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至24日,由中國孟浩然研究會、襄陽市人民政府、襄樊學院主辦,襄樊學院文學院承辦,襄州鹿門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協辦的『2011年孟浩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歷史文化名城襄陽隆重召開。會議旨在挖掘與弘揚以孟浩然等文化名人為代表的悠久燦爛的襄陽歷史文化,在新形勢下重新梳理與定位文化襄陽的品味與內涵,在精神文化層面商討與構建古城襄陽未來的發展道路。
本次會議得到襄陽市人民政府、襄樊學院的高度重視,作為襄陽恢復名稱以來首個重大的國際學術會議,具有來賓陣容強大、學術水平高、組織嚴謹細密等諸多特色。
本次會議與會專家共60餘名,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港澳地區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匯集了國內外孟浩然研究最有影響力與成就的諸多專家,規格之高,代表之廣,前所未有。其中既有國內久負盛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原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傅璇琮先生、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薛天緯先生、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葛景春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劉揚忠先生、【文學評論】編輯部常務副主編胡明先生、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王輝斌先生、黑龍江大學教授張安祖先生、貴州大學教授房開江先生,也有來自國內著名的中青年學者北京大學錢志熙先生、中國傳媒大學張晶先生、復旦大學鄔國平先生、中國政法大學黃震雲先生,還有諸如安徽大學吳懷東先生、安徽師範大學吳振華先生、湖北大學張震英先生、四川社會科學院王永波先生等在古代文學卓有成績的青年後勁;既有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著名學者鄺建行先生、施議對先生、呂正惠先生、張雙英先生、簡錦松先生、唐翼明先生,也有來自日本岡山大學的漢學家下定雅弘先生,來自韓國首爾大學專以孟浩然研究為博士論文的漢學家李南鍾先生;更有從事孟浩然研究的年輕才俊如朱光立博士生後等,真可謂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60餘篇,涉及孟浩然的思想內涵、孟浩然與襄陽的關係、孟浩然詩歌的藝術特色、孟浩然的交遊、孟浩然的比較與接受研究、孟浩然集的版本研究等等,內容豐富,新見迭出。既有對傳統的諸如孟浩然與襄陽的關係、孟浩然與李白的交誼等問題的新的發現與解讀,也有對諸如孟浩然詩歌的玄言氣象、孟浩然與佛教的關係、中興四大詩人對孟浩然的接受等眾多新問題新領域的開拓與挖掘。大會匯集了當今海內外從事孟浩然研究的一流專家,收錄了當今孟浩然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當今孟浩然研究的最高水平。
作為在孟浩然故裏舉辦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本次會議具有組織精細、協調得力、學術討論與實地考察相互印證,文化探索與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的特色。會議在組織了嚴謹規範的兩場大會主題發言之外,還舉行了六場氣氛活躍的分組討論,並安排了小組匯報及大會的學術總結,與會代表準備充分、認真投入,展現出良好的學術素養和交流探討的激情,學術探討每每延伸至席間舉箸及會後閒行之間。研討會會風極佳,沒有逃會離會的現象發生,為當前學術會議所少見。本次會議的另一亮點為由傅璇琮先生作序的近七十萬字的大會論文集——【孟浩然研究論叢】精裝本,已先期由黃山書社正式出版發行,這在目前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中非常少見,顯示出主辦者對此次會議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態度。與會專家還實地考察了古隆中、米公祠、峴山、仲宣樓、習家池、孟浩然讀書隱居地——鹿門山等襄陽名勝,對古城襄陽的文化發展及旅遊景區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眾多良好的建議與對策。
