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9|回覆: 0

[文化反思] 杜車別·程朱理學真相丨禮教吃人嗎?丨古代專制僵化嗎?中國古代排外嗎?轉變思維去發 ...

[複製鏈接]
四海青年國學社 發表於 2017-10-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車別湖南師範大學演講(文章稍長,可能需要幾分鐘讀完,請大家耐心)


歷史的意義不在於過去,正在於未來,至少要知道什麼應該繼承和發揚,什麼應該唾棄和鄙視。

主流歷史觀念描繪的景象,中國思想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高峰,以後停滯倒退。綜合文明漢唐時期高峰,以後停滯倒退,明代黑暗專制極點,清朝延續這個勢頭而已。按照這樣的景象,對中國文化徹底否定是應該的。如果一面對主流宣揚的歷史觀念深信不疑,另一面還大談什麼復興中國文化,那這樣的復興,既無法真正深入人心,說服大量以繼承五四精神為己任的知識分子。也無法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只能是得其皮毛,只能是清朝時期尊孔讀經之類把戲的重演。所恢復的也只不過是被閹割掉靈魂的中國文化。

主流歷史觀念成立與否的關鍵一環就是對明代歷史的認識。我們先從思想文化的角度澄清一些常見的對中國傳統的指責,然後着重針對明代歷史的一些問題,明代的基本制度,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選擇比較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澄清。主要內容有:

明代廢除宰相是否是加強了皇權專制?明代的宦官勢力是否像一些人誇張的那樣厲害?明代是否是一些人想當然的那樣重農抑商?明代鄭和下西洋是否如一些人說的那樣僅僅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對朱元璋評價成殘暴是否公正?對正德皇帝的醜化是否公正?說萬曆好色貪財是否符合事實?還有揭穿一些人在崇禎皇帝的內帑上的造謠和一些人說南明弘光帝荒淫極致的謊言。通過具體的分析來說明大量對明代歷史的醜化並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

接着分析明代被如此醜化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清朝統治下屠刀的淫威;第二明代自身言論的開放;第三、西方中心主義觀念的影響;第四,許多人習慣性的忽略大規模侵略屠殺以及民族壓迫對歷史進程文明進程的巨大影響。

最後一部分指出重新認識明朝的意義不單單是對明朝本身的評價問題。

首先是如何認識大規模民族壓迫統治對文明的有害影響,是要讓人們從理性上就明白反對一切形式民族壓迫的必要性。

其次,是通過重新認識明朝,真正樹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中國文化自身就具有開放進取的精神,自身就從來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進步的能力。

最後通過重新認識明朝,弄清楚,我們提倡復興中國文化,不是說復古主義,不是認為中國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的,恰恰相反,中國的歷史,尤其是明代的歷史本身就證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不斷進步。在當今時代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是要在明代已經達到的高度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再簡單回到幾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平,膜拜不已。在當今時代復興中國文化,也不是說把某個中國古代思想家或學者當成不可侵犯的神聖偶像或者把他們的言論當成教條,而是要真正恢復中國傳統文化開放自信包容進取的精神,要恢復傳統文化中那種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的傲氣,恢復那種君子和而不同的寬容,恢復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廣闊胸懷,恢復那種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的復興。

Ⅰ、主流的歷史觀念及其後果

有人說歷史都過去了,說好說壞又不能多長几斤肉,扯那個淡幹什麼呢?

確實,如果歷史只和過去有關,就真沒有糾纏的必要了。但事實不然。國學大師錢穆有一句話,『過去不能控制未來,此過去便成死絕,便成寂滅,亦便於歷史無關』。

一個喪失記憶的健忘症患者,只能是個廢人。個人如此,國家民族同樣如此。

任何一種歷史觀念體系有意或無意都至少會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什麼是應該唾棄和鄙視的?

那麼主流宣傳給我們描繪的中國歷史總體圖景是什麼樣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又如何呢?

