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 精武會 武術網資料 峨眉派拳術,歷史悠久,內容浩繁,形式多樣,風格奇趣,與少林拳、武當派拳術迥然不一。
峨眉派拳術是一個大的技術流派,包括許多各具特色的拳種。那種只用三兩個拳種就算『峨眉派拳術體系』的說法,是不足憑信的。據目前的了解的四川拳術,已有近四百種之多,其中,屬產生於本地的峨眉派拳術有二百幾十種。這些拳術的共同特點是:巧打嚴防,內外兼修,扁側圓滑,直進疾退,講究拳禮,體用結合。
在已經發現的峨眉派拳術中,按照各個拳種的技術內容、擊法特色、運動形式、拳藝風格、體育鍛煉價值等原則,可分為峨眉高樁拳(約六十餘種)、峨眉矮樁拳(有七十餘種)、峨眉客架拳(約百餘種)、峨眉法象拳(約二十種)四大類。
1982年12月全國武術工作會議要求我們:『積極發展各種形式和各種流派的武術,深入挖掘整理武術遺產,大力普及,努力提高,積極穩步地向外推廣,為實現體育工作的三大任務,為振興中華做出積極的貢獻。』筆者作為長期生活在峨眉山下的武術教育工作者,深感有責任對峨憂慮派武術進行挖掘、整理,同時也為此作過一些調查訪問工作。但由於許多拳種年久失傳,又缺乏文字、圖片記載,尤其是各拳種源流多憑傳說,一時難以稽考核實,因之要作出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和繼承,實非少數人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現就筆者初步掌握的材料,僅對十八種峨眉山派拳術的技術內容和風格特點作一個概述,提供一點線索,以引起武術界和業餘武術愛好者更多同仁來共同從事峨眉派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日臻豐富和完善。本文有錯誤和遺漏之外,如蒙不吝指正和補充,則不勝感謝之至。
一、火龍拳
火龍拳系峨眉派高樁拳種之一。有四個主要拳路:『挨盤(稱火龍拳)』;『走盤(稱火龍滾)』;『蹲樁』;『四平拳』。後世拳師在此基礎上又派生出:『火煉金丹』、『單手』、『二排手』;對練套路有『單扣手』、『挨盤扣手』、『走盤扣手』、『四平拳扣手』、『八法扣手』;此外還有一些器械套路。由於有豐富的內容、多種運動形式和別致的拳風,使火龍拳成為峨眉武術的重要拳種。
現在所稱火龍拳,其內容包括前已提到的四個主要拳路,其中『挨盤』有108動,活動範圍較小,只需『拳打臥牛之地』;『走盤』動作與『挨盤』動作完全一樣,只是在不停的走動過程中完成各種技擊方法,活動範圍較廣;『蹲樁』是吸取『挨盤』技擊精華所編成的基本拳術,人套34動,短小精悍,演練靈活;『四平拳』又是在『蹲樁』基礎上吸取更多技擊方法編製成的66動套路。因這種拳術,拳打四方八面,腳走四正四偶方向,要求心平、氣平、頭平、拳平,故曰『四平拳』。
火龍拳在技法上很講究,拳架穩准、快速、活變,以步為先,腳走偏門,步繞蛇行,順勢借力,以柔迎剛,以攻帶守,側身防衛,掌指結合,拳肘交替。主要手法為:關、盤、提、破、抰、拔、擒、攔、斷、造、剔、撩等。在使用時,『高來用提手,逢中用破手,單邊用盤手,傷人用箭手』,充分發揮『五峯六肘』的攻擊力,起到『強斷筋骨巧打穴』的實戰作用。拳藝演練則是步高、招活。主要步法是蛇形繞步、擦滑步、箭步。主要步勢有含機步、長山步、登山步等。活動時,拳下藏腿,步中含腿。主要腿法是破腿、蹬腿。整套拳身動似浪波,變化如龍形,偏則滾進,吞吐浮沉,開合大小,柔快輕盈,擰腰轉胯,閃展圓滑。『四平拳』隊具備上述特點外,還在技法上有獨到的地方。它以掌為主,以肘為輔,尤其突出『五峯』(即頭峯、肩峯、肘峯、臀峯和膝峯)、『六肘』(包括翻肘、砸肘、雞克肘、楞克肘、疊壓肘和倒坐肘)的進攻擊法,因而頗具峨眉武術之特色。
