(柴胡配白芍,柴胡升肝陽,白芍收斂肝氣,避免生發過度陽氣散失)。
5、一補一瀉(如葶藶子配大棗。葶藶子瀉痰濕,大棗甘溫補氣,中和葶藶子寒性,瀉痰濕而不傷脾胃。用於哮喘難臥或面目浮腫。)
6、一補一斂(如黨參配五味子,黨參補氣,五味子收澀肺腎之氣,達到補氣不散的效果。)
7、一補一攻(黨參配大黃,黨參補氣,大黃逐邪,用於老年便秘腸梗阻。)
8、一補一清(阿膠配黃連,阿膠補血,黃連清熱清心火。用於溫病傷陰耗血,心煩失眠,熱痢便血)。
9、一補一消(白朮配枳殼。白朮補氣,枳殼行氣消失食積,用於胃脘氣滯濕阻痞脹)。
10、和解表里。(柴胡配黃芩。柴胡升發解表,黃芩內瀉邪熱解里。)
11、動靜相隨。(當歸配白芍,當歸活血,白芍守肝守而不走。蒼朮配白朮,蒼朮走竄全身,白朮守脾,守而不走。)
12、異類相使(如黃芪配茯苓)。
13、氣血雙補(黃芪當歸)。
14、氣血同治(川楝子配延胡索,川楝子性寒入氣分,延胡性溫入血分,化解寒熱氣滯血瘀,用於胸痹肋痛心絞痛,少女痛經等)。(紫草配浮萍,紫草入血分涼血透疹,浮萍入氣分,涼性升發,疏風清熱透疹,用於麻疹風疹皮膚瘙癢等。)
這一節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