本次研討會共有大會開幕式、開幕式主題發言、分組討論、閉幕式主題發言、小組匯報、大會學術總結和閉幕式等議程。開幕式由襄樊學院王為一副院長主持,襄樊學院院長李儒壽教授致歡迎詞。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德華女士,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王輝斌教授,原中國唐代文學會會長傅璇琮先生以及台灣中山大學簡錦松先生等分別代表襄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國內與會專家、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與會專家致辭。中國社科院劉揚忠先生、台灣淡江大學張雙英先生、中國人民大學薛天緯先生、日本岡山大學下定雅弘先生分別作了開幕式主題發言。小組討論分為兩組,共進行了六場充分細緻、氣氛熱烈的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胡明先生、澳門大學施議對先生、台灣清華大學呂正惠先生、台灣中山大學簡錦松先生、韓國學者李南鍾先生分別作了閉幕式主題發言。大會閉幕式由澳門大學教授施議對先生和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副會長、湖北大學教授張震英先生主持,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副會長、長江大學教授孟修祥先生作大會學術總結,最後由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襄樊學院教授王輝斌先生致閉幕辭。
根據會議論文以及大會發言、小組討論的具體內容,現將本次會議研討的主要內容摘其要點分為九個方面略作評述。
一、在孟浩然的思想內涵方面。除對孟浩然的隱逸思想及其表現的深度挖掘之外,本次會議在探討孟浩然思想內涵的多元性複雜性上有較大程度的開拓,其中以王輝斌先生的【論孟浩然與佛教及其佛教詩——兼與王維同類詩比較】和寧松夫先生的【試論孟浩然的中庸人格思想】最為突出。針對古今學者在孟浩然與佛教關係認識上的疏略,王輝斌先生通過『孟浩然與佛教的關係』、『孟浩然佛教詩的特點』、『孟浩然與王維佛教詩比較』三個方面的探討,認為『在盛唐前期的詩人中,與佛教關係最為密切者,則推以寫山水詩而為文學史家所稱道的孟浩然。孟浩然的創作活動雖然主要在開元時期,但他在當時與佛教的殷密程度,不僅超過了張說、張九齡等「京城派」文學家,也較後人稱之為「詩佛」的王維為甚。』並認為『若僅從對佛教詩的大力創作而言,孟浩然是可稱上盛唐詩人中涉足這一「文學領地」的第一人的。』王文同時總結了孟浩然佛教詩的類型與特色,並通過與王維佛教詩的比較指出孟浩然佛教詩歌的特質所在。中國傳媒大學張晶先生也認為孟浩然本人受禪宗思想影響而在詩歌作品中表現出禪宗境界的痕跡,並指出不獨大家普遍認可的王維,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對禪宗均有一定程度的研習,具有一定的禪宗修養,在他們詩歌中也時時閃爍着禪的影子,在詩歌中表現出靜謐空靈的境界。孟浩然不僅與禪僧交往甚多,而且經常棲息於禪寺僧房,與僧人講論禪理,目前可見孟詩中涉及禪寺的作品約有二十餘首,通過對詩歌的解讀,均可看到孟浩然是精通禪理和深諳禪機的。王、張兩位先生的觀點極大地豐富了學界對孟浩然思想內涵的認識,為深刻理解孟浩然的詩歌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對於重新認識唐代佛教詩歌的成就與軌跡提拱了新的支撐。寧松夫先生【試論孟浩然的中庸人格精神】一文認為孟浩然具有『終生尋求仕進而能固守合度的求仕手段』、『批評用人不公的社會現實而有通達人情的氣度』、『有理想破滅的苦怨而能自我釋解以保持心平氣和』三方面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格精神,彌補了以往對孟浩然思想中儒家精神內核方面認識的不足。在孟浩然思想的複雜性方面,漳州師範學院蔡阿聰先生提出孟浩然本人也具有一定的追求享樂的思想傾向,這集中表現在孟浩然反映求仙訪道體裁的詩作中,這一類型的作品在孟詩中約有十餘首,通過這類作品可以明確感知孟浩然思想方面感性自縱的傾向,而這種感性自縱的傾向對於孟浩然追求仕宦的失利有着直接的關聯,特別是在其自我薦引的詩文中,孟表現出與同時代的李白、杜甫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李白往往對自己誇大其詞、對引薦者讚譽過度,杜甫在屢屢描繪自己淒涼境遇以尋求可憐幫助,孟浩然則更多表現得較為從容自然,無多曲顏媚骨,顯示出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此外,陳新璋先生的【孟浩然的仕隱情懷與魏晉文士情結】,周相錄先生的【遁歸審美——孟浩然之隱逸極其文化意義】,文師華先生的【孟浩然的心態與詩境】,霍志軍先生的【孟浩然,盛唐求仕熱潮中的『多餘人』】等論文,從不同視角對孟浩然的隱逸思想與行為進行了深入並不乏新見的解讀。
