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3|回覆: 3

關於國學的定義

  [複製連結]
仰望時光 發表於 2009-10-24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定義及【四庫全書】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編輯本段]國學範疇

  傳統國學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着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裏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範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着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湧,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一門、哪一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發展
  西學東漸誕生國學。『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與西學的論戰。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別於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於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與西學在國內分流的發展。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於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塗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後,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着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繫,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樑。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大國學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鑑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採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大一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一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一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人文『大國學』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導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並且保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這裏,人文『大國學』論不排斥科學,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多元與規範文化的通體生存』狀態,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彼此之間應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國學經典
  
經部——儒學經典
  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編輯本段]經史子集四部正名
  何謂國學?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必多說,學術上的時代主題是西學東漸。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敗塗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後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與現實的陰陽關係。後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後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複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範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今人對國學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覺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國學,對於樸學之類幾無任何概念。舉例來說,治國學先從經學開始,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後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周易】以占筮之書,歷秦火而獨存,沒有被焚禁過,六經之中其他經書及六國史書之類都在焚書坑儒中被焚,後在漢初由官方整理尋找,從故秦博士伏生這些人那裏按他們的背誦記述重新補足,與原書多不一致,同時又有魯恭王壞孔子家壁發現壁中書,及後世劉歆於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經』,雖有經學家的今古文之爭,古文家又因偽造部分經書而被詬病,後東漢鄭玄調和今古文,又經王弼、王肅諸人,今古文之爭漸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風氣解經,西漢尚災異,故董仲舒等人講公羊學言災變,京房易學講卦氣;東漢流行讖緯,鄭玄乃兼注緯書;魏晉尚玄,乃有調和儒道之努力,論四本、崇有、貴無以至有將無同之論,說【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襲並整理,孔穎達箋注群經,為當時經學南北融合作出貢獻。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後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解】之後,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並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後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
  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複雜,而只有治經學後,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曆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
  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一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一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鑑】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鑑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係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並採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於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紮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閒流。
  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編輯本段]國學研究機構
  早在上個世紀初期,章太炎先生創辦了『國學講習所』,是近代國學研究機構的開端。後來出現了著名的北大國學門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於1925年,到1929年結束歷時四年,以四大導師名聞於世,培養了一大批著名學者。中央大學也有大量國學研究機構。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科學院有相應的研究機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學熱興起。各個大學都建立了國學研究所,如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有部分大學甚至成立了國學院和國學系,以人民大學為代表。於此同時,民間的國學社團普遍興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國學社。代表的如南京大學國學社。
  【當代國學教育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
  北京育靈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
  中國國學教育研究院
  瀋陽國學教育研究中心

近現代國學名家
  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漢族,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髮,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佈『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誌。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思想上漸趨頹唐。
  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但文字古奧難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穫。關於儒學的著作有:【儒術新論】、【訂孔】等。
  一生著作頗多,約有400余萬字。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續編】外,遺稿又刊入【章氏叢書三編】。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錢穆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清華、燕京、北師大等名校,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錢穆答應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亞洲文商學院出任院長。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而辦學有成,亦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贈予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築素書樓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着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逝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註:國學大師錢穆乃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之叔父。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2009年7月11日),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格丁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 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格丁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格丁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着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格丁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格丁根】。
  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格丁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國學入門書目及其讀法
  梁啓超
  兩月前清華周刊記者以此題相屬,蹉跎久未報命。頃獨居翠微山中,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乃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並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更當補正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啟超作於碧摩岩翠山房

