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QYWF空間 武術網資料
目錄
1內容簡介2源流傳承3拳譜4師徒傳承
內容簡介
戳腳拳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拳種之一。戳腳拳屬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於清代,在中國北方盛行,故被譽為「北腿」的代表拳種。戳腳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是手腳並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腳並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戳腳分文、武兩種趟子,武趟子是戳腳的本源,文趟子是其發展變化。武趟子舒展大方,矯捷剛健,放長擊遠,剛柔兼施,以剛為主。在全面鍛煉手、眼、心、身、步之中,重點鍛煉腿法、腳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轉、迎門插攔、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點、蹶、錯、蹬、碾等8種踢法)。傳統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轉連環鴛鴦腳』,簡稱『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換練習,故稱『九轉』;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腳,連連發出,環環相套,故稱『連環』;其腿、腳連環出擊,左右互換,成雙配偶,故稱『鴛鴦腳』。文趟子發勁柔中寓剛,綿裏藏針,架小緊湊,靈活善變,逼近靠影,柔裏帶剛。傳統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轉腳、玉環步、開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動作明快,節奏鮮明,其練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腳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轉、貼、川、纏、展;其步法有進、退、閃、擺、抽、換、竄、旋;其戰術講究一步一腳,出人不意,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下肢髮腳,半步贏人,似踢非踢,聲東擊西。東北一帶還流傳一種東北戳腳,腿法獨特,技擊性強,是胡奉三所創。以八根、八母、八法十六字訣、三十二字根本用法為核心,剛柔相濟,短小精悍,上身緊湊,下身活,手法纏綿,腿法剛勁,貼身近戰,靈活多變為,又稱『胡氏戳腳』,胡氏戳腳以『文趟子』為主,兼習『武趟子』。
源流傳承
據蠡縣舊縣誌記載,清光緒初年,因劉觀瀾先生武功高超授與五品武職千總之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劉觀瀾先生逝世,武術界人士為緬懷劉老先生為其立碑於門左,碑文記稱:觀瀾老先生裏中之窮苦者也,未習僻業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輕利,為古之所稱便捷輕利者無疑異,盛京一帶多聞其名,以故京師(盛京指瀋陽)有力者之家,嘗延為武師,以教其吏役,而遠近拜門牆習技藝者更可可屈指計(授徒眾多之意),亦捧師中矯者矣。在清末民初時期,我國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帶習練戳腳拳者盛行,曾有"山東查"、"直隸戳"之稱,更有"南拳北腿"之說,故戳腳被譽為北腿的代表拳種。劉觀瀾曾在東北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傳 授。魏昌義、王占鰲、徐兆熊、魏贊奎、王洛倉、吳振堂等為鏢師,來往於東北三省。河南、陝西、山西等省都有傳授。從二十年代初開始著名武術家"花鞭"吳斌樓老先生到北京傳授戳腳、翻子拳 、地躺拳技藝。
拳譜
1.腳論:腳為身之基,腳穩則身穩。腳前進,身隨之;腳後退,身亦隨;腳裏進, 身斜之;腳外進,身伏之;腳踢時,手領之。手為先鋒,腳為帥;拳打六路,腳踢八方。拳譜云:『足踢敵人莫容情,全憑手領門路清;手不虛發不空回,飛腳點於肋,百發百勝』。腳踢七分,手打三分,腳之疾更當疾於手之疾。
2.腿法論:戳腳強調腿法練習,練好腿法,出勢則疾。基本腿法有飄、跛、蹶、撩、圈、抹、跺、戳、提、點、抖、踹等。
3.拳法論:與敵交手遲則負,速則勝。戳腳除以腿見長外,其手法也別具一格,有『開石雷』、『似箭手』、『雲魔手』等。
4.眼論:目視敵方眼要毒,觀其五官能察動靜、識變化,出奇制勝。
5.演拳論:拳諺有:『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又有『手打三分,腳踢七分』之說。戳腳不僅僅重於腿,它十分強調手腳並用。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藉以腰隙肩胯。
6.六合論:戳腳六合分內外。外六合為: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內六合為:神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筋合,筋與血合。內外六合彼此相關。
7.勁法論:戳腳勁法概括起來有五種,即綿、軟、埂、脆、滑。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軟勁者,不逞強,不硬架,不着人時舒松自由,着人時,力從內發,有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硬功直進,包括硬磕、硬撞、硬托、硬回等方法。脆者為聚,將勁全貫於手腕,手臂與身體放鬆。滑勁者,溜滑之勁,隨機應變,妙如轉環,使敵方無從進攻。
拳腳並重,腿法突出。武趟子多上盤腿法,架式較大,動作舒展,硬攻直進,以剛為主。文趟子多下盤腿法,架式小巧,靈活叛變,逼進靠打,柔和寓剛。
師徒傳承
第一代:馮克善(趙燦章 號老燦)
第二代:劉攀貴、劉觀瀾、劉貴馨、段洛緒、魏昌義、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劉振江、王占鰲、張景天、趙振基、魏贊奎、王洛蒼、王勇、於印同、李效先、徐鳳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嚴文平、劉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賢、王雲鵬、肖春榮、魏躍先、吳振堂、吳斌樓、張勤增、張雲驥、劉仁義、於金泉、彭法年、孫汝南、曹振海、魏連會、張永和、劉景山、劉樹田、芷平、劉景才、閆長會、李金鐸、張會中、張樹田、張會來等。
第五代:魏樹九、王德鑫、魏宗漢、劉化峯、張雙龍、李志祥、鄧復興、吳澤田、李文考、戴相峯、王瑞祥、楊玉凱、李堅、李娃、錢德華、李文興、劉學勃、常雙年、劉學會、崔林生、曹照田、劉振民、李樹耀、孫長立、史立民、門惠豐、馬青柯、孫桂芬、李進才、王鶴岑、洪志田、祁志平、吳志剛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海勝、趙建國、柳採風、索永建、李世明、王長亮、柴洪順、王立英、胡鳳蘭、劉傑、龐中峯、劉兵、唐興全、蔡友、孫少亮、李鵬、張勝久、張遠欽、杜吉順、李雙喜、王磊、宋振奎、於四季、李海川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