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網資料 內功為功夫之本。只有真正注重修煉內功的內家拳傳習者,功夫才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奮進,並由量變達到質變,即所謂的『變化氣質』。各有靈苗各自探,瀋陽武術名家傅仁東先生對內功的研究與修煉,完全不靠孤本秘笈和一鱗半爪的道聽途說,而是從內外兼修的實踐中找突破口,這才顯出他發覆傳統武術的本領。前人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認為傅先生內功說的魅力,可以說就在一個形而上的『道』字上。因為武術在最高層次上是共通的,當一個武術家以自己的方式進入了『道』這個層次,為尚武精神創造出了新的表述,他便是在真正意義上推進了我們的傳統武術。
應廣大讀者和武式太極拳愛好者的要求,我想進一步談一下太極拳內功心法的核心問題一調身、調心、調息功法。這個問題之所以是練好太極拳內功心法的核心,首先是因為這三種功法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它是貫穿整個太極拳內功心法的主導功法,是三種功法合一、不可分離、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練功功法。其次是體現在練功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境界和體悟,在不同階段應先側重什麼和以哪種功法為主的問題。下面我按三個階段十層功夫的練功方法來闡述調身、調心、調息功法。
七言練功訣
身法要領要記清,三調功法務求精。
一步形體架勢真,六合八法要上身。
放鬆求靜是精髓,彈腿麻腰行功架。
米架永功背絲行,着熟懂勁架推求。
二步着重輕靈功,丹田內轉帶外形。
棚捋擠按隨意行,敷蓋對吞神意現。
腹式呼吸要自然,接運蓄髮形追意。
三步七悟三分練,二氣合一為神力。
丹田胎息忘有我,血脈相通為真氣。
球動無根千隻眼,六球一柱精細研。
上乘功法因人煉,不遇明師莫輕求。
一、調身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功法
很多練太極拳者,對太極拳的架勢和形體不太注意,教拳者要求也不太嚴謹,只強調大松大柔。有的練拳者為了大松,而把拳架放大,形體變化了。有人戲稱其為『練舞而不是練太極拳』。先宗師始創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其拳架各異,風格不同,特點各有千秋,而拳理一致,都離不開太極拳內功心法,離不開古典拳論、法訣、法理和易、釋、道、醫、儒等的理論基礎為指導。
誤傳:『太極拳不在架式,而在氣勢』,實際是先師爺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正如拳論中云:『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先師郝少如先生在教拳時常說:『拳架不正則氣血不通,姿態不端則神不寧』,因此在教學上不求其快,而求其精,每授拳一個架勢需要3至5天,直至真正合乎拳理規則要求。先師郝少如先生又指出:『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定辦事,要一絲不苟,認真鑽研,還要求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這樣教學實則『事半功倍』,此種教學方式值得提倡和發揚光大。
調身之所以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是因為只有把身法要領按其規矩都能練上身,才能『勁整』,才能『八面支撐』。
先宗師郝月如先生對身法要領是這樣論述的:
1.心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兩肩微向前合,謂之含胸。
2.兩肩中間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兩肩要靈活,不可低頭。謂之拔背。
3.兩膝着力,有內向之意,兩條腿如一條腿,能分虛實,謂之裹襠。
4.兩肋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中感覺鬆快,謂之護肫。
5.頭頸正直,不低不昂,神貫於頂,提勢全身,謂之提頂。
6.兩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上翻之勢,謂之吊襠。
7.以意將兩肩鬆開,氣向下沉,意中加一『靜』字,謂之松肩。
8.以意運氣,行於兩肘,手腕能靈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謂之沉肘。
9.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謂之騰挪。
10.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向外發出,勁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無敵,謂之閃戰。
11.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
12.能做到尾閭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襠,就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
13.兩腿虛實必須分清。虛非完全無力,着地點要有騰挪之勢,騰挪者即虛,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成偏沉。實非全然占煞,精神於實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虛實不分,便成雙重。
我們講調身的身法: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裹襠、護肫、氣沉丹田、騰挪閃戰等身法要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是分不開的一個整體運動。含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肋骨微合,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也就是『窩胸』)。拔背即大椎骨要拔高,背要撐圓,但不能『躬背』,即含胸拔背兩者同時進行,一個動另一個相應也要動。與此同時,松肩、沉肘作用於含胸拔背。使『內氣』佈於兩膊,形於手指。提頂吊襠,提頂要虛靈,它需要外形幫助,往上頂勁,不仰臉,不低頭,要下頦微收,提頂並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但要拎尾骨與小腹和頂勁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的幫助,用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識要放遠,吊襠需要兩臂兩膝幫忙,要相互聯繫,要相互配合不可分離,這就是裹襠。護肫與其聯繫更重要,更要嚴謹恰當,否則它會影響空松和支撐八面的功法。護肫是兩肋下邊的軟襠處不能扁掉,要使其圓滿,要保護它,如果中間扁了,氣就會受到阻礙,就不能使氣沉到丹田。騰挪閃戰也就是剛柔相結合,與松肩相結合,要『剛柔相濟』,『似動非動』,這就是騰挪。閃戰即是方向,實股是陰,陽可向任何一個方向延伸。我們講身法,可以一個一個地來講,講得越深、越透、越詳細、越具體越好,但在行功時,身法不可缺一,它是一個整體,互為聯繫,互為配合,互為作用。能夠做好以上調身要領,功夫就能達到六七層,當然它要靠行功走架來諸條驗證,諸條來完成。同時要與『調心』的一個『靜』字互為幫助。先師郝少如先生指出:『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