火龍拳源流之說紛紜,【武林】1982年1期載【峨眉派的火龍拳】,認為火龍拳的產生有三種說法。其實,從火龍拳以蛇形繞步、閃躲圓滑、防護嚴密、步活身靈等特點來看,與四川民間流傳的『火龍舞』(民間叫『耍龍燈』)十分相似。因舊時耍獅舞龍者常兼習『扁掛(即練武術),故火龍拳很可能起源於火龍舞,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清嘉年間,我省隆昌縣黃林寺僧人精火龍 拳,後為滬州人劉教古所繼承,劉後傳徒劉松雲。據成都老拳師鍾方漢、劉震南等人談稱:劉松雲授徒眾多,主要繼承人有宋鷂山、鍾俊之、鍾潤之、張海門等。後宋鷂山傳徒侯萬裏、陳大力、鍾方漢等;鍾俊之傳周開臣等;張海門傳徒張玉龍;張玉龍再傳傅思齊等;侯萬裏傳劉震南等。至此,火龍拳在廣大拳師的繼承中逐漸發展成為風格獨特的峨眉拳種。目前,成都體院教師周直模已掌握火龍拳的主要拳路。
二、峨眉余家拳
據余家拳第十六代繼承者余紹華說,余家拳自明末清初以來一直是簡陽縣余家的護家拳,最早由余家武術教師曾文祖(名號『賽燕青』)所傳。成為余氏祖傳拳術後,至第十四代繼承人余發栽、第十五代繼傳者余鼎山父子時,為了檢驗家傳拳法的實用性,於1916年專程到成都打擂,父子二人均打敗熊克武的鏢師,名噪一時。後父子在簡陽石橋鎮被數十人圍困,余氏父子憑着過硬的拳法,背靠背地打遍了石橋鎮的大街,一時名傳蜀中。1918年余氏父子受聘到重慶沙坪垻擺擂,多年未遇敵手。1926年,余發栽老思鄉,回到簡陽縣養馬河南華官鄉下務農,農閒教孫子余紹華拳術。余鼎山則落腳重慶,開『鼎山茶社』度日,並將余家拳傳楊方策等人。余紹華將余家拳傳子余森洋,余森洋曾以余家拳代表四川參加1979年在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會,其拳藝受到好評。
余家拳自成系統,內容豐富。有單練拳術八路,即『拐子』、『探花』、『五官』、『七星』、『霸王腿』、『得勝捶』、『四水歸池』、『十字洪拳』。對練套路有『龍虎鬥』『掰手』。器械套路有『青龍單刀』、『齊眉棍』、『撒手雙鐧』、『板登拳』、『瀝泉槍』、『春秋大刀』、『三節盤龍棍』、『九節盤龍槍』、『判官筆』等。
余家拳的特點是:手法多,變換快,直進疾退,以攻為主,攻防結合,架勢低矮,勁發剛脆,手銀腿毒。主要手型有瓦楞掌、螺絲捶、箭手;手法包括沖、挑、摟、抱、刁、鑽、穿、劈以及宰肘、掛肘、頂肘、壓肘、架肘、疊肘、坐肘等打擊性很強的方法,並掌以雲手擾亂對方視線,於變換中進行突然襲擊。步法有上步、退步、換步、躍步、蓋步、插步、擊步等;主要步型是含機步、跪步、仆腿、弓箭步。腿法有彈腿、蹬腿、側踹腿、後點腿、連環掃腿、鴛鴦腳等。身法尤其突出縮身藏首,吞吐轉折,大小開合,綿軟中暴發剛、短、快勁。二十多年前,成都體院聘請余紹華傳授余家拳。筆者從學,收穫很大,深感余家拳堪稱峨眉武術一絕。
三、峨眉羅漢拳
中華武術瑰麗多姿,少林、武當、峨眉各派同源分流,都是社會的需要,民眾的需要,是歷史的產物。峨眉羅漢拳就是在這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而成的一種以法為主,以形為輔的拳種。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羅漢拳動作,峨眉羅漢拳便是在繼承這些動作的基礎上,加上『十八羅漢』形態和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術。
