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7|回覆: 0

[古代科技] 我國古代的製鹽工藝(圖)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0-8-4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084101940175.jpg


井鹽 汲鹵運鹵


201084101931641.jpg


井鹽 井火煮鹽


201084101959712.jpg


海鹵煎鹽


鹽是維繫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品。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

    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製鹽時,先用水沖淋上述原料,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稱為淋鹵煎鹽。值得一提的是,煎鹽前,滷水需晾曬以提高鹽分濃度。人們通常往滷水中投入蓮子,根據蓮子的形態和沉浮位置確定滷水濃度,其原理與今天的密度計完全相同。宋元以後,在很多沿海地區,煎鹽逐漸被曬鹽取代,節省了很多燃料費用。有些地方,還利用地勢,在海邊修築一系列鹽池,將海水導引其中,從而將淋滷的過程也省去了。

    湖鹽多來自鹽湖地區,除青藏高原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鹽湖當屬今山西運城的鹽池。湖鹽的生產工藝與海鹽基本相同,大多採用曬制的方法。

    岩鹽又稱為鹽礦,實際上是地下深處的固體含鹽岩層。古代岩鹽的開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開鑿巷道,將含鹽岩石采出。然後將岩石粉碎和溶解後提取鹽分。二是開鑿深井至含鹽岩層,注水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汲取滷水。這種方式與井鹽的生產工藝相同。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詳)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鹵煎鹽。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徑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還將大楠竹去節,首尾套接,外纏麻繩,塗以油灰,下至井內作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鹵時,以細竹作汲鹵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鹵數斗,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卓筒井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深井鑽鑿工藝的成熟。此後,鹽井深度不斷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貢鹽區鑽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shēn)海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