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神獸盡在【山海獸】。 2200多年前,先秦時代的一本奇書,記錄了現代人無法理解的玄妙世界。那個世界裡,四方皆有山海,每座山,每片海都各有物產。山海之中,還有着讓人着迷的神獸精怪。如今,仰賴前人所長,融合現代觀念,擷取上古奇書【山海經】所言,神異怪獸之奇之怪者,描繪成冊,不求全面完備,惟願光復異獸之靈焰,綿續上古藝術之精髓,集腋成裘,采獸成章,撰一書焉,是為【山海獸】。 【山海經】是魯迅童年時期最心愛的繪圖寶書,其中有400多個神獸的圖畫形象,出現了大量的人面鳥,人面獸、人首蛇身的形象。 就連耳熟能詳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這些神話故事,都是出自這本奇書——【山海經】。 『在人類沒有誕生的時候,神獸是最鮮活生動的,它們才是【山海獸】的主角。』 中國古人以這些形象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的理解,以這種方式與天地、山水、動植物對話交流。
5年時間打磨一本好書 古本【山海經】有大約31000 字,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都有涉及,雖然其中有神話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分散在書中,成人閱讀起來都會覺得無從入手,對孩子來說就更困難了。怎樣為孩子做一本可以閱讀的【山海經】? 這也是【山海獸】的作者劉力文一直在思考的,如何提煉【山海經】,將其變成一本繪本,一本圖話書?而不是畫冊或另一本插圖版山海經,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正因為這個原因,唐亞明老師才說:『把【山海經】怪獸做成一本圖話書——這本身就是個大膽而怪異的想法。『劉力文卻把這個想法實現了。從2012年開始創作到成書,他用了5年的時間,也可見其難度。 ■從【山海經】中釋放怪獸 劉力文的【山海獸》裡,每隻神獸的樣貌都遵循【山海經》裡的記載又有他本人的思考。比如九尾狐,原文中的記載是:『又東三百里,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國,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銀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這段記錄,人和九尾狐的關係是『能食人,食之不蠱』,也就是互相吃的階段。 而在【吳越春秋》裡,九尾狐又成了大禹和塗山女嬌的紅娘。漢代畫像石又有很多九尾狐和兔、 蟾蜍、三足烏並列位於西王母身邊的形象,代表祥瑞和子孫興旺。 於是,十驎筆下的九尾狐,就有了這樣更加溫和嬌美的浪漫形象。 後期在對九尾狐尾巴的塑造上,也會去預設這種神獸的尾巴與凡世動物的不同:
(九尾狐頭部)
(九尾狐尾巴) 比如駮,原文中有關駮的描述是:『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從直觀來講,駮像一隻長得特別醜陋的馬,而且它是吃虎豹的。那它具體長什麼樣?在古人的繪畫裡可以看到他們是將虎牙、虎爪等元素以黑白線條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圖像雖然本身有其意趣與完整性,但在現代人看來就會覺得不滿足。因為現在的大人和孩子已經見過馬和老虎的真實樣貌,他們知道這種黑白線條的畫是比較概括的,至於這隻怪獸的骨頭是怎麼長的、肌肉是怎麼發力的,這些內容在古人的畫裡是看不到的。 這也是劉力文着力的點,他認真研究動物的骨骼、肌肉特徵,揣摩這樣一種可以『食虎豹』的猛獸有什麼動作,最終有了下面的呈現:
(駮的頭部) 在這裡我們可以從畫中的形象上感受到它爪子的威力,也完全能感受到猛獸的樣貌所帶來的震懾感,從而也願意相信,真正的駮就是這個樣子。
(駮的爪子) 再說狸力,【山海經】原文中有關狸力的描述:『櫃山,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簡單來說,狸力樣子長得像豬,擅長挖土。山海經的描述里狸力長了像鳥類的爪子,因此就和正常看到的野豬不太一樣。劉力文在最開始畫草圖的時候會把它畫得特別狂野。但是後來慢慢安靜下來,就會去想它到底是一個什麼形態的動物,什麼樣的身體結構能夠與這種善於挖土的特徵搭配?他去住處附近的市場裡研究豬後腿的肌肉結構,在掌握了真實結構的基礎上再去創作。這樣在最後出來的畫面里,讀者才能感覺到狸力有善於挖土的本事。 【山海獸】的創作過程歷時5年,每幅畫都經過無數次修改。期間,他的作品多次被人隨意引用不做出處標註。成品出版前,還經歷過珍貴的樣本在博物館展出被觀眾順走的事故。 也許正是種種磨難,才能成就驚世之作。 作者劉力文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一個新的方式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這本圖話書也將為中國繪本界打開傳統題材原創的新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