在浩翰武林中的一株羅漢拳,結出了幾種呂味不同的碩果:有的把廟宇中的十八羅漢塑態形象模仿下來,融化於拳法之中,變成象形羅漢拳;有的着力於劈、砸、踢、摔等技擊動作,成為實用羅漢拳;有的以練氣強筋、通脈和血、練神益壽為宗旨,成為養身羅漢拳。而峨眉羅漢拳,由外練手、眼、身,內修意、氣、心,勁力能柔能剛,是一種舒筋理氣、以藝養身、以技防身、法象結合的拳術。凡習峨眉拳者,須以武德為先,功藝為本,嚴禁特技逞強,以藝犯戒,故民間很難看到羅漢拳之流傳。
羅漢拳的產生,其說不一。有人說:如修法師出家靈隱,曾以釋迦之禪功與華拳套路運動結合在一起發展為『羅漢拳』,獨創一格。其練法則以氣為主,以形為輔,創造了『提、托、聚、沉』的呼吸法(見蔡龍雲著【華拳的起源及發展】)。上海中西書局出版華山姚氏舊藏秘本【先天羅漢十八手圖勢】弁言說:『羅漢拳內空秘傳,創自天竺僧人達摩』。『至金元時,白玉峯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變化,闡幽發微,增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十八羅漢之數,至此終將達摩所傳之十八手,進號曰先天羅漢拳』。達摩不創內家拳法,亦不會武術。偽托達摩創先天羅漢拳十八手者,顯系臨摹少林寺壁畫十八羅漢圖而創拳。其實,先天羅漢拳去掉臆造部分,仍有可取之外。其練法有三:一練氣(練吐納、跌坐、按摩、運氣);二練功(練黑沙手、一指禪、鐵牛功、龍爪功);三練拳(練架子、練眼力、練手法——包括①拔雲見日勢;②順水推舟勢;③倒技游龍勢;④丹鳳展翅勢;⑤青龍探爪勢;⑥兩手擎天勢;⑦雙龍入海勢;⑧混合三才勢)。其套路內容,除包括馬步、弓步、箭步、殿步外,其動作有混元一氣勢、仙掌推雲勢、三盤落地勢、兩手擎天勢、拈花托葉勢、瞻前顧後勢、仙猿摘果勢、偷天換日勢、靈獼護腦勢、推窗尋月勢、斂爪藏鋒勢、猛虎撲食勢、回龍撥水勢、倒海排山勢、雙峯插雲勢、黑虎攢心勢、獨貫三台勢、寒雞獨步勢等。這種羅漢拳着重於舒筋展體、疏暢脈絡,調節陰陽,和血補氣,是養性、處長身、延年之術。另一種與此大小相同的是武功羅漢拳,以拳腳狠准、功力猛烈為特色。其主要動作有力托華山、力劈華山、順水推舟、掃堂腿、旋風腳、二起腳、鴛鴦腿、纏絲腿、騎馬勢等,十分強調攻防格鬥技法,因之是實戰性較強的拳術。峨眉羅漢豢三十六動,動動有法,勢勢暗藏進擊之法,形中寓法,法隱形中。很早以前,灌縣青城山純陽洞一清道長在傳授峨眉羅漢拳時說過:『形似羅漢各顯靈,迎化柔剛快如神,側身疾步不見影,見形出手打不贏,身似舵擺意不斷,降龍伏虎拳在精,拋抄舉撞拳腳狠,展閃沖砸功宜純,勾掛彈掃跌扑滾,哼哈二氣臥佛撐。』從這段拳訣裏可以看出,峨眉羅漢拳在拳理、拳藝、拳法、拳技、拳風、練功方法等諸方面,是兼收並蓄各家之長,而又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點,成為道家護身養性的傳統拳術之一。筆者初習峨眉羅漢拳一套,尚未精進。
四、峨眉劍手
峨眉劍手系峨眉武術矮樁拳路之一,有劍手、劍拳之分。但在套路中均以劍指(即食指、中指伸直、無名指、小指卷握,拇指壓於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節骨上)作各種攻擊、防守的方法,是典型的點穴拳術。主要手法有戳、插、挖、點、勾、夾、刁、纏等。主要步勢是仆步、半馬步、含機步、跪步、弓步等,姿勢低矮,拳勢昆湊。身法講究擰腰切胯,吞葉浮沉,含縮展伸,時大時小,變化多端。勁道力求畜如搭弓滿弦,放似飛彈出膛,力達人體要穴或露出部位,專攻眼、鼻、喉、肋、襠等要害。發力時動作迅猛,聚全身之力於手指襲擊要害,防守時要如迅雷不及掩 耳力撥千斤。因此,眼快、手疾、指准、力狠、法毒,是其特點。
