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常會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到『扶正祛邪』,到底什麼是『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張英棟老師認為:『回答「邪」是什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我們的思維回到產生這個概念的時代,原則是能用現代話講出來更好,不能的話寧願留存其原來古漢語的狀態,也不可胡亂解讀,不可破壞其本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對這一點筆者非常認同。
那麼,是否如大部分人所說,『邪』從本質上講是『審症求因』的產物,是想象、思辨的結果,而非確有其物?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經典中是怎麼描述的。【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從這句來講,虛邪、賊風並列,應該都是存在的,應是確有其物才是,否則如何『避之有時』?不能因為看不到賊風、虛邪便否認其存在。
『邪』氣與人體『正』氣相對。『邪』古同『斜』。【廣韻】:『不正也。』【賈子道術】:『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春秋繁露】:『竹林,前正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故而『邪』的本義是『不正』。結合黃元御、彭子益等先賢圓運動的觀點及經絡理論,筆者認為,凡是導致機體氣血運行異常或不循常道的因素,即可稱為『邪』。無論有形的病毒、細菌,體內的瘀血、痰飲、濁毒,還是無形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太過或不及之氣,均可成為邪氣。例如,吃了冷飲或不潔食物,或肚子受風受涼,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是寒邪或濕熱之邪;冬季打雷,陽氣不藏,造成很多人精氣虧虛,來年多病溫病,是為非時之邪。心神不正,不良的情緒,也是可以致病的『邪氣』,如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思則氣結,也是使人體氣血運行異常的『虛邪賊風』。同時,正、邪也是相對個人而言,有的人感覺夏天氣熱的難受,甚至因而生病,有人卻覺得舒服得很,原有的疾病也緩解很多。四時天氣和藥物一樣,其偏性可以治病也可致病,關鍵是這些因素是否有益於作用的個體。
『扶正祛邪』是中醫的常用治療原則。古云:『善針者,善導引也。』圓運動學說則提出了下氣湯等方劑,並把經方導引氣血升降的機理揭示出來,使我們對針灸與藥物治療原理相通有了更好的理解。運用針藥等手段使氣血運行順暢,回歸正常軌道,使氣血分布回歸正常,這個過程即是扶正也是祛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身心和諧健康時,氣血運行正常,外在的致病因素很難導致氣血逆亂,發生疾病;若人身體虛弱或心神不正,或有某處氣血郁滯,則很容易受外在六淫邪氣的影響,氣血斜行,而生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