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
養是會意字,甲骨文由『羊』和『攵』兩個構件組成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曾經歷過叛逆的階段,把父母的金玉良言當做耳旁風,認為父母生養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但是真的自己有了孩子,才越來越知道父母的含辛茹苦,越來越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中說:古代牧牛稱牧,牧羊稱䍩,驅馬為馭,各有專稱,後才統稱為牧。 ... ...
養是會意字,甲骨文由『羊』和『攵』兩個構件組成,表示手持牧杖、牧鞭來牧羊,其造字本義即為放牧羊群。據康殷【文字源流淺說】中說:古代牧牛稱牧,牧羊稱䍩,驅馬為馭,各有專稱,後才統稱為牧。金文的養跟甲骨文一脈相承,也是一個表示手持牧杖或者牧鞭來牧羊的會意字,只是由於銘文熔鑄的特點,其文字符號略粗,文字線條由方折變為圓轉。小篆省去了『攵』,在『羊』底下加『食』字,表示牧養主要是給予食物之意。隨着字義的演變,養的『牧羊』本義逐漸消失,如今着重『養育』『修養』之意。
金文的養跟甲骨文一脈相承
養,是血濃於水的恩義。【說文解字】中說:『養,供養也』。生養、養育,是特殊的緣分與關係,也是值得我們銘記一生的恩情。『養得兒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從古至今,歌頌父母養育之恩的詩句數不勝數。父母養育孩子,從蹣跚學步,到成家立業,事無巨細,點點滴滴,即便耗盡所有精力,卻依然甘之如飴——一個 『養』字,幾乎涵蓋了一個生命從幼小到成熟的全過程。
小篆省去了『攵』,在『羊』底下加『食』字
養,是世代傳承的孝心。贍養父母是為人之本——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呵護,因此對父母的愛重和感恩,從這一刻起就要浸潤於心。中國古代的道德非常重視『養』,多次強調『養』並不僅僅是供給食物:【論語·為政】中,孔子的學生子游問怎樣做才是『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所說的孝,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可犬與馬都能夠得到人們的飼養照顧,如果對父母不能心存敬意,那麼供養父母和養活犬馬怎麼加以區別呢?黃香扇枕溫衾、子路百里負米等故事,滿含着子女對父母的愛與敬,流傳千年,感動了無數人。或許,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而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而你仍然健在。
養的『牧羊』本義逐漸消失,如今着重『養育』『修養』之意
養,是一種特殊的緣分。親情血脈的延續與互動,完成在養育與贍養的循環里。同時,養的過程,也是人文精神與社會價值的傳遞。中國人講究『教養』,就是說家庭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重視人格塑造與品德培養。『養不教,父之過』,父母生養子女,卻不嚴格教育,就是沒有盡到為父之責;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歐母畫荻教子、陶母封壇退鮓……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僅在於他們給予我們生命和愛,更因他們讓我們從頑愚走向睿智,教會我們應以怎樣的方式立身於天地之間。從小有『教養』,長大之後為人處世便會有『修養』。這裡的『養』字,體現了一種良知與修為。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定能得到社會的尊重。
養,是血濃於水的恩義
養,體現着志趣和品味。修心養性,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蕭掄謂在【讀書有所見作】中寫道:『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在他看來,讀萬卷書,明白許多道理,可以讓心靈得到滋養;蘇軾則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在他看來,與蒼松翠竹為友,與明月清風作鄰,是高雅心神之所寄;『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在庭院中養幾株蘭花,則是陶淵明修養身心的好辦法。
【說文解字】中說:『養,供養也』
養,是一種堅韌的智慧。養精蓄銳,這裡的養,是休息,是一種以靜制動從而克敵制勝的辦法。韜光養晦,這裡的養,暗藏着等待與忍耐,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提倡『養』的『浩然之氣』,是必須經過長期磨礪修煉,才可以擁有的意志品質與龐大氣場。 養,是溫暖的親情,也是深沉的恩義。它蘊含着循環往復的生機與綿延隱忍的力量,更承載着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