大體上是這樣,中國思想文化的頂峰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派繁榮,真是黃金時代。至於以後中國的思想文化大概就只是這個時期的簡單傳承甚至萎縮倒退,更甚至於成了培養奴才的工具。

而中國文明政治經濟國力思想文化綜合意義上的高峰是漢唐時期,所謂強漢盛唐,令人熱血沸騰,心向神往。以後則基本上是一蟹不如一蟹,陷入停滯倒退中。明朝更是黑暗專制的頂峰,僵化保守無比,之後的清朝不過是不幸延續了明朝的制度。

甚至按照某些人的說法,幸虧有所謂蒙古侵略屠殺,女真侵略屠殺,給中國輸入新鮮血液,否則大概中國早就完蛋了。至於中國近代的落後,則是中國固有文明本身早就喪失活力,是中國傳統本身就重農輕商,僵化保守,封閉自大,再加上程朱理學壓制人性,強化奴性之類,而清朝統治者只不過是被中國傳統所污染同化了,所以中國近代落後背上了黑鍋,換任何其他朝代都會如此,甚至只能更慘。

這樣一幅中國歷史的圖景,應該說相當深入人心,從這樣的圖景出發,大概不外乎如下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既然中國從漢唐以後就是停滯倒退的,那就說明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本身就是一潭死水,喪失了自我批判自我革新自我進步的能力,先天就有停滯倒退的基因缺陷,必須徹底打倒推翻,必須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所有領域全盤西化,甚至有更激進的觀點就是連中國文字都應該廢除,改用拉丁字母。

第二種態度是雖然中國近代落後了,但那主要是後來的程朱理學之類觀念的罪責,孔孟學說本身還是好的,而且且中國文化還有許多動人之處,至少可以當作古董供人賞玩,是不必完全拋棄的。

第三種態度那就是中國傳統就是好就是好,所謂先進落後不過是風水輪流轉,洋鬼子的東西只能得逞一時而已。反正最後一定會證明中國傳統之精神文明獨步全球云云。

假如問,在主流歷史宣傳是正確的前提下,應該採取哪一種態度?

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是第一種。這種態度是理性的,是符合邏輯的,是透徹明白。事實上這也正是長期以來大部分自命為思想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採取的態度,充其量進行一些微調,或者是保留其內核的情況下,套上一層更溫和更潛移默化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外殼而已。至於後面兩種態度,則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愚昧的,思想僵化的表現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魯迅著作中對中國文化尖銳無情抨擊的時候,心理上的震撼與痛快。中國的歷史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交替。『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宴席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這些就是魯迅的話。

這種對中國文明的痛斥,真是暢快淋漓,振聾發聵。

對我這樣的人來說,從少年時代形成的基本立場就是,五四運動對中國文化的徹底批判,對孔子的完全否定大快人心,中國落後的根源就在於中國文化本身。中國文化只是拖累中國前進的包袱而已,必須拋棄,才可能進步。而中國之進步不過是人類進步之一部分,實現這種進步,即便完全拋棄中國之特性,亦毫無可惜。

什麼孔學儒教,什麼民俗國學,不過是愚昧落後復古保守的同義詞。

一切試圖為孔子招魂,恢復孔子名譽地位的做法都是封建糟粕之回潮,都是對歷史之反動,必須給予迎頭痛擊,堅決抵制。更不必說後來還要糟糕的程朱理學之類了。這樣的觀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我來說都是不可動搖的。

然而現在的觀點是改變了。為什麼會改變呢?並不是因為覺得態度應該折中一些啊,或者前面所說第二第三種態度更英明一些啊。而是因為主流歷史觀念所構建的那套體系本身就錯誤。

如果更深入了解一些東西,即便僅僅是只鱗片爪,也可以發現這套體系雖然深入人心,其實千瘡百孔,到處都是用隨心所欲的臆斷來代替歷史的實際。

我這樣說當然是有根據的,首先從思想文化角度來分析一下。

Ⅱ、從傳統思想文化角度對主流歷史觀念初步懷疑

一、程朱理學的真相

先說程朱理學,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什麼呢?

大約總不外乎是存天理,滅人慾。壓制人性,扼殺活力,統治者的愚民工具,麻醉人民的思想毒藥,精神劊子手等等,總之百無一是。甚至某些人為了給孔孟學說洗白,也不惜拿程朱理學開刀,痛斥程朱理學如何歪曲孔孟原意云云。

正因為一直抱着這樣的印象,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下面這段話的時候,心中是震撼加迷惑,這是主流歷史宣傳所告訴給我們的那個朱熹嗎?