峨眉劍手流傳在川北倉溪、閬中、營山縣一帶。1982年南充地區運動員周新民表演的劍拳以劍指為主,專攻對手穴位,矮樁步穩,與峨眉劍手同類,拳藝、拳技、拳風大同小異。
峨眉劍手以指為主,動作技法重點攻下三路,長短結合,指中含掌,掌中寓指,一招一勢,一形一法均風格奇異。凡練劍手者,均以二指禪、伏虎功、插沙盤、插鐵沙子、插釘、拔釘以及挖泥洞、練鐵丸功為基本功。
五、峨眉六合拳
1981年夏,筆者有幸得訪民間九十歲拳師肖書安。肖書安自十二歲起拜新都民間拳師馮成江為師,得峨眉六合拳真傳。肖書安於1926年用六合拳法在重慶打擂時,擊敗許多對手,奪得銀章(自動不參加金章比賽)。後被迫來到峨眉山附近行醫。
峨眉六合拳系峨眉武術高樁短打拳路。六合拳很講究拳掌 的伸、掛、劈、砸、盤、宰、挪、架之生克變化。發勁時常伴以『哼(從口出)』、『哈』(從喉出)、『嗨』(從腹出)的發聲,借氣催力。主要由『左攻右掛』、『右攻左帶』、『右盤左抱』、『右砸左宰』、『左攻右架』、『盤撥伸插』等六種不同的攻防捕擊方法組成短小精悍的拳路。由於演練時要求做到:(一)形神結合;(二)手眼追隨;(三)身法合順;(四)上下相顧;(五)氣力相催;(六)左右防衛。故名六合拳。這種拳術同少林六合拳或形意之六合拳理大不一樣。
峨眉六合拳的特點是:以小去手開架和收式,樁高步活,手法快猛,攻中寓防,無腿直進、側退,活動範圍很小,體用結合,頗具峨眉武術特色。
峨眉六合拳歷史悠久,盛行於明清之際。清代道光年間,拳師朱沙官精六合拳,曾傳技給富順縣羅拜三爺,羅傳徒周通武,周傳新都人魏登武,魏傳張又州,張傳馮成江,馮傳同鄉肖書安。肖未傳人,其子肖顯容系今日全國業餘武術優秀教練員,也未得家傳。筆者已拍肖氏六合拳技術照片,尚待整理。
六、綠林短打
雅安老叛亂師路軍健擅長綠林短打和宰手拳,短小精悍是其特色。拳路中把擒拿、勾掛、提宰、飛翻、騰挪、閃展、吞吐、接拉等技法融為一體,表現出『你忙我忙,兩手護胸膛,擊打須連續,柔寓剛力強』的攻防技擊特點,是峨眉武術川西拳法的典型代表。
據路氏談稱:本門拳均以小雲手開式,其拳理是『人怕盤頭(即擾亂視線,難防難攻),樹怕扒根』。由於動作不多,技擊性強,於健身、防身方便實用,多在群眾中流行。主要拳路包括宰手、撬樁、十八手、連成、單鞭捶、六合捶、一字梅花、二字梅花以及毛虎口劍。
傳說綠林短打系清道光年間民間武師金斗子所創。路氏則師承梅武嫡傳弟子吳鐵成,梅武則直接學藝於金斗子。金斗子技世如何,有一段故事可以說明:一次,金斗子打聽到武藝高強的何鐵生保欽差大臣到成都府公幹,便專程登門拜訪,詎奈何不予接見,被擋於虎門外。金怒,從懷中掏出五枚鐵錢,摔擲虎門,錢深陷門板而去。何聞訊至虎門,力拔小錢不出。這對臂力過人,又善抓拿功的何鐵生來說,確是一次嚴重警告。何深知金身懷絕技,遂去遍訪金斗子於灌縣趙公山中。二人暢敘拳藝,甚是投楊,於是一處多年,互學絕技。後來共同吸取各拳路精佛,創編成綠林防身的短打拳術。藝成,何去,金始傳綠林短打於梅武。
綠林小手、宰手均可能派了同志綠林短打,其詳情待考。
七、虎爪拳
內江地區流傳的虎爪拳、虎掌拳、峨眉南拳(原名捉騾拳)等均屬虎爪掌系。這種拳術頗具峨眉南拳之特色。
