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漢字網 2.『字』和文字類型
文字類型應該根據字記錄口語單位的主體功能確定。
裘錫圭認為文字體系的類型由字符(構字符號)來決定,並且把字符分為『音符』、『義符』、『記號』3種。[8]這好像只是把構詞單位語素分為實語素和虛語素,並沒有給詞本身份類。
『既然文字用來表達言語,所以書寫符號的圖形就應該根據它們表達言語的不同單位來分成各種類型。』[12][p.31]古老的文字一般用一個字記錄一個詞,後來在語言經濟原則的作用下,這些詞被當作詞的結構單位,成為更多的複合詞中的語素,就出現了一個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局面,自然就出現了幾個字記錄一個詞的現象。雖然詞、語素比較容易識別,但是數量太多。於是,人們用一個字直接記錄語音單位音節或者音素。這樣只需要少量的字。如果這種語言的音節數量少,例如日語大約100個,音節字不再分解。否則,像朝鮮的音節字比較多,就進一步在裏面用不同筆畫代替音節中的不同音素。這種音素化的音節字,不能叫做音素字,因為表示音素的筆畫不是自由的形體。同樣道理,阿拉伯文字是突出輔音的音素化音節文字,元音不在字上面體現出來,或者用附加部件在字上體現出來。[15][p.216]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字記錄語言單位的主體狀況,把文字分成2種大類型,4種小類型:
表意文字(1)詞文字:古代漢字(2)語素文字:現代漢字表音文字(3)音節文字:整體音節文字:日語的假名音素化音節文字:朝鮮的諺文輔音突出的音素化音節文字:阿拉伯文字(4)音素文字:英語等許多語言的文字。把文字分成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並不是說有的文字只能表達口語的意義,有的文字只能表達口語的聲音。只是從單字的直接功能出發,看它是跟有意義的語言實體單位,還是跟沒有意義的語音形式單位直接聯繫。
為了避免理解的分歧,我們也可以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分別叫做『語符文字』和『語音文字』。『語符文字』中的字直接對應形式和內容結合的口頭語言的符號單位,包括詞、語素。『語音文字』中的字直接對應口頭語言的形式單位包括音節、音素。漢字不是『音節文字』。
每個漢字記錄的語言單位在聲音形式上一般是一個音節,所以有人把漢字叫做『語素-音節文字』。這種名稱實際上是把字跟語素的關係和字跟音節的關係錯誤地等同起來。
在漢語中字跟語素基本上是一個對應一個的關係,所以漢字是語素文字。但是,字跟音節的關係一般是多個對應一個的關係,例如『yí』音節就對應『咦、儀(式)、移(動)、姨(媽)、遺(失)、疑(問)、彝(族)、(適)宜、貽(笑大方)……』這麼多的字。但是,如果漢字像日語的音節文字假名一樣記錄一個抽象的音節,只需要一個字。現代漢語有大約1300個音節,如果採用音節文字只需要大約1300個字。可是現代漢語通用的字就有7000個,字和音節的數量是1比5。可見,漢語的字記錄的是具體詞語中的『具體音節,而不是從漢語中抽象出來的音節』[9]。所以『它是記錄單音節的詞和語素以及音節的文字』[14]中的『以及音節』應該去掉。
善於類推的人也許會不滿意地說:漢字也不是跟語素一一對應的啊,例如『開花』和『花錢』中的『花』。是的,但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說,非常少,而且如果有人帶頭,完全可以用『扌+化』創造一個新的字來記錄『花錢』的『花』,即使兩個『花』的語音本來就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