二、在孟浩然及其詩歌的評價方面,錢志熙先生【唐人論孟詩詮論】、張安祖先生【有關孟浩然評價的兩個問題】最具特色。錢志熙先生在【唐人論孟詩詮論】一文中針對宋明兩代人對孟浩然評價的偏頗,提出在文學批評史中對作家作品的評價不僅要看相隔較遠的後人的論斷,更要重視作家同時代人或時代相近人的觀點,同時代與時代相近的評論者與作家處於相同或相近的文學風氣之中,對該作家的創作情況的了解,往往非後世研究者所能及。由此出發,錢先生對以蘇軾為代表的以宋人的審美觀念對孟浩然的評價提出質疑,並通過對盛唐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殷璠的【河嶽英靈集】以及晚唐皮日休的【郢州孟亭記】三篇對孟浩然的評價進行文本細讀,指出孟浩然詩歌具有為唐人所重的『高曠清絕』的格調,以及孟『半遵雅調、全削凡體』在五言詩體制上的創新為唐人所認可的事實,以及獲得『五言詩天下盡稱其善』的地位的深層次原因,分析了唐人評論詩人時重視知人論事與具備整體思維方式的特點,揭示了孟浩然在唐代崇高的詩壇地位及其原因所在,錢文的論述不僅具有文學史方面的價值,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張安祖先生在【有關孟浩然評價的兩個問題】中通過對孟浩然的『求真』『放性』思想個性的挖掘剖析了其在行藏取捨中種種貌似矛盾的外在表現的內在原因,同時通過對孟浩然『韻高』『味淡』等詩歌藝術特色的精細解讀指出古今學者對孟詩評價的偏頗所在,對於正確評價孟浩然的文學史地位以及藝術成就頗有啟發。關於孟浩然的評價,還有崔際銀先生的【孟浩然『風流天下聞』探因】,吳相洲先生的【讀王士源札記】等論文,也多從還原歷史真實的角度出發,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以往文學史中對孟浩然評價的不足。
三、關於孟浩然與其他詩人的比較研究,成為本次會議引起普遍關注的話題。會議論文主要有黃震雲先生的【『屈宋英聲』和孟浩然的詩歌創作】,楊栩生、朱學召兩先生的【孟浩然與魏晉南北朝作家】,王定璋先生的【潯陽襄陽二詩豪——陶淵明、孟浩然比較研究】,下定雅弘先生的【孟浩然對陶淵明的敬慕——從前期到後期的變化】,蔣志先生的【李白與孟浩然的山水詩】,葛景春先生的【王維孟浩然異同論】,吳振華先生、丁麗梨女士的【論王、孟差異及王、孟並稱的文化意蘊】,高人雄女士的【孟浩然、楊萬裏山水詩自然情趣之比較】等。其中黃震雲先生的【『屈宋英聲』和孟浩然的詩歌創作】和高人雄女士的【孟浩然、楊萬裏山水詩自然情趣之比較】二文,突破了以往學界對孟浩然關注的視野,將孟浩然比較研究的跨度上由陶謝延展至屈宋,下由李王延伸至南宋中興詩人。黃文從『孟浩然對屈原的會心與精神慰藉』、『孟浩然的生存狀態與楚辭世界』、『孟浩然詩歌與楚辭的文化意象』等方面挖掘出了孟浩然『悲咜』風格與楚辭的淵源,高文則以孟浩然與楊萬裏為唐宋兩個時代山水田園詩歌的典範對二人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其自然情趣的異同及其變化的原因,揭示了山水田園詩由唐向宋發展演變的軌跡。此類論文中與孟浩然進行比較研究的對象從戰國末期的屈原、宋玉起,進而延伸至魏晉南北朝陶淵明、謝靈運等諸名家,從與孟潔然同時代的李白、王維,到宋代的楊萬裏,時間跨度由先秦到南宋,涉及十餘位著名詩人,比較內容涉及詩歌創作、詩歌藝術、文化意蘊、審美情趣等方面,將孟浩然的研究置於漫長而久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中進行縱向比對,有助於全面地把握孟浩然的思想內涵以及深入地挖掘其詩歌的藝術特色,也有助於對其人其詩的文學價值進行準確定位。由以上研究也可見孟浩然詩歌不僅是其個性的自由展現,也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發展演變作用的必然結果。
四、關於孟浩然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也是本次會議的熱點所在。主要論文有劉峯峯女士、蔡阿聰先生的【盛唐文人對孟浩然及其詩歌的接受與傳播】,李睿女士、吳懷東先生的【『孟浩然的詩』與『詩的孟浩然』——論盛唐人對孟浩然的認知及其意義】,高新偉先生的【宋人對孟浩然詩歌的接受——兼及『孟浩然體』的提出】,朱光立先生的【我似騎驢孟浩然——論中興四大家對孟浩然的接受】,沈文凡先生的【孟浩然詩歌明代接受文獻小輯】,董運庭先生的【論中的孟浩然詩】,趙治中先生的【聞一多先生孟浩然研究述評】,薛天緯先生的【重讀孟浩然】,李南鍾先生的【在韓國傳統時期孟浩然詩接受樣相】等。