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拼音文字的形體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體結構是字母從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所以是一維的,叫線形文字。與之相比,漢字結構排列可縱可橫,是雙向展開的,所以是二維的,叫平面文字。以『一、一、O 『三個直筆為例,如果是線形排列,只有三種序列:一、一、O,一、O、一,O、一、一。如果是雙向排序,情況就複雜多樣了:土、士、干、工、上、、F、F等。漢字的字形結構是一個整體。筆畫缺少一筆不行,多一畫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異要麼不成字,要麼是不同的字,如『大/太/犬』、『吧/邑』、『回/呂』等。
漢字字形的特點造成了和線形文字不同的修辭方式。線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時只能在一個維度上前後拆合。漢字則不同,漢字既可以前後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體的一個部分。大大豐富了修辭方式。
(一)拆字的運用:
一般是將一個合體字拆分成或拆出一個或幾個可獨立成字的部件,具有一定的有理性,使人讀來意味十足。如:
『政從正出,財自才來。』(財政局的春聯)
這副在財政局門上的對聯,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漢字字形的特點,將『財政』兩字分別拆出了『才、正』,用十分活潑的方式道出了『資財』是由有才氣的人通過不懈努力奮鬥得來的,『政治』應從『正氣、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語言簡潔明了且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再如【三國演義】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楊修因見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就取了勺子,讓眾人都嘗了一口,曹操責問時,楊修卻不慌不忙,將『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雖然曹操覺得惱怒卻也沒有辦法。楊修通過巧解妙拆,不僅讓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還逃避了曹操的懲罰。可見利用字形特點拆字進行修辭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魯迅先生也用過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雜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從『租界』中拆出來的。這樣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撓鬥爭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運用:
將幾個漢字合成一個漢字,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如【三國演義】中又這樣一段記載:
『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門口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往觀之,操大喜。』
『門』中添加『活』字,成為了『闊』字,曹操巧設啞謎,楊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決,將園門改建,令曹操很是高興。
又如,在董卓稱皇之前就有『歌曰:「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千裏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謠的意思是說:董卓不得生。可見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廣泛
(三)拆、合字的綜合運用:
在人們的實際語言運用中,會出現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綜合起來運用的現象,以求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如:
或入@中,推出老袁還我;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問前途。
這裏就是綜合運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將『或』字加上『囗』成為『』,『@』字去掉『囗』成為『袁』;『余』加上『辶』成為『途』,『道』去掉『辶』成為『首』,拆字、合字都運用的十分靈活,在意義的表達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聯的作者對於袁世凱復辟帝制、禍國殃民的痛恨之情,對國家的前途命運也是一片渺茫。通過一副『拆合字』的對聯,表現的淋漓盡致。
與漢字字形特點密切相關的語言運用手法,主要是通過對漢字的拆分、合成以達到語用中的風趣、詼諧簡潔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們從音、義、形三個方面分別對漢字的特點和與其相對應的修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在我們分項討論後,還不應忘記漢字本身就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我們還應看一看和漢字整體特點相關聯的語言運用。(即綜合運用漢字音、形、義特點的修辭。)
前面我們說過財政局門口的春聯:『政從正出,財自才來。』歸在了和字形相關的修辭裏,它的最大特點是從『財』中析出了『才』,『政』中析出了『正』。實際上我們加以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這副對聯是綜合運用了漢字的音、形、義特點的,『正(zheng)』和 『政(zheng)』;『財(cai)』和『才(cai)』音相同,又都是分別從原字拆出的一部分,並且在語義表達上也明確、自然,效果很好。
又如,李澤厚先生的『羊大為美』實際上也是綜合運用了漢字的形、義特點: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疊放,就成了『美』字,在字義上的聯繫也是十分緊密的,這在文章的開頭已經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論述了,就不多說了。
可見,在研究與漢字特點相關的修辭方法時,綜合考慮漢字在音、形、義方面的特點,以及其在修辭中的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視。
一般認為,研究修辭就應從表達方式,表達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語音(語言的物質外殼)、詞彙(語言的建築材料)、語法(語言的結構規律)的運用。但是我這裏是從漢字的自身出發,研究與漢字特點密切相關的修辭現象,這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向大家證明,漢字本身就可以在運用中獲得非常好的修辭效果,應該加以足夠的重視。
注釋
轉自李澤厚的【美學三書】第217頁
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選自吳積才的【漫話漢字】
王力的【古代漢語】第145頁
選自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沈孟瓔的【現代漢語理論與運用】第139頁
參考書目
1) 李澤厚 【美學三書】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 吳積才 【漫話漢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1版
3)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81年第3版
4)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嶽麓書社 1986年第 1版
5) 傅永和 【漢字的筆畫】,6) 【語文建設】1992年第1期
7) 費錦昌8) 【現代漢字的本質和特點】,9) 【語文建設】1990年第4 期
10) 尹斌庸 【關於漢字評價的幾個基本問題】,11) 【語文建設】1987年第2期
12) 安子介 【對漢字的看法】,13) 【漢字文化】1990年第4期
14) 沈孟瓔 【現代漢語理論與運用】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 張政飈、蒲喜明、蘭賓漢、谷寶田 【現代漢語】 三秦出版社 1995年第1版
16) 紀德裕 【漢字拾趣】 復17) 旦大學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18) 【修辭的理論與實踐】 語文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19) 趙元任 【語言問題】 商務印刷館 1980年第1版
20) 黃伯榮、廖序東 【現代漢語】(修訂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2版
21) 胡裕樹 【現代漢語】復22) 旦大學出版社 1995年第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