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華夏風韻 元代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很多,除修通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外,在治理黃河與發展邊疆地區的水利建設事業等方面亦多有開拓。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但同時它又是一條頻繁地給沿岸人民帶來災害的河,歷代統治者為治理它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侵入淮河後,使黃淮沿岸人民飽受水患的災難,元代黃河決溢更是頻繁,達200餘次。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大雨下了20餘日,黃河水暴漲決溢,北破白茅堤,平地積水二丈多。遭受災害的涉及數省。在此情況下,元政府下決心治理黃河。先讓眾臣訪求治河方略,並特命賈魯為都水監提出具體方案。這就是有名的賈魯治河。
1344年,『(賈)魯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複數千裏,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筑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工省;其二,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其功數倍。』但魯『會遷右司郎中,議未及竟。』至正九年 (1349年),號稱『賢相』的脫脫復相後,治理黃河事再次提出,並上報朝廷批准採用賈魯所提第二策。至元『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詔中外,命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咸稟節度,便宜興繕。是月二十二日鳩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諸堤成。河乃復故道,南匯於淮,又東入於海。』
據【至正河防記】記載,要魯治河自4月22日開工,至11月11日合龍,前後計170天左右,動用人力近20萬,合計用工約3800萬,疏浚河道280多公裏,堵塞大小決口107處,總長達3裏多,修築堤防上自曹縣下至徐州,計770裏。不僅為元代治理黃河的最大工程,在我國治河史上也是罕見的。賈魯的成功一方面是朝廷給予他全力支持,另方面是他經過實地考察,採取了較科學的治理方法。他採取了疏、浚、塞並舉的方法,先疏後塞,然後引河東行,使復故道。所謂疏、浚,就是把淤塞的故道疏通,其疏浚故道280裏50步而強,其深者達2丈2尺,寬者達180步,並採用了相停、相折等古算法取平地勢。所謂塞者,就是把白茅決口堵塞住,引河水入故道。整個工程先疏後塞,就是先把故道疏浚好,然後堵塞決口放水入之,這樣就避免了水中作業。整個疏浚工程完成後,最後堵塞決口,賈魯創造了石船堤障水法。即用27艘大船組成3道船堤,每堤9艘,用鐵錨固定船身,並使3船堤連為一體,船中略鋪散草裝滿石子,以合子板釘合之,同時下沉,船堤上再加草埽3道。最後合龍時,水勢暴漲,船基撼動,觀者以為難合,而賈魯鎮定自若,指揮十餘萬民工奮力拼搏,終於在11月11日合龍,使所絕北河道絕流,故道復通,治河取得了成功。後又覆壓小土、土牛、草帚等使之更加固定。
元代治理黃河據【元史・河渠志】載還有多次。如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七月,衛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黃河北岸決口50餘步,八月又決口 183步,派都水監丞馬良弼與當地官吏一起率領民工修復。成宗大德三年 (1299年)五月,黃河在河南歸德府等處決口,百姓被災。元廷差官修復。共修 7堤25處,長39092步,用去葦404000束,徑尺樹24720株,動用民工7902人。仁宗延v五年(1318年),黃河在杞縣小黃村決口,淹沒土地,直逼汴梁,為害百姓。命都水監汴梁分監負責修復。
另外,中書省所轄山西地區的水利建設也搞得很好。至元三年 (1266年),總管鄭鼎領導平陽人民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 。十一年,絳州(山西新絳)人民導澮河入汾河,灌田2000多畝。中書省懷慶路(河南沁陽)於世祖中統二年 (1261年)開鑿了長達677裏的廣濟渠。該渠流經濟源、河內、河陽、溫、武陟等5縣463處村坊,灌田3000多頃,居民深得其利,至大德年間仍『利澤一方,永無旱健!
元代對邊疆地區的水利建設也非常重視。如郭守敬於至元元年 (1264年)隨張文謙到達西夏後,主持修復了沿黃河的許多河渠。其中有長200公裏的唐來渠,長125公裏的漢延渠,以及其它100公裏長的大渠10條,又支渠68條。這些河渠的修鑿,可以灌溉90000多公頃的土地,對雨量比較稀少的西北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產生了極大效益。郭守敬修復這些河渠所採取的工程技術措施,也具有很高水平。他在各河渠河水入口處的附近設有滾水壩,水漲的時候就從壩上溢出,以削減水勢,過了滾水壩,又設兩、三個退水閘,水小的時候閉閘,大則酌量開閘,以調節水量,過了退水閘,才是渠道的正閘。這一套閘壩的設計很科學,後來開鑿京杭大運河也利用了此技術。
雲南地區在大理國統治時期,由於國政荒亂、水利失修,洪水泛濫,經常發生水患。元代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回回人賽典赤,在雲南任職六年,很注意發展水利事業。在他主持下,修建了松華壩、南壩,疏浚或新開了盤龍江、金汁等六河。又修築河堤、水閘,控制水流,鑿通滇池西南的海口,使湖水可以排出。這不但減輕了水患,擴大了灌溉面積,而且因排泄了湖邊積水,增加了良田百餘萬畝。據當時記載,畝產量一般可達二石。從元世祖至元初年開始,直到成宗大德間,昆明州海口的工程還在繼續。據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描述,雲南州(祥雲)以西30餘裏的品甸有個清湖,既耍ò鬃澹┯美垂喔齲其利可達雲南州城郊。白嫉 (彌渡)有赤水江可以興利,居民輳集,禾麻蔽野。趙州甸 (鳳儀)川澤平曠,神莊江貫於其中,溉田千頃,少旱虐之災。大理點蒼山泉源噴涌共有18溪,功利布散,皆可灌溉。
大漠南北蒙古地區的水利建設也受到了元廷的相當重視。據【元史】記載,世祖至元九年五月,敕撥都軍於怯鹿難(怯綠連)之地開渠。二十五年四月,浚怯烈河以灌口溫腦兒黃土山民田。同年六月,發侍衛軍千二百人浚口溫腦兒河渠。元武宗時,哈剌哈孫以太傅左丞相行和林省事,亦浚古渠,溉田數千頃。英宗延v七年七月,調左右翊軍赴北邊浚井。這些水利工程對發展漠北畜牧業與屯田起了積極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