這段話是什麼呢?是朱熹在寫給陳同甫的一封信中說的話。

『老兄視漢高帝唐太宗之所為而察其心,果出於義耶,出於利耶?出於邪耶,正耶?若高帝,則私意分數猶末甚熾,然已不可謂之無,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念之不出於人慾也,直以其能假仁借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借,是以彼善於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若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其詭遇之不出於正也。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間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第36冊)

漢高帝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作為明君的象徵和代表,甚至是最好的皇帝的代表。即便是現在,許多人一提到唐太宗都是眉飛色舞,崇拜的五體投地。

可就是這樣的明君,這樣的好皇帝,卻被朱熹毫不客氣的評點為『無一念之不出於人慾也』,『假仁借義以行其私』。如果最好的明君都不過是『假仁借義以行其私』,那其他等而下之的皇帝,在朱熹看來又當是如何呢?

實際上在其他地方,朱熹還說,漢唐之君,『其全體只在利慾上』,這 分明就是撕去了籠罩在皇帝身上那層溫情脈脈的神聖面紗

主流歷史宣傳灌輸給我們的印象,程朱理學就是讓人當皇帝的馴服工具,讓人都當奴才的思想,能和這些話對上號嗎?

假如說這些話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我們來看看明朝的遺民呂留良。

許多人知道呂留良是因為清朝的文字獄,知道他是一個有強烈反清復明思想的人物,死後屍體被清廷從棺材裡挖出來凌遲碎割, 一些武俠小說包括鹿鼎記里都可以看見他的名字。至於他的孫女呂四娘在民間傳說里更是取下雍正頭顱的女俠。

但未必知道呂留良本身恰恰是一個程朱理學最堅定最忠實的信奉者宣揚者。

呂留良的大部分著作應該已經被清廷銷毀,無從得見,但也有些內容,逃過羅網,僥倖存留至今。

錢穆的著作中摘引了一些內容片段,這裡不妨也轉引一些,讓大家看看說的是什麼。

『秦漢以後,許多制度,其本心卻絕是一個自私自利,惟恐失卻此家當。……此朱子謂「自漢以來二千餘年,二帝三皇之道未嘗一日行於天下」者是也。』

『漢唐以來,人君視天下如其莊肆然,視百姓如其佃賈然,不過利之所從出耳,所以不敢破制盡取者,亦惟慮繼此之無利耳。原未嘗有一念痛癢關切處耳。自秦並天下以後,以自私自利之心,行自私自利之政。歷代因之。後儒商商量量,只從他私利心上要裝摺出不忍人之政來,如何裝摺得好?』

『故自天子以至於一命之奉,皆謂之天祿。天祿本於農,祿自農生』

呂留良的說法和一些解放後政治教科書中的說法其實頗為相似。即皇帝是地主頭子之類,就算對百姓好,也是為了維護自己長遠利益,不敢剝削太厲害以至無法長久維持云云。

至於說皇帝和官員的俸祿其實都是農民供給,是農民養活了他們。這和解放後宣傳的的勞動者養活了統治者也是一樣的意思。

顯然,在呂留良這裡,程朱理學不是什麼壓制摧殘人民的思想工具,恰恰相反,思想批判的鋒芒是指向皇帝,指向統治者本身。而且嚴格說來,呂留良對程朱理學進行的這種解釋和闡述,並非是他個人的發明,而正是符合程朱理學創始人的思想邏輯。

而且在明代,許多知識分子也都是這樣的角度來理解程朱理學,並且以程朱理學為根據,對皇帝的行為進行種種規範約束,甚至直接指責皇帝,漫罵攻擊皇帝,只是呂留良的闡述顯得更為通俗而已。

通過朱熹本人的話以及呂留良的話,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主流宣傳告訴我們程朱理學就是讓人們給皇帝當奴才這樣的說法是有很大的問題。

那麼程朱理學的思想是否僅僅局限於社會倫理,政治觀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這個問題如果要詳細闡述起來也需要不少的篇幅,這裡只說一點。

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大師李約瑟對朱熹的推崇,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李約瑟對於朱熹給予的評價之高,可能是大部分中國人所難以想象的