虎爪拳,虎爪並用,掌指連發,樁法兼備,頭、頸、背、胸、腹、腰、臀、胯、膝、踝、足以及拳(鳳眼拳)、掌(標掌)、爪(虎爪)、指(一指禪、二指禪)勾手(撮勾、刁勾)、肘(頂、撞、疊、壓、砸、翻各種肘部打法)、腕各部處處皆能攻擊其對方,防衛自身,充分發揮『一撒通身皆是手』的作用。勁道要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實戰時講究『強打晴蜓點水,弱打猛虎撲食,逢強智取,遇弱活拿』等戰術。主要手法是抓、拿、撕、扯、擰、點、扭、挫、掌、爪、指變化交叉使用,肘膝交加。攻中有防,防中帶攻。中山樁沉隱輕順,落步一步一法,一法一勢,一勢一招。勁發短暴,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常用爪法是虎指手、分鬃手、封閉手、爬竿手、金標手、翻江手、鐵扇手、美女照鏡、鐵扇迎門、二龍戲珠、仙手摘桃、黑虎掏心、雪花蓋頂等。
虎爪拳以掌捲成虎爪,以掌跟着力,打一掌抓扣一下。發內力用附子勁、中長子午樁為主,每出腿成勢要扣膝關足,側身進擊。所以,虎撲適用於打梅花樁擂。
虎爪拳有三套:一曰單鞭,三十多動;二曰四門,三十多動;三曰拔步,也有三十多動。虎爪拳是單鞭、四門和拔步三路拳的總稱。最初的虎爪拳系峨眉高樁拳,上步、退步,步勢沉穩。後世拳師改高樁為中長子午樁,使動作低矮、嚴謹,攻守兼備。攻時出掌發力,力達掌跟帶爪勾勁,掌力着攻擊部位後,繼續伸指延續攻擊,使用一指功直奔對方薄弱、裸露部位或重要穴位;防時掌變爪回勾外帶或下抓。這種獨特手法構成了迥異於其他拳術的拳風。
練虎爪拳,以掌、指、爪功為主,須練基本功『墜子』。即每天用手抓握下墜棒(鐵棒長25公分,直徑3公分,重約1.5公斤),每次練半小時,抓握兩千次左右。軾力深厚者,再破撕扭各類樹皮,打鐵沙袋,指插蘿蔔、豌豆、鐵沙等。當然,虎抓拳仍然是體用拳術。
虎爪拳流行於川中各地。據老拳師黃克明、彭高傑談稱:清代峨眉劍仙肖天露(據說活了一百三十多歲)精虎爪拳,後傳譚普年(資中縣人,外號譚莽子),譚傳趙雲山,趙再傳種玉書和銀賓臣,黃克明與彭高傑分別學藝於鍾、銀二人。我院教師吳昕已從黃克明處學得虎爪拳三路。
八、七步雲腳拳
自貢市老拳師攀成章擅長雲腳拳。這種拳高樁墊腳(腳跟起踵),在迅猛滑步移動中,進退轉換,機動靈活。手法以掌指的穿、插、掏、摟為主,拳擊的掛、擋、砸、壓為輔,加上拳掌指的擊法中踢腿。拳打四方腳走路線莫測,肘膝交加,肩臀並用,閃展騰挪,吞吐自如。尤其是在移動中突然用拳使腳,常以巧取勝,以快打慢,以剛克柔,以動制靜。這是頗為別致的峨眉拳術。
據說,七步雲腳拳系清代川南民間武術家羅拜三爺祖傳拳術。筆者拍得樊成章所練雲腳拳部分技術照片,對其強打、猛進、急閃、快速、多變的特點、價值及練功方法將作進一步的研究。
九、峨眉蛇拳
自古以來,四川民間就流傳着『龍(蛇)虎鬥』遊戲,當【白蛇傳】神話故事廣泛流傳後,不少人對白蛇(白素貞)的修煉地——峨眉白龍洞推崇不已。但峨眉蛇拳遲遲未見。直至近年,雲陽縣梁守渝才將祖父梁蓯箱(已故)所傳峨眉蛇拳表演出來。據說,梁蓯箱年輕時拜一和尚學得蛇拳十路,後經自己刻苦鑽研,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梁守渝得祖傳蛇拳,其技藝經四川省和全國武術蜀鑑定,不但形態逼真,法隱形中,腰柔樁穩,柔中寓剛,而且以掌、指為主,講究『出手似毒蛇噴汁,回手似火燒』。身晃、步繞,兩手閃變不停,矮樁、急來巧應,運柔克剛;指戳喉與眼,掌插肋中間,上戲珠下掏襠,左右遮擋勢不高;落步穩如塔,輕快無翻騰。其特點與江浙一帶蛇形拳大不一樣。
據說四川寶龍寺當家和尚靜悟禪師所傳蛇拳要訣是:身要顫,步要轉,兩手忽閃神要戰;圍繞步,步潛身,用手搶喉快為準;龍戲珠,掌插肋勾手啄人勾頂擊;腳尖點,虎爪進,急來緩應巧柔還。