  甲 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孟子』
  『論語』為二千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注釋。注釋之書,朱熹『四書集注』,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感時,則取供參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注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闢,學者終需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準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干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右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疏,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註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繫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別紙鈔出,隨時省覽。
  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多遊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註解,可看『十三經註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
  注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時,兩聖並稱,故此書非讀不可,除『備城門』以下各篇外,餘篇皆宜精讀。
  注釋書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最善,讀『墨子』宜照讀此本。
  『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及梁啓超『墨經』兩書可參觀,但皆有未精愜處,『小取』篇有胡適新詁可參觀。
  梁啓超『墨子學案』屬通釋體裁,可參觀助興味,但其書為臨時講義,殊未精審。
  『莊子』
  內篇七篇及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
  注釋有郭慶藩之『莊子集釋』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餘亦須全部遊覽。
  注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慎文子』『慎子』『公孫龍子』
  今存者皆非完書,但三子皆為先秦大哲,雖斷簡亦宜一讀,篇帙甚少,不費力也。『分孫龍子』之真偽,尚有問題。
  三書皆無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韓非子』
  法家言之精華,須全部遊覽(其特別應精讀之諸篇,因手邊無原書,?舉恐遺漏,他日補列)。
  注釋書王先謙『韓非子集釋』差可。
  『管子』
  戰國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質頗雜駁,然古代各家學說存其是者頗多,宜一遊覽。
  注釋書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呂氏春秋』
  此為中國最古之類書,先秦學說存其中者頗多,宜遊覽。
  『淮南子』
  此為秦漢間道家言薈萃之書,宜稍精讀。
  注釋書聞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頗好。
  『春秋繁露』
  此為西漢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讀。
  注釋書有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頗好。
  康有為之『春秋董氏學』,為通釋體裁,家參看。
  『鹽鐵論』
  此書為漢代儒家法家對於政治問題對壘抗辯之書,宜遊覽。
  『論衡』
  此書為漢代懷疑派哲學,宜遊覽。
  『抱朴子』
  此書為晉以後道家言代表作品,宜遊覽。
  『列子』
  晉人偽書,可作魏晉部玄學書讀。
  右所列為漢晉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間思想界著光采者為佛學,其書目當別述之。以下舉宋以後學術之代表書,但為一般學者節嗇精力計,不願多舉也。
  『近思錄』朱熹著,江永注
  讀此書可見程朱一派之理學,其內容何如。
  『朱子所譜·朱子論學要語』王懋竑著
  此書敘述朱學全面目最精要,有條理。
  若欲研究程朱學派,宜讀『二程遺書』及『朱子語類』,非專門斯業者可置之。
  南宋時與朱學對峙者尚有李東萊之文獻學一派,陳龍川、葉水心之功利主義一派,及陸象山之心學一派,欲知其詳,宜讀各人專集;若觀大略,可求諸『宋元學案』中。
  『傳習錄』王守仁語,徐爰、錢洪德等記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明儒學案』黃宗羲著
  『宋元學案』黃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兩次續成
  此二書為宋元明三朝理學之總記錄,實為創作的學術史。『明儒學案』中姚江、江右、王門、泰州、東林、戢山諸案最精善。『宋元學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橫渠、二程、東萊、龍川、水心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馬光)諸案,失之太繁,反不見其真相;末附荊公(王安石)新學略最壞,因有門戶之見,故為排斥。欲知荊公學術,宜看『王臨川集』。
  此二書卷帙雖繁,吾總望學者擇要遊覽,因其為六百年間學術之總匯,影響於近代甚深,且匯諸家為一編,讀之不甚費力也。
