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其實,從范曄記載的本身也不應得出畢嵐『始作翻車』的結論。由於南宮前此失火被毀,中平三年啟動了『繕修南宮』工程,工程的籌劃指揮者是當時宦官頭子張讓,畢嵐的工作可視為該工程的配套部分,是受命於張讓的,【後漢書】用了『使……鑄……作』這樣的句式。按理說,一個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工程,應該採取現存的已經成熟或有相當基礎的技術和工具,而不是採用需要從頭開始研製的技術和工具,因為後者成功與否殆未可必,而且難以在時間上限定之。再者,張讓、畢嵐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寵弄權誤國的奸佞之徒,難以想像他們能直接琢磨出翻車來。他們應該是利用前人或民間既有的發明,起碼是以從前人或民間的發明作為基礎。范曄【後漢書】只是說畢嵐『作』(製作)翻車,沒有說他『始作』(創製)翻車。後人因為沒有看到更早的確切記載,冠之曰『始』,未免揣測之嫌[10]。 一種技術,尤其是比較重要和複雜的技術發明的和推廣,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為基礎,要有比較長時間的積累,並且往往是由某種社會需要所催生。翻車這種工具,最適合南方稻區,尤其是比較低洼地區稻作排灌的需要。或謂翻車是畢嵐發明後由南遷的北方人帶到南方的。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唐代當北方民間基本上沒有使用翻車時,南方、尤其是江南,翻車使用已相當普遍,製作已相當精巧,是南方的翻車向北方推廣,而不是相反(詳後文)。憑什麼一口咬定翻車是北方發明傳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農業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11]
在畢嵐以前南方民間使用翻車或類似的提水技術並非沒有跡象可尋。例如:
【史記】曰:九江王英佈於翻車水北以築翻車城。【水經注】曰:江水又東經積布山南,俗謂之積布磯。[12]
翻車故城在(蘄春)縣東南八十二裏,九江王黥布背項籍歸漢,因築此城。城近翻車水,因以為名。[13]
翻車水,【蘄春郡記】云:九江王英佈於翻車水北築翻車城。[14]
古代『翻車』可能表達的義項:一是車輛顛覆,二是捕鳥工具[15],三是提水機械。以之名水,並進一步名城的『翻車』,不大可能指車輛顛覆(不吉利)或捕鳥工具(不靠譜),最大可能是指提水機械。事雖見於唐宋典籍,從引述的【史記】和【蘄春郡記】看,當出於更早的載籍,應該是有根據的。英布是楚漢爭霸時的人物。若然,則翻車早在楚漢之際甚至以前已存在於南方的一些地區了。在民間,還有吳國伍子胥發明水車的傳說[16]。這似乎超越了常識的範圍,但如果我們考慮到春秋時的吳國最早修築圍田[17]、龍骨車在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後世還有稱龍骨車為『吳車』的(詳中篇),則該傳說未必是『天方夜譚』啊!
我們不妨聽聽吳地學者的意見。【吳地農具】認為:龍骨車是從戽斗提水發展而來的,所以龍骨車又叫『戽斗』。當地戽斗又稱『拷桶』,戽斗提水叫『拷水』。該書認為,龍骨車身就是一個戽斗,但提水方法由拷水變為刮水,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18]該書作者是蘇州人,作者之一金煦是民俗專家、蘇州民俗博物館創辦人,另一作者陸志明是蘇州傳統木質農具製作世家的後裔,這大概可以代表世代生活在吳地、並與龍骨車有着深厚淵源的人的一種觀點吧。這種觀點當然不能算定論,要證成它,有不少工作要作。但它提供了從技術演進上考察翻車起源的視角,值得思考。
我當初接觸這種觀點時,並不以為然。但隨着材料收集的增多,發現在歷史上確實有把翻車稱為『戽水車』,把翻車車水稱為『車戽』、『戽水』、『戽田』的,觀感為之一變。如南宋吳泳稱翻車『戽水之車』[19],郭彖稱翻車為『戽水車』[20],而宋釋居簡和元王禎則徑稱之為『戽車』[21]。『戽車』是『車戽』的倒置,意義是相通的。上文指出,宋代『車戽』成為『灌溉農具』的代稱,其實,『車戽』用作名詞主要指翻車,用作動詞則指翻車車水。明鄺[【便民圖纂】耕織圖的『車戽』圖,就是翻車車水的圖像。其竹枝詞云:『腳痛腰酸曉夜忙,田頭車戽響浪浪。高田車進低田出,只願高低不做荒。』對『車戽』一詞作了形象生動、圖文並茂的註解。至於宋元明清古籍中以『車戽』表示翻車車水者,不勝枚舉。宋朝的皇帝也這樣使用『車戽』一詞[22]。
【便民圖纂】車戽圖
在古籍中稱翻車車水為『戽水』或『戽田』者,亦比比皆是。范成大『下田戽水入江流』[23]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妨再在宋元詩文中例舉一二。南宋張侃有一首詩,題目就是『積雨後農人戽水曉夕車聲不已』[24]。葉茵【田父吟】既說『未曉催車水滿溝』,又說『丁男戽水女條桑』[25]。元謝應芳【踏車歌】『田上忍飢還戽水』[26]。元張庸【戽水歌】描寫婦女出動排澇,『踏車正忙兒又啼,抱兒踏車力不齊』[27]。『田舍灌苗戽水,店家汲水施漿。a子清溪浴(午)[牛],老樵綠樹休涼。』[28]是宋陳著筆下的夏天村景。范成大詩云:『花前一杯重鼎呂,明日戽田並灌圃。』[29]更有王安石在金陵壁上所題名句:『一水戽田將綠v,兩山排闥送青來。』[30]
也可以找到將翻車直接稱為『戽斗』的跡象。如南宋方岳【熱甚有懷山間】詩云:
終是山間別,寒泉在腳邊。戲魚爭美蔭,啼鳥破佳眠。山寂夜如水,僧閒日抵年。欲來來未得,戽斗救枯田。[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