峨眉蛇拳吸取了禪家內功、外功和自然門拳(據傳早在唐代,成都西南山上建有一座龍偉的『客浦寺』,是自然門拳的發源地,金剛禪師有七套護山拳,蛇拳就是其中之一)的優點,成為內外兼修的拳術。主要動作有驚蛇出洞、遊動爬行、伺機覓食、昂首進擊、野展返回、白蛇吐信、風繞繞樹、玄蛇盤石、毒蛇噴汁、騰蛇走霧等。
峨眉蛇拳很注意手法的變幻莫測,以插、穿摟、勾、挑、擺、壓、按、劈、橫、沖等手法交替使用,配合半馬步、半跪步、丁步、弓步,形象生動,風格別致。
筆者拍得梁守渝所傳峨眉蛇拳一套,備研究之用。
十、峨眉猴拳
古代仿生拳家吸取猴子輕、靈、浮、猛、快的特點和闖、奔、閃、躲的本性,揉化在踢、打、摔、拿技法之中,創編出法、象結合的猴形拳術。猴拳有着悠久的歷史。明代戚繼光已在【紀效新書】中記有『猴拳』之名。金鐵庵在【醉八仙譜】中指出:『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紅、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為普遍』。峨眉山風景奇秀,其中峨眉靈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對象。峨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較多。重慶老拳師胡健秋善長猴拳。當代『猴王』肖應鵬即跟從胡健秋學得峨眉猴拳,並經老武術家鄭懷賢(鄭曾跟賽活猴子孫錄堂、活賽猴李爾慶、鐵臂猴子金山等人學藝,對猴拳亦頗有心得)指點,其猴拳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步有所發展。其特點是拳路活潑,形態生動,法藏猴形之中。抓、拿、刁、勾、彈、踹、踢、壓、摸、爬、滾、打都與猴形緊密結合,創編的套路已達到惟妙惟肖,妙趣橫生的境地。主要動作有猿猴出洞、登枝望景、奔闖山林、果園偷桃、藏身吃果、捕擊生輝、食桃嬉戲、拳罷變身等,新穎奇異的各種形態與擊法相結合,充分體現了縮小、低勢、突變、奇巧的風格。
峨眉猴拳還包括猴形拳、猴子拳、子拳、白猿通通拳以及猴棍、猴刀、白猿劍等套路,有待進一步挖掘、整理。
十一、峨眉少林拳
自古以來,中原文化強烈地影響和促進着四川文化的發展,四川文化又與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峨眉少林拳就是這種相互學習的碩果之一。
少林拳是指以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所傳播的各式長拳為代表的拳術。峨眉派拳師在學習、繼承、發展少林拳的主要技法的基礎上,又吸取峨眉拳術的特點,創編出拳法剛勁有力,動作開展,拳長、腿快和防中帶攻,動作結構嚴謹,內外兼修,以剛為主的峨眉少林拳。
峨眉少林拳主要手形有拳、掌、勾手;主要手法為沖、摟、劈、砸、推、穿、貫、壓等;主要步型有弓步、馬步、仆步、虛步、歇步等;步法有上步、退步、蓋步、插步等。身法以擰旋翻轉、吞哇浮沉為主;腿法有蹬腿等。峨眉少林拳路動作有順水推舟、黑虎掏心、力劈華山、太公釣魚、雪花蓋頂、鐵扇迎門、仙人摘桃、二龍戲珠、美女抱瓶、迎風撣塵、單峯貫耳、青龍探爪、白蛇吐信、燕子含泥、大鵬展翅、回龍使舵、毒蛇出洞、金剛搗碓、玉帶纏腰等。
十二、峨眉地功拳
