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2|回覆: 0

[中醫理論] 脾虛也可能是肝鬱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21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 期 導 讀

中醫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局部的問題,都是關於整體的。」建立起整體性認識之後,才能真正地認識局部。敲脾經的同時,我們要串個門去拜訪一下肝經了。

f814f15a7c655eeeb15e254e40f0aee2.jpg

想要補脾,你問過肝了嗎?

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緩的。

當肝氣太急的時候,靜下來客觀地思考一下,肝氣馬上就緩和了;當脾思而氣結的時候,肝氣動了,一衝而散。

所以說,肝和脾相剋又相依。

當一個人肝氣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脾胃失去了肝氣的幫助,好像失去了伴侶一樣,變得呆呆的(如納呆),沒有勁頭工作。

這種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的狀態,我們叫它「肝鬱脾虛」

肝鬱不用愁,這款補血疏肝膏,可以舒肝理氣:

理論上來說,出現「肝鬱脾虛」,問題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負荷勞動累壞了身體,會由脾失健運、濕雍木郁而導致肝失疏泄。

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與脾相關的飲食、肌肉、二便問題,真正得以解決是通過圍魏救趙的方法:去找肝。

因為肝鬱一定影響脾。肝受邪氣,又常常傳給它最容易欺負的人——脾。

所以中醫上的一句大白話:「調脾不調肝,等於瞎胡干!」

(這句話果然夠白的……)

ae5c8e3838fd5b0d959c793a8c2d7edc.jpg

那麼,肝氣為什麼會郁呢?

說到這個,我們不由得長嘆一聲:還不是因為壓力大、心情差、生悶氣嘛。

用中醫術語來講就是「情志不遂,郁怒傷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太容易隨時開心,每天好像都有各種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還有替別人操心的。尤其是職場上的人,有時還要壓抑自己,導致肝鬱脾虛。

這個原因不會平白消失,它會繼續存在。但我們能否通過一些中醫的方法來調節呢?

能否通過身體的、物質的方法來帶動精神走出肝鬱脾虛的怪圈呢?

(往下看吧~)

如何判別肝鬱脾虛

肝鬱脾虛的典型舌象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鬱脾虛,判斷肝鬱脾虛的一個簡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518f2c1b7781dc1b84467a935132d90a.jpg

舌頭尖尖的,舌邊偏紅,舌中間有一條或多條縱紋,好像舌頭是被摺疊起來一樣,是肝鬱脾虛的表現。

88f9fe9c2d9f97036d286ff548620b41.jpg

舌質淡,舌體胖,舌尖部是圓的(水濕積聚在舌尖,使舌尖變圓),有齒痕,也是肝鬱脾濕的表現。

✦肝鬱脾虛的症狀✦

主症

①與情緒密切相關的大便溏薄、少腹脹痛;②情緒焦慮或精神抑鬱;③食少納呆、神疲懶言、體倦乏力。

次症

兩肋附近脹滿、竄痛;胃脘滿悶;口苦,咽干;咽部異物感;噯氣,泛酸;腸鳴,矢氣;脈弦或緩;失眠,多夢。

主症①②③中只要有一個符合,就可以斷定為肝鬱脾虛。一般也會有次症相隨。

✦ 肝鬱脾虛、肝胃不和、胃腸氣滯區別 ✦

前兩者是肝氣鬱結,表現出胸脅脹滿疼痛、情志抑鬱或煩躁等症狀。

肝鬱脾虛證兼脾失健運,常有食少、腹脹、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證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脹痛、噯氣、呃逆等問題。

如果是胃腸氣滯,則肝氣鬱結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胃腸氣機郁滯的症狀,以脘腹脹痛走竄、噯氣、腸鳴、矢氣等為主要表現。

肝鬱如何疏通

✦ 敲肝膽經易堵穴位 ✦

肝鬱的人,肝膽經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點,從以下幾個穴位入手認真查找,找到後就敲起來吧。

膽經:可敲擊、按揉、艾灸肩井穴、風市穴、懸鐘穴、足臨泣穴。

肝經:可敲擊、按揉、艾灸陰包穴、太沖穴、期門穴。

✦ 方劑推薦 ✦

1. 舒肝和胃丸

舒肝和胃丸,中成藥名。為理氣劑,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兩肋脹滿、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嘔吐、大便失調。

注意: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 黃芪建中湯

28f008238db111e1ced2e66e6347464d.jpg

黃芪建中湯源於【金匱要略】,推薦配方為飴糖、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用於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自汗。

脾虛如何調補

✦ 敲脾胃經易堵穴位 ✦

脾虛的人,脾胃經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幾個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點。

胃經:可敲擊、按揉、艾灸髀關穴、梁丘穴、豐隆穴。

脾經:可敲擊、按揉、艾灸地機穴、三陰交穴、太白穴、公孫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