其中高新偉先生的【宋人對孟浩然詩歌的接受——兼及『孟浩然體』的提出】一文全面梳理了宋代自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周紫芝、呂本中、吳可、劉辰翁、嚴羽等詩人及評論家對孟浩然的接受與評論,進而指出『縱觀宋人對孟浩然詩歌認識接受過程,可以看出其中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從字句技法方面切入,又有從內容風格方面入手,最終讚許孟詩雅潔清淡風格的觀點佔了上風,嚴羽「孟浩然體」和劉辰翁批點孟浩然詩集體現了宋人對孟詩的高度認可與充分接受。』對於宋人對孟浩然接受過程的準確把握,不僅對宋詩研究,還是對孟浩然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韓國學者李南鍾先生【在韓國傳統時期孟浩然詩接受樣相】一文,對孟浩然詩歌傳入高麗的時間、在歷代的傳承概況以及對朝鮮山水田園詩歌創作的影響、孟浩然在韓國文學史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提供了關於孟浩然在韓國研究的狀況,開拓了孟浩然研究的領域與視野,進一步說明了孟浩然不僅是屬於襄陽的,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總之,此類論文既有盛唐時期文人對孟浩然的認知,也有南北宋對孟浩然的接受,既有明清兩代對孟浩然接受文獻的梳理及探討,也有對現代學者對孟浩然研究成果的再反思,更有韓國學者對孟浩然在韓國傳統時期的接受情況的介紹,研究跨越古今,兼及中外,由以上研究可見孟浩然在中國文學史中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所在。
五、關於分析孟浩然詩歌總體風格特色的論文。既包括對傳統觀念諸如『清』『淡』『韻高』等孟詩特色的深入解讀,如房日晰先生的【孟浩然詩歌的清與淡】、孟修祥先生的【孟浩然及其詩歌之『清』略議】、楊勝寬先生的【孟浩然詩『韻高』論略】,也包括對孟詩總體風貌的把握,如孟祥光先生的【孟浩然詩中盛唐氣象之『變奏』及其成因】、蕭曉陽先生的【孟浩然詩歌的玄言氣象】。其中蕭曉陽先生的論文以『玄言氣象』解讀孟詩,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孟詩以議論入詩之理趣、以靜境寫心之情趣、以妙悟為宗之歸趣等玄言內涵,並認為孟『詩中的玄言之思以議論、畫境與妙悟為表現形式開闢了唐代詩歌的新氣象,對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文頗具新意,為探究孟詩的內涵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關於對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宏觀及微觀方面探討。論文包括張震英先生的【論唐詩山水田園審美主題的嬗變歷程——兼及王、孟山水田園詩對後世的影響】,柯素莉女士二【孟浩然詩歌的自然旨趣——兼論中國山水田園詩的自然精神】,田勁松先生的【孟浩然襄陽山水風物詩綜論】,鄧立勛先生的【論孟浩然山水詩田園詩的創作個性】,高建新先生的【孟浩然山水遊歷及其創作】等。其中張震英教授的論文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唐代山水田園詩歌審美主題的發展嬗變歷程,認為『如果說王、孟所代表的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歌的風範,那麼錢、郎、韋、柳則代表了中唐山水田園詩歌的審美理想。山水田園詩歌的創作至此,雖然已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但山水田園詩歌的表現傳統卻並未就此而停歇。在中晚唐之交,姚合、賈島及其追隨者以自己的方式續寫了山水田園審美主題的表現傳統。』論文將山水田園審美主題的認識從陶謝王孟推演開來,極大地豐富了對山水田園審美主題的理解與認識。
七、關於孟浩然詩歌題材與體裁方面的討論。論文包括周尚義先生的【孟浩然詠閒詩論略】,由興波先生的【孟浩然七言詩藝術分析】,其中由興波先生的論文對孟浩然現存的23首七言詩為樣本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孟七言是的總體風格、抒情寫景的內在邏輯順序及豐富多樣的寫作技巧,同時指出孟七言詩的不足,對於全面認識孟浩然詩歌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價值。小組討論中也涉及到關於孟浩然詩歌所用體裁的確認問題,台灣中山大學簡錦松先生、台灣清華大學呂正惠先生、北京大學錢志熙先生、中國人民大學薛天緯先生、復旦大學鄔國平先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這一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的問題從文體的淵源、詩體的演變、自身的創新、後世的變遷、詩歌與音樂的關係等諸多角度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剖析,對於更加清晰地認識孟浩然五言詩的特點,孟浩然在詩體變革中的貢獻以及詩體發展中的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將對孟浩然詩體形式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面。