據1980年第3期【體充育史料】(人民體育出版社)載【四川近代傳統體育】一文記述:『1898年左右,龍泉驛貧農謝崑山,長於滾打地躺,外號謝打滾,曾在成都數次擊敗制台衙門鏢師韓鳳鳴,名噪一時。』『滾打地躺』即峨眉地功拳之一。我院教師陳堅曾以地躺拳獲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金牌。
峨眉地功拳是地面上滾打功夫拳術,以踢打擊法為主,各種跌打滾翻技法為輔,是在跌打滾翻中襲擊對方、保衛自己的特殊拳術。
峨眉地功拳的特點是:以拳打腳踢為主,於險急中巧打,於敗勢中取勝,因勢用法,外險內安,攻時猛烈,防守躲閃巧妙。攻上打下,快速有力,身體起伏翻跌變化於瞬間。地功拳以踢打功夫為主,切忌『為跌而跌,為翻而翻』,因為『套無拳,使人煩,拳無法,藝必砸』,要求拳中有法,法藏跌扑滾翻之中。近代地功拳常用九滾十八跌之法。九滾是:搶背、倒跟斗、烏龍絞柱、黃龍滾地、滾堂翻、頭翻、加冠、小翻、挺身後翻;十八跌是:甩胯、栽碑、撲地蹦、鯉魚打挺、小板子、死人騰床、背摔、騰空向前背摔、鴨兒浮水、前撲虎、側撲虎、跌叉、老頭鑽被窩、騰空蹬腿翻轉摔、直體後跌、摔捶、側蠻子、拉拉提。因地功拳在不斷發展,九滾十跌的內容各時代不完全相同。
練峨眉地功拳需具備頑強、刻苦、耐勞的精神,結合健全的體魄,精湛的功防跌扑技術和高超的膽略,才能『打得巧,防得早,險中攻,危時封』,才能體現出『驚、險、奇、巧』的特色。
十三、纏絲拳
流傳在四川各地的纏絲拳有多種,如蠶閉門纏絲、纏絲手、眉絲拳、纏絲拳等,其中有外地傳入四川的,也有本地產生的,因此各種纏絲拳風格不一。
峨眉纏絲拳,以永川張少清祖傳四代纏絲拳和川北一帶李家十二手濫纏線為代表。老拳師張少清祖傳纏絲拳有六根拳路:一曰總樁,二曰八門,三曰六連,四曰貓兒,五曰二路,六曰八卦。這六套拳總的風格是:『纏提斷拔隨樁變,吞吐浮沉八卦先,縮身藏首纏絲勁,滿手半手脆快彈。』因其為祖傳拳術,拳訣、拳藝很少外傳,永川縣急永成學得張家纏絲拳術,其拳理、源流及各套特點尚在整理之中。另一種纏絲拳以流行手武勝縣李家為代表。這種纏絲拳有『十二手濫纏絲』、『燕子含泥』等套路。講究『出步似行犁,行拳如蠶之吐絲,柔軟沾纏。』要求『慢拉架子快打拳,以快打慢,以剛打綿,以沾連迎化剛快,變換於一瞬間。』十二手濫纏絲為功力性的基礎拳,主要動作有拱手起式,左右拉弓式、竄步三箭、反身遮攔、閉手撩陰、撐補劈掛、斗抄巴拿等。套路動作短小精悍,因每段作直線運動,往返重複,來回為一路。每次共練十二路二十四段,故運動量較大。
十二手濫纏絲的主要擊打手法為:①巴:即貼近敵身的進攻方法。常用挨、靠、擠、貼、沾、連、纏、繞等近距離方法,最迅猛地襲擊敵方。②拿:用各種擒拿方法,使敵方失去反抗能力。如反側關節、點穴、分筋碎骨等。③攔:即直進猛衝快打,講究『滿招、滿打』。④造:運用引誘法試探、防護、反攻性手法,直擊敵身。
十二手濫纏絲拳的拳風是:『纏絲拳,身直中,腳踏長山手拉弓,巴、拿、抖、造勁剛脆。逢弱急打虎撲羊,遇強柔化攻三關(指點穴、拿關節、插襠肋),防時如鐵扇迎門,攻時要拳腳交加。』
這種纏絲拳據傳系明末清初人黃吉川在川北地區廣安、岳池、合川一帶授拳時所傳拳術之一。後有杜占鰲隱居華鎣山,苦練纏絲拳。杜接受杜心源弟兄所聘,傳拳於杜家;杜心源後傳武勝縣李家。李家世代習武,李定邦受祖傳纏絲拳,傳弟定車;定國傳於李毅立。李毅立系重慶市老拳師。
十四、鷹鶴拳
在江津、永川一帶民間流傳着一種鷹鶴拳,系把雄鷹的矯健形態、銳利的鷹爪、翻旋的技能與鶴的沉靜輕靈、穩健持久的特性結合於峨眉拳法之中的拳術。這種拳具有鷹抓鶴啄、鷹刁鶴穿、鷹翔鶴立等法象相合,手疾眼快、形神兼備的特點。
鷹鶴拳,其動必有形,其用必帶法,春法變勢變。鷹鶴變勾,動如流星趕月,靜如聖山峨眉。在用時使敵方難知其法之變換,難知其法力大小,常於突然中猛擊。故鷹鶴拳又名陰捉拳。這種拳種將兩種不同的水陸飛禽的本性特徵吸入拳法之中,變成風格新奇的峨眉拳術。