在科學出版社1990版的第489頁上他說朱熹『中國歷史上最高的綜合思想家,……這一中國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第498頁上說:『當我們進一步考察這一精心表達的自然體系時,我們不能不承認宋代哲學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學上所用的某些概念並無不同』

第506頁上說『並且朱熹對宇宙本質的洞察力,因此就要比他的任何中國和歐洲的註疏者和翻譯者所承認的更為先進得多』

第524頁上說朱熹『這位中國所曾產生過的,最偉大的,集大成的哲學家』

第526頁上說『理學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觀點及其一致,這一點是不可能有疑問的』

第527頁上說『宋代理學本質上是科學性的,伴隨而來的是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本身的各種活動的史無前例的繁盛』

第528頁上說『我相信由理學所總結的中國思想對歐洲思想的貢獻,比迄今為止人們所充分認識到的要大得多』

我為什麼要如此不厭其煩的引用李約瑟的話,那就是讓大家想一下為什麼在中國被主流歷史宣傳矮化醜化甚至妖魔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的朱熹和理學思想,在李約瑟這樣一個受過西方嚴謹科學訓練的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那裡,卻能受到如此高的評價。

這裡面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

主流宣傳灌輸給我們的那套程朱理學就是吃人的,反動的,保守落後的,是否和事實相差太遠了?

我們有多少人,在程朱理學半本原著都沒有看過,除了存天理滅人慾之外根本不知道程朱理學說的是什麼東西的情況下,一提到程朱理學就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而且還確信自己的這種鄙視的態度是萬分正確的?這種自信究竟是從何而來?

二、從明代的一些事實進一步看主流觀念對傳統文化的歪曲

程朱理學還可以說僅僅是學術思想上的一個具體對象,那麼從更廣的範圍來看,情況又如何呢?

通過對明代一些歷史事實的考察,可以看到歪曲同樣非常嚴重。許多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傳統思想,傳統文化愚昧落後甚至兇殘的地方,並不是其自身正常發展的結果,至少在明代是如此!這方面我們必須還中國傳統思想,傳統文化一個公道!

對中國傳統的指責有很多,這裡不妨對最常見也是最典型的三個做一下分析,這三個指責一是禮教吃人,二是狹隘排外,三是僵化專制。

1、禮教吃人麼?

五四時期批判吃人的禮教,也即所謂在禮教的約束下,婦女只要有稍微違背禮法,就可能遭受羞辱,甚至被剝奪性命。魯迅的小說【祝福】中就描繪了祥林嫂因為嫁了兩個丈夫,就遭受種種歧視,以至最後悲慘死去。

可實際上,這種現象真是中國文化正常發展的結果嗎?明朝的情形是什麼樣的?

稍微看一些明人的記載以及當時通俗小說中所描繪的情形

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

『「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此語雖得罪於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來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從人,原無定主。不但夫擇婦,婦也擇夫也。謂之人盡夫,亦可也』

人盡可夫,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句罵人的話,但在謝肇制的解釋下,這句話卻被賦予了一定程度上婚姻戀愛選擇自由的意味,也就是男人固然可以選擇自己老婆,婦女也可以選擇自己丈夫。既然可以選擇,那範圍當然就大了,只要是個人,當然至少應該是沒有血緣關係男人,都可以是丈夫。所以謂之人盡夫,亦可也

五雜俎還有一段話是說

『即今國家律令嚴於不孝不忠,而婦再適者無禁焉。淫者,罪止於杖而已,豈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於士君子,而薄責於婦人女子也?』

也就是按照明代法律,並不禁止婦女改嫁,對通姦的行為,處罰也很輕微。

當時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大家不妨看看明人編寫的【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裡的第一個故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的老婆王三巧在丈夫外出經商時,和別人勾搭成奸,蔣興哥回來得知,並沒有因此對王三巧如何打罵吵鬧,相反只是自己傷心之餘,寫了休書,聽憑王三巧改嫁。王三巧的父母也沒有怎麼責怪她,反而安慰她說『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別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王三巧真改嫁的時候,蔣興哥不忘舊情還把十六個箱籠當陪嫁送給她。甚至後來兩人因為不忘舊情還破鏡重圓。

