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語言文字網 「蓋一民族之進化,並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勢力,能旁及鄰族吞減,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華民族,反為中國所同化,則文字之功為偉矣。雖今日新學之士,問有創廢中國文字之講,而以作者觀之,則中國文字決不當廢也。」又說:「抑自人類有史以來,能記五千年之事,翔實無間斷者,亦唯中國文字之獨有。」
――國父孫中山
第一個問題:簡體字是怎麼來的?
根據通常的,『堂而皇之』的說法,五十年代中共建政初期決定對中國的文字(繁體字)進行簡化,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繁體字太難寫等等。
現在,根據當時漢字簡體化主要當事人之一的陳伯達的有關回憶,漢字的簡體化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的。如下:
五十年代(建政初期),『當時在文化問題上,有一個較突出的問題。有些同志主張將漢字拼音化,取消漢字,吳玉章(人民大學首任校長 - 注)同志就堅持這種觀點。毛主席和斯大林會談時,斯大林也說到這個問題,說:「你們的漢字太難學了,所以文盲多,還是應該改成拼音文字。」毛主席面對國內外的這種主張,有些猶豫,也曾講過要走世界各國的拼音化道路的話。我對毛主席說:「不能搞完全拼音化,那樣中國的文化就斷了、為了方便普及文化,可以實行簡體字,中國歷史上就有過一些簡體字。」毛主席考慮後,表示同意我的意見,決定成立一個文字改革委員會。當時對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問題,例如歷史分期問題等等,文化界也有一些爭論,所以同時決定成立一個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
根據陳的回憶,毛澤東當時有意讓陳兼任歷史同文字兩個委員會的工作,陳推薦由胡喬木管文字改革委員會,毛同意。
若上述回憶內容屬實,則似乎當時對漢字進行簡化的決策,有些草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