鷹鶴拳的拳路為方中華、金鳴鳳等人掌握,我院教師溫佐惠亦習練此拳。
十五、練步拳
在四川各地流傳着大練步拳、小練步拳、練步短打和練步拳等風格基本相同的拳路。峨眉練步拳系四川拳師劉崇俊在中央國術館任教期間,把火龍拳的精華融於峨眉其他拳法之中,創編而成的一種國術館教材,解放前已有掛圖出版,因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峨眉練步拳,拳法樸實,拳多腿少,動作剛勁,變化突然,身靈步活,形態優美,格風新穎。
我院教師王樹田於1928年所學峨眉山練步拳,是四川南拳的基礎拳路,主要手法有摟、拿、刁、鎖、沖、撞、貫、砸、撩、削、劈、砍。主要步型是弓步、虛步、馬步、仆步等。步以上步、退步、換步、繞步為主。腿法以破腳為主。這種拳術要求一招一勢、一勢一法,動靜分明,氣力結合,較適合於青少年練習,對增強體魄、防身祛病、振奮精神有良好的作用。
十六、鷂子拳
峨眉鷂子拳是法象拳術之一種,主要流行於南充地區。近年我院教師楊曉源向老拳師彭高傑學得鷂子拳一路,為挖掘、整理這種傳統武術掌握了一定線索。
鷂子拳是吸取鷂子穿林之閃躲敏捷、鷂子鑽天之剛健用力、鷂子翻身之靈巧、鷂子撲食之迅猛等技能,與拳法融為一體,變成動作敏捷,身體挺、展、收、縮、變的拳術。主要手法有抓、拿、啄、刁、掄、劈、撩、掛。主要腿法有蹬、彈、點、踹等。身法中除大小、展縮、吞吐、浮沉外,還有擰旋翻轉、俯仰屈伸。鷂子拳以迅猛輕穩、巧拿急抓、快踢猛收為特點。
十七、白眉拳
白眉拳在明代就有流傳,至今在四川江津縣一帶尚有拳師傳授。據廣東省體科所1979年編印【南拳】第一輯記載:『白眉拳據說是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傳入廣州、澳門、香港等地。』白眉拳內容包括小十字、大十字、三門八卦、九步推、十八摩橋功、猛虎出林等。白眉拳的特點是:剛強兇猛,連貫性強,路線寬廣。拳法有沖拳、鞭拳、雙撞拳和千字箭拳。手法含有碎橋、鑽橋、摸橋、背劍、剎橋和封橋等。掌法有托掌、斬掌。腿法有月影側踢(撐雞腳)、蹬腳。跳躍有飛步、伏虎等。
峨眉白眉拳步高勢猛,拳快腳狠,以防為主,防中帶攻,攻守結合,頗具四川南拳風格。
十八、俠拳
在武林中長期流傳着『山東出英雄,河北出豪傑,峨眉出俠客』之說。此說有一定根據。在黃鑒衡所著【粵海廿林春秋】(1982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載稱;俠拳據說是大俠李鬍子,從四川峨眉山傳入廣州來的,故名俠碰撞。流行於廣州、南海、順德等地,港澳亦流行。
俠拳的初級拳是小羅漢,中級拳是虎鶴雙斗,高級拳是大羅漢。此外,還有俠家單刀和左手棍。
俠拳的特點是:長橋大馬,髮長勁、直臂飛舞,動作較多,速度快,步高,力猛,尤其是衝鋒拋拳更為猛烈。手形有拳、掌、指、爪、鈎、鳳眼拳等;手法有定拳、鞭槌、拋槌、虎爪、天罡手和獨腳穿橋等。步型有弓步、馬步、虛步、開立步、跪步、扭馬步、仆步、女字步等;步法有三角步、擺步、跳步、鏟馬。腿法有前蹬腿、後蹬腿、正踩、側踩、側踹、打腿、斜飛踢、彈腿、飛踢等。拳勢威猛有力,輕巧快速。
從俠拳步高、勢烈、力猛、動作輕巧、快速來看,與峨眉派高樁拳同類。筆者曾見廣東人練俠拳,其風格與峨眉拗樁拳(屬南拳)很相似。俠拳中大、小羅漢拳與峨眉羅漢拳在拳勢猛烈、動作輕巧上相近,故應對俠拳作進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