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42|回覆: 0

[華夷之辨] 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複製鏈接]
輔仁文學社 發表於 2018-12-11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的華夷之辨不是現代聖母所能理解的

文丨輔仁君

本來孔子是非常厭棄管仲的,蓋因為管仲不知禮。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雖然在君臣禮節上,管仲有虧, 然而,孔子並未完全否定之。在他看來,雖然管仲禮節有虧,但在某些大是大非上,他做到了大仁大義。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有人會說了,孔子在饒舌嗎?絕不!因為管仲之仁,非一般婦人之仁,不以兵車而能九合諸侯,乃拯救天下黎民之大仁義也。當子貢產生疑惑時候,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

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

bf5532de09492cacc39af275e428c899.jpg

孔子在這段話中揭示了儒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那就是『保合諸夏,協和萬邦,驅除韃虜』的『尊王攘夷』之思想。管仲作風有問題,不是大問題。

那麼,什麼是大問題?

想必你已經知道了,對,就是天下存亡,華夏民族在外敵入侵時候的生存問題。孔子最擔心的,便是夷狄入侵,華夏淪亡,禮樂喪失,百姓『披髮左衽』,淪為夷狄的奴隸。因此,在孔子作【春秋】,無處不講究禮樂治理國家的重要性和夷狄對華夏的危害性。

孔子對禮的重視是上升到民族國家天下層面的。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強調夷狄即使有國君,但不明禮義,還不如諸夏即便國君沒了,但民仍保有禮義。孔子作春秋大義,提倡華夷之辨。

有人說,我中華文化有極強的『同化』之力,夷狄入侵,可以用文化同化之。

是的,我承認華夏文化在某些時代具有對周邊夷狄的強大的吸引力,但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存在,在外敵入侵時候,抵抗侵略的決心和行動還是要有的,並不能因為後來的某些夷狄『進入』了所謂的中華民族裡邊,就否定了歷史上夷狄入侵的事實和危害性。在孔子看來,沒有管仲九合諸侯,攘斥夷狄,則『吾其被髮左衽矣』!那麼,為了避免悲劇的產生,保合諸夏,驅除韃虜,就是第一要務。

於是,『尊王攘夷』的華夏大政方針便成了春秋五霸們的共識。今天我們就好好領略一下尊王攘夷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內捲化,指導方針是『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併,侵奪外夷地』。簡單說,就是作為華夏民族內部的兄弟,不要天天幹仗,即使非要幹仗不可,也要看清形勢,當夷狄入侵時候放下面子,合起來攻打共同的敵人。

而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眾多華夏諸侯相互扶持,甚至挽救兄弟國家被夷狄滅國的佳話。就以,管仲而言,他之所以偉大,就是九合諸侯,抵制夷狄入侵,他幫助燕國恢復了被北狄侵占的國土,還勉勵燕國國君為華夏周室守衛邊疆。

當然,尊王攘夷、奮發圖強的同時,能夠讓華夏禮樂文明盛名遠播也是眾多諸侯國的理想。在民族不斷受到四夷騷擾的春秋戰國時代,靠聖母心來感化夷狄向化王道,不要侵擾自己,不過是與虎謀皮,自找苦吃。所以,要擴大文明之邊界,更多時候是靠『侵奪外夷地』,拓展疆土。比如秦國滅西戎眾部落,又囊括巴蜀之地;趙國豪言壯語向北出擊,要拿下匈奴、中山等夷狄土地;楚國大驅群蠻,拓展華夏疆界。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想到了華夏對外的侵略擴張呢?沒錯,中國自夏至漢唐,管轄面積不斷擴大,無非就是驅除韃虜之後,對外擴張,也就是管仲鼓勵大家『侵奪外夷地』。不然,處在大周朝最外圍的諸侯國怎麼會有越來越大的領土呢?

除了秦國兼併義渠、巴蜀等夷狄,趙國北逐匈奴而有其地,楚國大驅群蠻,擴土千里,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也『兄弟鬩牆』,如何能保證華夏內部大一統,不內訌,這也是管仲首要解決的問題。

a970a9a285508a6525c2dc32c4c7fa11.jpg

回顧春秋五霸那些事

話說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發生,內戰導致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侵奪諸夷土地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跡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齊國任用管仲改革,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九合諸侯,擴充疆界。通過改革國富國強兵,齊桓公在召集諸侯葵丘會盟 ,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671416534bd9aa4704c01b05b90305f4.jpg

齊桓公尊王攘夷政策實施下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游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於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屢屢上演『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的劇目。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

管仲因為尊王攘夷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聖賢們的高度評價。

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朱熹亦稱讚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顧炎武更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尊王攘夷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尊王室,合諸夏,驅夷狄』,這種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華夏民族團結奮進,抵抗侵略,保家衛國,延續文明的精神支柱,其影響遠及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在受到西方列強入侵,國家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援引儒家『尊王攘夷』的大義,倒幕尊王,維新變法,力挽狂瀾,避免了淪為西方殖民地的悲慘境地,成為亞洲強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