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2|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第五次請教徐松岩·雅典城比唐代長安城更大、更繁華嗎?

[複製鏈接]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兩天,十分虔誠地拜讀了徐松岩教授的【論雅典帝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01期),讀着讀着,便跪了下來:雅典帝國那個偉大呀,真不是鬧着玩的!

  僻處於希臘半島的窮山惡水荒涼地的雅典城,竟然比位於沃野千里關中平原的盛唐首都長安城,還要大許多、繁華許多!

  我是這樣發現這個秘密的。

  徐教授說:『根據我們的研究成果,……伯里克里時代雅典人直接控制下的屬國多達200個左右,愛琴海幾乎成了雅典帝國的『內海』; 據現代學者估計,帝國居民總數約在1000萬以上。……大約自公元前5 世紀50年代起,大批公民開始脫離生產勞動,成為帝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員。……他們基本上都是靠屬國貢賦養活的寄生者。……亞里士多德指出,當時雅典派往海外的官員有700 名。……雅典軍隊的職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僱傭兵的比例日漸增大。……雅典公民雖然幾乎全民從政。 』

  徐教授在【雅典民主制歷史上的兩次『無痕蛻變』】(【光明日報】2016年5月7日 11版)中又指出:『帝國時期雅典民眾法庭常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參與法庭審理工作。平心而論,一個公民人數3萬至4萬的城邦,從事司法審判事務的公民常年保持在五六千人,比例如此之高,這看起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但確實存在過。

  歸納徐教授的這兩段話,大致包含以下信息:

  1、進入帝國時代後,雅典變成了一個地道的城市,帝國的首都。因為整個雅典帝國的百姓,絡繹不絕地跑來雅典打官司,導致雅典的司法審判官員多達6000名。

  2、原來種地的、經商的、開作坊的,等等原本自食其力的正宗雅典人,統統變成了吃財政飯的人。

  3、此時的雅典公民是『3萬至4萬』。姑且按照3.5萬計算吧,那麼,正宗的雅典人家大致有3.5萬戶,大約18萬人。

  4、雅典公民全部是領導,即使是做軍人,也是領導『僱傭軍』的軍官。

  徐教授堅信『確實存在過』,那麼,這就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一個擁有18萬吃財政飯人口的城市,那麼,這個城市的常住人口,一定是烏央烏央的多!

  因為:第一,18萬人要吃飯,炒米油鹽醬醋茶,要有人運輸、保管、銷售;雞鴨魚肉生猛海鮮,要有人運輸、飼養、屠宰。第二,18萬人要穿衣,需要有人紡紗織布,針黹縫補。第三,有人要住房,需要有人建造、修繕。第四,有人要走路,需要有人修橋鋪路,清理打掃。第五,衙門需要烏央烏央的下人提供『物業服務』。第六,家家戶戶都會有人生孩子、生病,需要醫生。第七,孩子長大了必須讀書,生來就當官的雅典人更需要讀書,那麼就需要有大批的教書匠。第八,雅典人也會衰老,需要下人伺候。第九,再高貴的人都會死,需要人處理喪事中的下賤活。第十,雅典人有的是錢,有的是文化,迎來送往、沙龍party一定不少,端茶送水掃地抹桌子,都需要人伺候着。

  雅典是商業王國,以工商業立國。有人買的東西,一定有人賣。更何況,雅典公民不差錢!可以堅信,圍繞服務於雅典公民的工商業,絕對是超級火爆,雅典一定是不夜城。

  那麼,雅典城的常住人口到底有多少呢?

  咱不好亂猜。考慮到雅典的超級偉大,我們還是以中華盛唐時代的長安城作參照,來推算一下吧。

  據【資治通鑑】,至富至強的唐朝開元二十一年,全國吃財政飯的人員,約7.5萬人,其中官員17686人,衙役捕快之類的吏員57416人。這一數字,包含了全部的文官、武官、科學家、公立學校的教師、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生等等),包含了全國三百多個州府、一千二百幾十個縣、十五萬軍隊的全部官吏。根據【唐六典】和【新唐書·百官志】,供職於長安城的官吏,加上皇宮內院和皇室成員,至多2萬人。

  眾所周知,長安城是唐朝的首都,政治與文化中心,經濟上的區域中心,貿易上的中轉站。整個城市,就是圍繞官方活動展開的,這與雅典十分類似。

  關於唐代長安城,史載詳細,考古翔實,面積84平方公里;據學者們研究,常住人口約100萬。

  唐代長安城,2萬吃財政飯的人,弄出了一個百萬人口的都市;那麼,3.5萬吃財政飯的雅典人,會搞出個多大的雅典城呢?

  我想,雅典城的至少有130平方公里、170萬人口吧!這就是說,占雅典帝國約20%的人口,雅典帝國的城市化程度真高啊!難怪工商業發達呢!

  徐教授,你說呢?

  末學建議:儘快加大對雅典城的考古力度,一個龐大而繁榮的地下雅典城,等待着中外考古學家的光臨呢!

  末學愚鈍,誠惶誠恐,不知所云,還望徐先生指教一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