  清代學術史,可惜尚無此等佳著。唐鑒之『國朝案小識』,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學派為立腳點,偏狹固陋,萬不可讀;江藩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亦學案體裁,較好,但江氏常識亦凡庸,殊不能敘出各家獨到之處,萬不得已,姑以備參考而已。啟超方有事於『清儒學案』,汗青尚無期也。
  『日知錄』、『亭林文集』顧炎武著
  顧亭林為清學開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於『日知錄』,宜一遊覽。讀文集中各信札,可見其立身治學大概。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著
  黃梨洲為清初大師之一,其最大貢獻在兩學案,此小冊可見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問錄』王夫之著
  王船山為清初大師之一,非通觀全書,不能見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別為系統的整理,則學者不能讀,聊舉此書發凡,實不足以代表其學問之全部也。
  『顏氏學記』戴望編
  顏習齋為清初大師之一,戴氏所編學記,頗能傳其真。徐世昌之『顏李學』亦可供參考,但其所集『習齋語要』、『恕谷(李塨)語要』將攻擊宋儒語多不錄,稍失其真。
  顧、黃、王、顏四先生之學術,為學者所必須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尋?,啟超行將為系統的整理記述,以餉學者。
  『東原集』戴震著
  『雕菰樓集』焦循着
  戴東原、焦裏堂為清代經師中有清深之哲學思想者,讀其集可知其學,並知其治學方法。
  啟超所擬著之『清儒學案』,東原、裏堂學兩案,正在屬稿中。
  『文史通義』章學誠著
  此書雖以文史標題,實多論學術流別,宜一讀。
  胡適著『章實齋年譜』,可供參考。
  『大同書』康有為著
  南海先生獨創之思想在此書,曾刊於『不忍雜誌』中。
  『國故論衡』章炳麟著
  可見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詳當讀章氏叢書。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冥著
  有偏宕處,亦有獨到處。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啓超著
  將讀先秦經部、子部書,宜鴰讀此兩書,可引起興味,並啟發自己之判斷力。
  『清代學術概論』梁啓超著
  欲略知清代學風,宜讀此書。
  乙 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尚書』
  內中惟二十八篇是真,書宜精讀,但其文佶屈贅牙,不能成誦亦無妨。余篇屬晉人偽撰,一遊覽便足(真偽篇目,看啟超所著『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日內當出版)。
  此書非看注釋不能解,注釋書以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註疏』為最好。
  『逸周書』
  此書真偽參半,宜一遊覽。
  注釋書有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頗好。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
  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撰,尚難斷定,惟書中制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
  注釋書有孫詒讓『周禮正義』最善。
  『考信錄』崔述著
  此書考證三代史事實最謹嚴,宜一遊覽,以為治古史這標準。
  『資治通鑑』
  此為編年政治史最有價值之作品,雖卷帙稍繁,總希望學者能全部精讀一過。
  若苦幹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吾少時曾用此法,雖無成書,然增長興味不少)。
  王船山『讀通鑑論』,批評眼光,頗異俗流,讀通鑑時取以並讀,亦助興之一法。
  ...... 
  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報……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如今的國學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國學,已經跟隨着時代的發展而遭到一些挫折。但是,我們始終要相信,中華的歷史是豐富的,祖宗傳下來的文學財富是僅有的。我們不應該去侮辱它,這也是世界享有的財富。所以,我們要重建國學,振興國學。中國的前文學家給我們的啟發,我們要仔細的領會。但也不承認,以如今的文學狀況來看,不同的個性思想也受到認可。我們要隨時隨刻的記住,中國的古文化是影響世界的。如果,中國人都不用一個真摯的心來享受國學,領會國學的話,那麼外國人都會嘲笑我們叻。這麼好的一筆屬於自己人生財富,為何不好好的去深讀呢?一個稱職的中國人必須學好國學。而不是指你對它感興趣就去專門學它,研究它。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去了解它。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將你的個人修養提升。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8-13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乃是華夏人對其自身文化學說之總稱,漢學,則是海外之人對國學的別稱;
此則猶『華人』之於『漢人』之稱也,華人者,華夏人之自稱也,漢人者,海外對華人之別稱也。
很明顯,文章所論之爭辨,不過是國學之範圍而已,華夏之學,所囊幾何,恐怕是沒有辦法弄得明明白白的,其實,也沒有必要。
雪峯山人 發表於 2011-4-1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此貼比我寫的國學定義要豐富很多,也比較詳細,學習了。
吳文艷 發表於 2012-2-22 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嗯。。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