說句實話這裡不但看不到什麼禮教吃人,而且當事人的態度似乎比現代人還開通。現在如果丈夫發現老婆在外偷情,那還不視為奇恥大辱?勃然大怒,恩斷義絕,夫妻彼此視為仇敵估計是少不了的。就算離婚,恐怕也要為爭奪財產鬧得雞飛狗跳。

再看【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五卷【況太守斷死孩兒】,講的是明代宣德年間,一個丘姓人家,丘元吉,娶妻邵氏,夫妻兩人非常相愛,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非常哀痛,發誓終身守

結果怎麼樣?男方和女方的親屬,是看見她要守寡,非常高興,大力慫恿嗎?恰恰相反!非但不鼓勵不支持,反而輪番上來勸說她不要守寡,『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後日長,勸他改嫁。叔公丘大勝,也叫阿媽來委曲譬喻他幾番。那邵氏心如鐵石,全不轉移。……眾人見他主意堅執,誰敢再去強他。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婦。」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雖做不得上等之人,還不失為中等,不到得後來出醜。正是: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從這個描寫來看,原來在明代,親屬對守寡的態度是不支持的。作者的態度,也分明是不支持寡婦守節的,所以才說『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

再比如【初刻拍案驚奇】的第六卷中說賈秀才的老婆巫氏,被人用藥迷昏後姦污,賈秀才得知以後,是因此對老婆嫌棄嗎?

恰恰相反,反而安慰她說『不要短見,此非娘子自肯失身。這是所遭不幸,娘子立志自明。今若輕身一死,有許多不便。』

後來賈秀才夫妻兩人合謀設計報仇成功,『那巫娘子見賈秀才幹事決斷,賈秀才見巫娘子立志堅貞,越相敬重』。

這也是婦女儘管失身,但其親人丈夫非但沒有因此心生嫌棄,反而『越相敬重』的例子。

再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第34卷中說『男女大欲,彼此一般』一長段議論也可以看出明人在男女問題上通情達理的態度了,遠不是後人所污衊的那種森嚴苛酷。

從明代社會發展的情況來看,所謂禮教殺人,決非本來中國文化按照自身邏輯正常發展下呈現的面目。

2、狹隘排外麼?

禮教問題是如此,再以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來說一下。按照一些人的說法,中國文化從明代開始就是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愚昧排外,以天朝上國自居,清朝時期統治者的愚昧表現,也不過是這種傳統的延續而已。

魯迅也說中國古人對外國人向來只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把他當禽獸,一種是把他當主子,從來沒有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

事實果真如此麼?

恰恰相反,明代時候中國文化顯示出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襟廣闊的氣象,決非是清朝統治時期呈現的那種狹隘猥瑣,排外閉塞的光景。

就以最通俗的例子而言,吳承恩的【西遊記】講述的就是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樣一個中國從外國引入宗教思想的故事,明人不但沒有抵制排斥,然而津津樂道,添油加醋,詳細擴展,生動描寫,這種心態本身就是很開放的

另外從當時在明的西方人記載也可以看出明朝人具有的開闊胸懷。

傳教士艾儒略記載的萬曆天啟年間擔任過明朝內閣首輔的葉向高事跡,當時利馬竇死後,明朝政府賜予葬地。有人就問了,為什麼偏偏要給利瑪竇這麼優厚的待遇。葉向高怎麼說的?他說『即其譯【幾何原本】一書,即宜欽賜葬地』

明朝的內閣首相如此看重幾何原本,這樣的胸襟見識足夠讓今天的人拍案叫好。

在明朝呆了二十多年的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說『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這是某些人想當然認為的那樣,中國古代的人就是保守閉塞,狹隘排外,盲目自大嗎?

大家可以再去看沈定平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 : 明代:調適與會通】這本書,明代的知識分子,思想是相當開放的。

比如瞿式榖說,『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也就是說只要忠信明哲,就算在很遙遠的地方,那也可以把他們當成我們一樣的文明人看待。如果是昏暗愚昧,寡廉鮮恥,就算在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那也是野蠻人。

還有『嘗試按圖而論,中國居亞細亞十之一,亞細亞又居天下五之一,則自赤縣神州而外,如赤縣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戔戔持此一方,胥天下而盡斥為蠻貉,得無紛井蛙之誚乎!』

也就是中國所占的土地也不過是整個地球的一小塊,守着這一塊地方,而把世界上其他地方都看成是野蠻人,這不是井底之蛙嗎?

