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節日的時候,鄉愁常常會來得更加猛烈。『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千里之外的我又何嘗不是思念着親人。愁鬢,指的是發白的鬢髮,發因愁而白,愁上心,發如雪,兩鬢斑白不知春。 人們常說,愁這個字,字形就解釋了字義:愁為心上秋。秋天,是天氣轉涼、草木凋零的季節,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此情此景,映照在人們尤其是遠行人、羈旅人眼中,便觸目傷懷,因景添愁。古人逢秋皆寂寥,悲秋傷秋文章不少,心上的秋可不就更加讓人悲傷惆悵了麼。這樣一解釋,還真有點意思。
愁,從心秋聲,小篆字形的愁,左上為火、右上為禾,不過隸變之後,變成了左禾右火,這一字形變化與秋相同。愁從心,說明這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本義為憂愁、憂慮。由憂愁,引申為了悲傷、哀愁,這是對於人而言的,用來形容物,則變成了淒涼慘澹的情景。
愁是心上秋,看不見,摸不着,無形無色。於是古人寫愁,常常將它化作一種生命形象,從而寫出了或綿綿不斷或氤氳不絕或繁多或沉重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浩蕩東流水,似我長流不斷的愁思,無窮無盡,這是愁的長度。『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漫無邊際、飄渺不定,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是愁的廣度。『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陌上處處飛花,然而朵朵飛花數的清,我的愁緒卻怎麼也數不清,這是愁的數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小小的船兒怎麼能載得動我這萬般愁思!這是愁的重量。……
『假如三萬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中國人的情感內斂,但是飽滿,因此有時候,山石草木,魚蟲鳥獸,都可觸發人內心的情思,對於心中有愁的人而言,一棵柳樹是離別,一輪明月是思念,一片春草是蔓延不斷的愁緒,一江春水是砍不斷剪不斷的無邊憂愁……而這些愁之中,有兩者,最為『心上秋』,一為離愁,一為鄉愁。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倩女離魂】中有言『三十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離恨天常常被用來形容離別的愁苦,大抵是因為人間的離別總是讓人倍感憂傷。古人言:『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可是門外有着四通八達的路,阡陌縱橫,來去隨意,聚散總關情。於是『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離別產生的愁苦,似春草不斷生長。尤其是對於羈旅行役之人來說,除去當時生離的痛苦,路途的困頓、異鄉的陌生、親朋的山高水遠,在心上漸漸籠罩成一個悲秋。在離愁之外,更添一層鄉愁。
對故國故土的眷戀,永遠是羈旅他鄉之人的一大情結。它深埋心底,觸景而發,覆蓋了個人、親朋、家園、故鄉乃至於國家,是懷念、是眷戀、是無法割捨。故鄉的自然景物是否依舊?故鄉的親朋好友是否康健?故鄉的風物是否有所變遷?思鄉的愁悶,懷鄉的愁苦,便形成了鄉愁。
對離人而言,鄉愁往往來得無法抗拒。『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雨是愁雨,點點滴滴落在心裡。『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窗外陣陣搗衣的聲音,搗在心上是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當歸,而我未歸,暮色之中看不到故鄉,蒼茫的江水猶如內心憂愁。鄉關何處,鄉愁何甚。
秋有秋的悲切,愁有愁的苦惱,離愁別恨此處有彼處也有,鄉愁鄉思過去有現在依然還有。離愁與鄉愁從來不是過去時,古人有,今人也有,古人離愁、鄉愁飽滿,今人亦然。從古至今無數個離人的愁緒,漸漸交織成一個糾纏不休又無法排解的情結,這個愁的情結已然不僅限於對個人境遇的悲切愁苦,而升華為一個時代的愁。『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片厚土。』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到元明清,多少離人,多少愁客,他們的愁在個人生命之外,何嘗不曾有對歷史的追思和對現實的關注,何嘗不在筆底有着對國家的認可、對民族的認同。 空間和時間的距離,的確隔斷了一部分情感的傳遞,然而離愁與鄉愁卻一直存在着,離人與愁客一直在低聲囈語着。滄桑的歷史車輪滾過許許多多年,情感的渴望從始至終未曾改變,這是對親朋的眷戀,對故鄉的眷戀,對民族的眷戀,對整個中國的眷戀。沉澱在愁之中的,是依歸的訴求。(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