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2|回覆: 0

[漢語教育] 文學與玄學・關於【靈山】(6)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6-30 0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我還認為,中國文化有兩大源流,一是為歷來史學通常認可的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儒家的倫理理性主義或者謂之教化,便是這一文化的結晶。與此同時,還有個幾乎平行發展的長江文化。近年來,史學界從對楚文化的研究擴展到上游的巴蜀文化和下游的吳越文化,而大批考古發現又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材料,也推動某些史學家重薪認識中國文化的起源,開始對長江流域古文化作專題研究。有位年輕的學者家認為,兩者之外,還有個海岱文化,發源於渤海消沿岸和山東半島一帶。前幾年遼寧出土的紅山文化又是個重要的發現,但這種區域性文化似乎尚未貫穿中國文化漫長的歷史。所以我依然把長江黃河看作中國文化的兩大源流。  
  近幾十年來,長江上游舊石器時代元謀人化石的發現,把中國人類起源的歷史從北方推移到南方,上溯了一百多萬年。長江上游元謀地區和下游江蘇一帶中石器時代的細石器的發現,以及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現,都已證明黃河流域的古文化之前和同期己存在另一個長江古文化。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駝、木槳、榫鉚結構的干欄式房屋、陶狗和人頭,表明其發達程度已超過黃河流域。這之後,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同期。又有下游的馬家□文化、良渚文化和中游的大溪文化。而大溪文化中的人面石雕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件浮雕。空心鏤孔的陶球,球面呈對稱均等的三角形和扇形,更表明大漢人已有幾何和數學的基本概念。更有意思的是,下游良港文化中的黑陶器皿同大溪文化中的紅陶器,圈腳上都發現相同的幾何形鏤孔,呈圓形、三角形和方形,並加以某種組合,我以為非同一般紋飾,而有其含意,也可看作中國古文化中最早的抽象符號。這也表明長江中下游業已溝通為一個大區域文化。隨後,湖北京山發現的屈家嶺文化中的彩陶紡輪,四川境內也已找到,都呈現近乎八卦圖的陰陽魚圖象。而長江中、下游青銅文化的發現也不差於黃河,上游四川廣漢三星堆的出土,更令迄今以來中原發現的青銅彝器一概遜色,那巨大無首的銅人和眼窩裏伸出的雙手,似乎在問天,如此燦爛的文化何以湮減?史籍竟一無記載!
  至於夏文化,歷來認為處於中土。我曾去過河南二裏頭的發掘點,考古學者給我出示了許多精製規矩的陶器,可能是某種禮器,但是否屬於夏文化,還是同期的另一文化?總之,我以為我看到了遠古宗法理性主義的痕跡。我寧可去長江流域漫遊,找尋孕育出【山海經】裏的神話的另一種文化。今人先有蒙文通後有袁柯,治學嚴謹,早已考據,這部將神話傳說地理歷史熔於一爐的古代巫書,不出於巴蜀,便出於楚地,也有經越人之手一說,總之來自長江流域。現有人將中山之首定為泰山,信口詮釋,望文生義,居然風行一時,大抵也是出於大一統政治的需要。
  我以為,中國神話傳說時代,即夏以前,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諸多部族集團已非常昌盛,漢代及漢之前有文字記載保留下來的遠古神話大都來自這些部族集團。之後,黃河中上游黃帝部族集團日益強大,同南方炎帝部族集團戰爭不斷,才逐漸取得霸主的地位。而所謂大禹治水的傳說,則又是西北的羌人部族集團對南方苗蠻和百越各部族集團的又一次成功的大征戰。這之後文化的歷史才被帝王的世系替代。歷代儒家士大夫又把文化變成教化,中國古文化便弄得面目全非。到現代革命史家筆下,又變成了階級鬥爭理論和愛國主義的演義,封建皇朝的更替、外族入侵和農民起義代替了文化歷史的研究。
  我想應該有一部漢文化史,從漢文化的形成寫到隨後各個時期的演變,我自己無力勝任,只能期待日後的專家學者。近一個世紀來關於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無益的爭論,不如代之以對所謂傳統的認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上最富有創造精神的文學藝術家、思想家和科學家發明家,幾乎都非儒家,而且大都受到長江文化的薰陶,也因為這種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未居正統地位,又由於這一廣大的地域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本土悠久的歷史,才保持活力。當然,這並不是說,黃河流域和中國其他地區,就未曾有過燦爛的文化。我只是指出,文化的發達同政權歷來沒有必然的聯繫,有其自己的歷史。
  我不認為當代漢語文學創作在引介西方現當代文化的同時,有必要割斷同文化傳統的聯繫。我不是反文化派,也不認可尋根的標籤,因為這根自我出生起就在鄉下,問題在於如何認識,也包括如何認識我自己。我從古巴蜀圖文,看到越劇鳥篆,楚墓帛畫,又追索到苗民的巫師祭接和聽彝族畢摩唱經,由古羌人故地大熊貓保護區遊蕩到東海邊,從民風民俗又回到現今都市生活,找尋的無非是自我實現和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歷史之於我依然一團迷霧,這自我也同樣令我困惑。我對於漢文化的這番看法只因為我也是這文化的產物。(作者:高行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