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1|回覆: 0

[漢語教育] 對外漢語教學中低語境文化學生的社交語用教學研究(1)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1-10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摘要:低語境文化和高語境文化在社交語用規則方面有很大差別,因此來自於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在習得漢語社交語用規則時由於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會面臨很大困難。在教學中,需要明示這兩種文化的差異,並明確指出學生在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幫助他們更好習得漢語的社交語用規則。
  關鍵詞:低語境文化;漢語社交語用規則;明示教學
  
  一、引言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在文化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單獨開設一門文化課,而沒有在語言課上強調文化是如何作用於語言的,事實上,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不同的社交語用規則,若留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些規則,就有可能在與中國人交往時產生語用失誤,這種失誤會導致雙方的誤會及不滿,還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筆者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現來自亞洲國家的留學生在用漢語交際時會不由自主地考慮語境因素,更多的是由語境來確定怎麼說,而歐美學生則傾向於直截了當地表達意思,有時過於直白讓聽話者感覺下不了台,很多時候語用錯誤往往比語法錯誤更讓人難以接受。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歐美學生來自於低語境文化,他們的文化就註定了他們較少的考慮語境因素,而漢語偏偏又是一個高語境文化,有時注重語境甚至超過話語本身。
  
  二、 低語境文化與高語境文化
  
  愛德華.T.霍爾創立了一套概念――高語境和低語境。霍爾指出:在高語境文化的信息傳遞中,大部分的信息都存在於具體環境中或內化於個人,少部分信息則通過語言編碼被清晰傳遞。而低語境文化中的信息傳遞則恰恰相反[1]。
  兩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第一,在高語境文化中,交際雙方對語境的依賴程度高,有時甚至忽視語言本身所傳遞的信息。人們在進行話語交際時,會注意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親疏程度,性別差異等語境因素,由此來決定說什麼和怎麼說;而在低語境文化中,交際雙方依賴於明確的語言信息,因此他們注重語言本身所表達的內容,而忽略語境所提供的信息,他們總是在關注、使用並相信語言本身所傳遞的信息,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低。因此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人抱怨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只顧自己一吐為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而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則認為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人言之無物,沒有個性。第二,高語境文化的交際者有時並不在意話語的真實性,他們往往更注重交際時的禮貌,不去傷害對方的面子,甚至有時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而低語境文化的交際者以實話實說為美,只要是真實的,即使說得生硬一些也不必多慮。這時實效和虛禮就會發生衝突。有時低語境的交際者會抱怨高語境的交際者不說真話,而高語境交際者則認為有些話不必挑明,自己去體會就得了。第三,高語境交際者認為他即便沒有用語言把信息表達清楚,聽話者也有責任領會他的意思,而低語境交際者認為說話者有義務清晰地表達意思,並對交際的成敗負責。
  
  三、報告壞消息言語行為
  
  在漢語交際中,報告壞消息、抱怨、表示不同意等言語行為都屬於威脅面子言語行為,而面子在中國人的人際交往中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一旦面子受到威脅,交際極有可能失敗。在這裏我們以報告壞消息言語行為為例來分析。報告壞消息分兩種。第一種是報告一個讓人尷尬的消息,比如告訴一個人他的褲線開了。第二種是向聽話者報告妨礙他實現目標的一件事,例如一個人到一個公司求職,可老闆並不打算給他面試的機會,你將這事告訴給他。中國人有時會認為我如果告訴他,會傷他的面子,況且我如果不說也會有人告訴他,或者他自己也會發現,因此他們往往在說與不說之間猶豫着,更多的時候傾向於不說。對第二種情況,中國人往往不認為是傷面子的,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因為這個障礙並不是你給他設置的,一經你提醒,他還可以另有準備,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他反而會感激你。所以在這裏我們着重討論第一種情況。德國學生會在諸多中國人會緘口不言的情景中直言不諱。本文設置了八個情景,調查了三十個中國學生,以和德國學生的反應作對比,發現他們在其中兩個情景中反應差別猶為突出。
  第一個情景就是你的一位中國朋友想要發表一篇散文,而你卻認為這篇散文並不怎麼樣,多數中國學生(67%)會說:『你可以試試啦!』或者相近的說法。而這位德國學生卻說:『這是你的風格,這可不是我的風格。』這種回答儘管沒有語法錯誤,但在中國人眼裏卻是很生硬的,因為這是直接對他的散文的負面評判,會打擊他的自信心。第二個情景是你在和一位中國同學聊天時,聞到了他嘴裏的蒜臭味,你正好有口香糖,你會怎麼說或怎麼做。多名中國學生表示什麼也不說也不做。德國學生卻表示會遞給那位同學一粒口香糖,並告訴他:『我不喜歡大蒜味。』在這位德國學生看來這只是解釋她為什麼要給對方一粒口香糖,而這種說法會讓這位中國學生非常尷尬,因為德國學生的這種說法和做法畢竟從社會習俗和她的個人標準的角度表示了對嘴裏有蒜味的不滿甚至指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