對比一下清末,被洋人大炮轟上門來,諸如林則徐之類,還以為洋人是膝蓋不能打彎的怪物,還把西方人看成所謂夷狄,這差別是太大了

正因為明朝人的心態普遍開放,所以正如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這本著作第860頁里說的那樣,明朝『沒有人號召「師夷之長」,因為根本用不着號召。明朝人對待各種技術的一般態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來自哪裡。』

儘管當時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騷擾中國,被中國軍隊打敗,但明朝政府依然能夠積極的向被自己打敗擊退的敵人身上學習好的東西

正德十六年,明朝政府下令將占據屯門(也就是今天的香港和深圳一帶地區)的葡萄牙人驅除.葡人被打的潰不成軍,很多人被明軍俘虜。當時負責此事的汪鋐,繳獲了許多葡萄牙人使用的槍炮.他馬上上疏給明朝政府,說這個兵器潛力很大,威力很大,要求大量仿製改進並裝備部隊.明朝政府馬上聽從了汪鋐的建議,並提升汪鋐為右都御史,專門負責這件事情.以後明代的火器基本上都是相當敏銳的緊跟整個世界的動態,一發現最新式的火器,馬上就是不遺餘力的大規模仿製和改進,到最後無論在火器的研製還是火器的裝備規模上已經有反超西方的趨勢。

甚至對於來訪的西方人,明朝的官員都不會放過他們隨身攜帶的火器,而是要拿去研究仿製。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門多薩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記述菲律賓群島聖奧古斯丁會主教馬丁.德.拉達修士等人到明朝來聯絡消滅中國海盜林風的事情,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下一天,總督派人去訪問我們的人,向他們要一把劍,一支火繩槍和一個火藥桶:因為他要據此製造。我們的人把這些送去,後來得知他們仿製了,儘管不那麼完全相同。』

而到了清朝統治下,這樣開放自信從容的態度是蕩然無存了,清朝統治者不僅自己不主動尋求對西方先進事物的學習,甚至當西方的使者比如馬嘎爾尼把當時一些最先進的火器作為禮品送到乾隆面前的時候,也僅僅被當做玩物。統治者的愚昧程度和明代相比,不得不說是天壤之別。

3、僵化專制麼?

魯迅曾經說中國古代『異端思想不能出臥房半步』,許多人也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人都是思想僵化的專制奴才,都只能規行矩步的按照古代經典來表達思想,不能越雷池半步,沒有半點思想自由,對皇權更是絕對服從。

這種看法如果描述清朝統治,或許是符合事實的,但如果拿來描述其他非民族壓迫時期的中國朝代,則根本謬誤。

還是以明朝為例。

明代大儒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也就是只要你自己的心認為是錯的,那哪怕是孔子說的,也照樣認為是錯的。如果你認為是對的,那就算是平庸普通人說的話,那也照樣認為是對的。

王陽明又說『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也就是天下的公道和公學不是朱熹和孔子可以壟斷的。

明代唯物主義思想巨人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關之雞:『學者於道,不運在我心思之神以為抉擇取捨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為函關之雞者幾希』

明代的李贄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提倡自私,所謂『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適,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秕糠。』

李贄還說『我以自私自利之心,為自私自利之學,直取自己快當,不顧他人非刺』。

李贄常常被一些人當成是明朝專制的犧牲品,根據就是他七十六歲的時候被明朝政府抓了起來,關在監獄,然後在監獄裡他自殺了。

那事實如何呢? 如果論思想的,他的焚書是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就編寫的,萬曆十八年出版,要抓那就早抓了,何必過十幾年,到萬曆三十年才抓起來

李贄被抓,更主要的人他本身言行偏激,得罪人不少,再加上一些人編造了他行為不端,勾引婦女的謠言,張問達彈劾他的奏疏里就說他『與無良輩游於庵院,挾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至有攜衾枕而宿庵觀者,一境如狂』

而且對他的處置如何呢?是讓他飽受虐待,而後他不堪虐待凌辱而自殺嗎?

