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鄭州日報 親友死後送輓聯表示哀悼在古代也很流行。輓聯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對死者給予評價,或敘述同死者的友誼,對其逝世表示哀婉傷悼之意。
傳說蘇東坡有兩個丫環,名叫朝雲、暮雨。有一次東坡捫着肚皮笑問家人:『這裏面裝的是什麼?』大家都說是滿腹經綸,只有朝雲說:『我看裏面是一肚子不合時宜的牢騷。』一句話使東坡對她刮目相看,引為知己。不久,朝雲病故,蘇東坡哀傷不已,為她寫了一副輓聯:『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古代也有關於自撰輓聯的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姓楊的窮人,門前一塊空地被隔壁大戶苟家霸佔。楊不服,上告縣衙。苟家買通了縣官,楊反被打得奄奄一息。當晚楊臨終前憤然命筆:『羊(楊)遭狗(苟)欺,遍體鱗傷,唯有怒目上泉台;狗逢虎嘶,肝腦塗地,只待跺腳來轉世。』寫罷說道:『待我死了,掛在靈前,切記!切記!』
清代乾隆年間,福建省光澤縣有一民婦林氏,死前自撰了一副輓聯:
奴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願後日再訂婚姻,莫向生妻言死婦;
兒依嚴父艱哉。小孩兒定仍有母,倘他時得蒙撫養,須知繼母即親娘。
上聯別夫,下聯囑子,語淺情真,體貼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