二、調心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這裏講的『調心』不是人之『肉團』之心,而是說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思維意識。需要做到無私無欲,達到復歸於嬰兒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靜,性空明,方能包容眾生,納天地之正氣,方能無嗜欲,無煩惱,與世無爭。
1.調心就是調整人的心理狀態、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調心主要是調整人的思想意識,去除私心雜念用新的思想意識(即大公無私心裝世界之胸懷)去面對周圍事態發展和周圍之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放鬆』和『求靜』。練太極拳能夠達到『放鬆』離不開『求靜』、即意守丹田,這兩者是互為聯繫、互為作用的同步功法,你能靜下來,就能放鬆,你能放鬆就能靜下來,這兩者是調心的『真諦』和『精髓』,是學者必須修煉的功法。
先師郝少如對思想意識有這樣的論述:『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後達到忘形。』練功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要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去除雜念,達到放鬆的狀態,要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2.調心要用樁功來輔助完成放鬆和入靜,調心能夠使全身放鬆,能夠儘快入靜,如何才能達到呢?實際達到這層功夫,應該是在第二階段四至六層的功夫了,因為你在初級階段不必去練樁功,只要把盤架子(形體),身法要領練上身(勁整),精神要飽滿(氣勢)就可以了。但到第二階段就有必要用樁功來輔助完成調心、調息的功法。
最好在第二階段,有四至五層功夫時,練樁功。練樁功決不能練『枯樁』,枯樁容易『燒乾鍋』,練而無效,易出偏差,最好在明師的指導下進行練功,因為樁功不但要具備調身、調心的功法要領,而且也要按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注重調息地練功。這樣有正確的練功方法,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登上上乘功夫。關於樁功,在另章詳細闡述。
之所以說調心是練太極拳的靈魂,是因為調心的主要實質內容就是『求靜』,全身各個部位,各個關節都要『放鬆』,達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
三、調息是練太極拳達到上乘功法的精華
在【內功四經】中對調息是這樣論述的:『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人呼出,勿使有聲。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恩師吳本萍先生對這段經典論述是這樣解釋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時,調息氣如抽絲,鼻吸鼻呼。勁者,必先松用緊。唯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次八句者:此調氣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升氣後真氣落下也;優者真氣深藏於內,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於丹田。再六句者:谷道者。後陰也。自喉而入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腎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深至底之勢方妙。最後四句者:此言真氣升降之路也,升時兩肋骨縫而升,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自背脊俞口而人,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第七節便是)。』
關於調息的論述,確實很難說清何為達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師郝為真先生曾對修煉上乘功法這樣論述:『以力聲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學者可於力上求,無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輕傳人,匪吝也。不忍以愛人之術而殺人耳。無明師真訣,不可盲從冒險。學問之邃,予尚淺陋,未能窺其深,不敢贊一詞也。』
練太極拳在調身、調心、調息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功夫達到四至六層功夫這期間,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但必須明其原理,人生下來後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即後天維持生命之呼吸。我們練功行氣,就要改變其後天呼吸法,逐步回歸胎息,即先天呼吸法。可以按其練功階段和層次逐漸推進,決不可強求,要順其自然。從自然的後天呼吸,逐漸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最後回歸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以意導氣,以腹部肌肉群舒張和收縮的呼吸法,我們在練拳時或兩人推手時,由於活動量增大而感到氣上浮,呼吸急促,有的拳師說:『你把氣壓下去。』實際是沒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礎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領氣,使氣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礎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導氣,『吸氣綿綿呼氣微微,虛極靜篤,神凝氣結,心俞定而息愈微』。這就是達到修煉內功心法的高層功夫。
要講『調息』,必須要明白人體之脈絡,脈絡為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軌道,人身脈絡主要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最主要的是督脈和任脈。督脈在身後為陽,統帥全身陽經;任脈在身前為陰,統帥全身陰經。按呼吸循環來看,是由百會、玄關、沖脈、任脈、帶脈、會陰穴往上返尾間關、腎關、夾脊關、督脈、玉枕關、百會穴。
拳經云:
緊縮谷道內中提,
尾閭一起縐節骨。
玉枕難過目視鼎,
來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鵲橋路,
十二時中降下池。
鎖住心猿拴意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時快樂無窮盡,
返本還元心自知。
久練自成金剛體,
百病皆除如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