李贄的好友袁中道的【李溫陵傳】中說『獄竟無所置詞,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於獄舍中作詩讀書自如。一日呼侍者薙髮。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氣不絕者兩日』

也就是沒有給他定什麼罪名,對他的處置也不過就是讓他回家鄉而已,而他在監獄內的待遇也很好所謂『讀書作詩自如』,甚至還可以叫人來服侍他,幫他理髮。最後是他存心要當烈士所以才自殺的。

其實關於他自殺的原因,按他學生汪本鈳的話是『先生嘗自言曰:「一棒打殺李卓老,立成萬古之名。」一棒與引決,等死耳,先生豈死名者哉!』。也就是李贄自己是希望明朝政府能夠一棒把他打殺,那樣他就是烈士了,就可以成『萬古之名』了, 反正他活到七十六歲高齡早就夠本了。

可惜明朝政府竟然不能讓他如願,僅僅是讓他這年近八旬的老翁回到家鄉去。這他惱火啊,難受啊,屈辱啊,這不是要剝奪他萬古流芳的機會嗎?活到將近八十歲,才逮到這麼個機會,容易嗎?過了這個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如果老死了,病死了,那對於他來說豈非永遠失去『成萬古之名』的機會了?

於是乘着還沒有把他放出來的時候趕快自殺吧,果然讓他如願。現在的人確實把他包裝成飽守反動專制的明朝政府迫害的烈士了,繪聲繪色唾沫橫飛的描述李贄如何英勇,而明朝政府如何殘暴,如何喪心病狂迫害他。估計李贄在九泉之下,笑得嘴巴都要合不攏了。

他的學生說『人誰不死,獨不得死所耳!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李贄沒死的時候,他的著作就是最火的暢銷書,死了之後更是暢銷書,其流行基本沒有受到阻礙

其著作暢銷流行程度從如下的事實可見一斑,一些書商為牟利,甚至聘請人假冒李贄的文筆語氣寫書。

當時的盛況可從萬曆時期初版由汪本鈳編集的【續焚書】中李贄生前的朋友學生寫的幾篇序中窺見一二。

比如汪本鈳本人寫的【續刻李氏書序】,張鼐寫的【讀卓吾老子書序】。還有李贄生前最好的朋友,曾經考中過狀元,又擔任過太子老師的焦竑寫的【李氏續焚書序】

這些序里說的都是李贄的書風行全國,火得不得了,幾乎人手一冊,書商為賺錢,都找人假冒李贄的名字寫書,『假託者眾,識者病之』

這種盛況就如現代一些寫手看金庸武俠小說暢銷,於是取些什麼『全庸』『金庸新』之類的名字出版武俠小說,騙人眼球。

這種異端思想家著作流行暢銷的到『假託者眾』,恐怕現在的中國都難以想象吧。

2004年春之卷的【中國文化研究】上張學智在【對泰州學派的研究亟待加強】一文中說『……李卓吾的影響則是全國性的,大有登高一呼,一境皆狂之勢。』

當時的西方還在上演火焚布魯諾,迫害伽利略的專制悲劇。可以說就思想自由而言,明代中國是遠遠走在西方的前面。

再說對皇帝以及政府的態度而言,明代的知識分子也沒有把自己當成過皇帝的僕從奴才,相反非常注意自己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

朱元璋時期就有這樣的記載,錢唐給朱元璋講課,堅決不下跪『唐為人強直。嘗詔講【虞書】,唐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古聖帝之道陳於陛下,不跪不為倨。」』

還有周觀政(觀政亦山陰人。以薦授九江教授,擢監察御史。嘗監奉天門。有中使將女樂入,觀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觀政執不聽。中使慍而入,頃之出報曰:『御史且休,女樂已罷不用。』觀政又拒曰:『必面奉詔。』已而帝親出宮,謂之曰:『宮中音樂廢缺,欲使內家肄習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

知識分子們不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臣妾與奴才的角色,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老師上,如王陽明的弟子,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說『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萬物依於己,故出則必為帝者師,處則必為天下萬世師。出不為帝者師,失其本矣;處不為天下萬世師,遺其末矣。』