八、關於對孟浩然的生平、、交遊、行跡、性格及作品等的微觀考證。包括陳冠明先生的【孟浩然畫像考述】,蕭蘭英女士的【孟浩然『應進士』質疑】,范子燁先生的【詩『蘇門嘯』解】,阮堂明先生的【新釋】,陳才智先生的【孟浩然兩首詩的作者考辯】,孫愫婷女士的【孟浩然、王維長安留別、送行詩考述系年】,鄺建行先生的【從李白【贈孟浩然】看李白對孟浩然的認識和了解】,呂正惠先生的【孟浩然詩集版本問題】等論文。考證是研究的基礎,與宏觀整體研究相呼應,本次論文對於孟浩然生平、交遊、行跡、事跡、創作、版本等方面均有細緻入微地考辯文章,顯示出嚴謹的風格和求實的態度。其中台灣學者呂正惠先生的論文針對當今學者整理孟浩然集時選擇底本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現存兩大體系的孟浩然詩集版本的比對,認為本叢刊本所收作品最為完備,其異文往往優於宋蜀刻本,所以『衡量種種得失,校訂孟浩然集,似仍應選擇叢刊本為底本。』對以後進一步完善孟浩然詩集提供了可信的文獻依據。
九、從詩歌理論方面探究孟浩然的詩歌。包括施議對先生的【故鄉與他鄉——關於二元對立定律及其在唐詩解讀中的運用】,侯雅文先生的【李夢陽參評孟浩然詩集及對劉辰翁批點的承變】,胡小林先生的【欲離卻即——論王士禎對貼浩然詩的理論超越與創作認同】等論文。其中施議對先生介紹了自己利用西方結構主義中二元對立定律對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杜甫等盛唐著名詩人的詩歌進行分析理解的心得,施先生首先指出諸如『知人論事、以意逆志』、『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情與景、境與理』等傳統文學批評方法的抽象、含混、隨意、片面等缺陷,以及傳統的文學批評普遍具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不足,通過對二元對立定律的引入,對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故鄉與他鄉』、『瞬間與永恆』、『詩歌與哲學』等話題的嘗試,旨在探索一條較為客觀、理性的批評方法,進而使文學批評達到從可意會到能言傳的效果。施先生針對文學批評的困境採取拿來主義的方法對唐詩及其相關主題進行全新的解讀,對於豐富文學理論研究方法和重新認識唐詩的內涵及魅力均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另外,在孟浩然學術研究與襄陽旅遊文化產業的開發方面,學者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襄陽鹿門風景名勝管委會劉國傳先生通過自己對孟浩然作品的研讀和孟浩然行蹤的實地考察,對很多關於孟浩然研究懸而未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諸如孟浩然隱居龍門山是否能夠落實,孟浩然交遊中的張少府、張子容、張明府、張郎中究竟所指何人?孟浩然是否參加過科舉?孟浩然吳越之行的路線及期間作品的歸屬等,很多問題能夠結合襄陽地理文獻對孟浩然研究的難點疑點提出許多頗具啟發意義的見地,與會專家對此也進行了商討和解答,從中可見孟浩然研究依然具有廣闊的空間,專家學者在相關孟浩然的研究上依然任重而道遠。其他如張晰先生、王清先生等湖北當地學者表現出的對李白、孟浩然等名人情感之真摯,研究之精細,為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奔走之辛勤,也令所有專家學者深感敬佩。與會專家學者在研討和考察的過程中同時也圍繞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孟浩然、開發襄陽旅遊文化、樹立文化品牌、規範景區建設、擴大襄陽的影響力和竟爭力等問題從理論到實踐不同層面提出了眾多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經初步商議,第四屆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年會將在浙江溫州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