明確反對那種卑躬屈膝的妾婦之道『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彼尊信哉』,『不待其尊信,而銜玉以求售,則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為主宰矣,其道何由得行哉?』

更有甚者,一些明代知識分子乾脆把皇帝,把政府拋在一邊,完全否定出去作官的必要性,而是主張用自己的學說與行為直接干涉影響社會。

泰州派的何心隱說『若在樊籠戀戀,縱得以展高才,不過一效忠立功耿介之官而已,於大道何補?直須出身以主大道,如孔孟復生於世,身雖不與朝政,自無有不正矣』

再從政府本身的角度來說,明代政府政務相當公開透明,官員的上疏,皇帝的批示,文件往來,經常被印刷出版,天下人都能對此評頭論足。

明人于慎行【谷山筆塵】卷十一有一則記載『 南宋時元兵南下,詔中外不許傳播邊事。此雖末世之政,然於軍國機密,亦不可不知也。近日都下邸報有留中未下先已發抄者,邊塞機宜有未經奏聞先已有傳者,乃至公卿往來,權貴交際,各邊都府日有報帖,此所當禁也。幸而君上起居,中朝政體,明如懸象,原無可掩。設有造膝附耳之謀,不可使暴於眾,居然傳播是何政體。又如外夷情形,邊方警急,傳聞過當,動搖人心,誤事大矣。報房賈兒博錙銖之利,不顧緩急。當事大臣,利害所關,何不力禁?』

也就是奏疏,皇帝沒有批示就已經廣為傳抄;邊塞軍事消息沒有奏聞就已經散播;『公卿往來,權貴交際』的情況,每天都有邸報上的報道。而報房的商人為了謀取利益,不顧事情緩急,就販賣傳播邸報上的各種消息。有些人以為明代中國沒有現在這樣為商業利益而販賣的報紙,從這則記載來看,分明是錯誤,所謂報房賈兒博錙銖之利,也就是商人純粹為了經濟利益而出版販賣報紙的。

關於明代政務的透明化,【利瑪竇中國札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的第37頁有這樣的記載『所有這些呈送皇上的書面文件和對它們的答覆,都要複製很多份。這樣,在朝廷所發生的事情就迅速傳到全國每個角落。這種文件也編輯成書,如果其內容被認為值得流傳給後代,就載入本朝的編年史』

這樣的公開化透明化,等於是把皇帝的一舉一動,政府的一舉一動都置於光天化日之下,接受輿論監督。皇帝和少數高級官員很難通過隱藏某些事實,來達到操縱控制輿論的目的。這同樣讓明代的輿論具有非常大的獨立性。

這種程度甚至是現代大部分所謂民主國家都不具備的。現代一般政府的文件,政府內部對各種政策的討論爭議,決策經過內幕很多是作為國家機密來對待,需要至少幾十年才可能解密,才被普通公眾,普通的學者知識分子看到。

而在明代,基本上政府對任何政策的討論都無機密可言,任何決策過程,爭吵過程到暴露在大眾面前。以至連軍國大事各種信息,都可以因為『報房賈兒博錙銖之利,不顧緩急『,公開傳播。也就難怪于慎行在【谷山筆塵】中要埋怨當事大臣為什麼不力禁?。

那麼是不是明代就沒有人試圖在非軍事機密的領域內上密折呢,只給皇帝看,不公開的奏疏呢?有的。

但是只要這樣的人一出現,馬上就會受到言官的彈劾,皇帝也只能表示同意彈劾。崇禎長編里就有這麼一個記載,當時有個官員密封言事。結果工科給事中李清就上疏說『臣謂自今而後,除行間密封,一概禁止。「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願皇上提此二語為中外規。而凡我臣民,亦宜滌心剖肝,各以忠告為明告』

崇禎是如何批示的,『帝是其言「事關兵機,間用密奏,原屬權宜,其餘章疏,當明白入告,不得輒用密封,所司嚴飭」』

也就是崇禎帝同意他的觀點,並且說,事關軍事機密,秘密奏報,原本就是權宜之計,而其他的奏疏,應該明白公開的上報,不能用密封,對這一點有關部門應該嚴厲告誡。

從明代思想和政治的事實來看,僵化專制同樣並不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帶來的結果,而是另有原因。


(作者:杜車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