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大國學網 (1)子欲善而民善也。【學而】
楊伯峻【論語譯註】『您想把國家治理好,百姓就會好起來。』
(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陳蒲清【四書・論語】『君子從根本上努力,根本確立了,仁道就會產生。』
上例中,從句法結構分析,『而』連接的兩個分句是並列的,但從語義特徵分析,它們又成條件關係。
(八)『而』連接結構助詞與動詞。
例如: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楊伯峻【論語譯註】『老師關於文章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
(2)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述而】
張中衛【論語直解】『我不能看見聖人了。』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隨有粟,我得而食諸?【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註】『……,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的着嗎?』
三、『而』的語法特徵靈活多樣,在【論語】中『而』有一例猶『為』或『見』,表示一種意念被動。
例如:
夫如是,奚而不喪。【憲問】
楊伯峻【論語譯註】『奚而,俞樾【群經平議】云:「奚而猶奚為也」。楊氏也釋為「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敗亡?」』
四、『而』在【論語】中用為助詞。
『因古代漢語中沒有時態助詞』【文言基礎知識】,所以,我們這裏談的只是結構助詞。『而』在【論語】中用作助詞主要出現在兩種結構類型裏,即主謂和壯中結構裏。
在主謂結構裏,『而』表示加重語氣。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做個人,卻不將信實,不曉得那怎麼可以。』
(2)人而不仁,如何禮?【八佾】
楊伯峻【論語譯註】『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衛靈公】
陳蒲清【四書・論語】『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上例中,『而』都處在主謂語之間,強調主體論元的行為動作或狀態。『而』在句子組合規則中起輔助連接作用,無實際的語義。
在狀中結構裏,『而』連接副詞或副詞短語,作核心論元的狀語,對謂語動詞加以修飾,如;
(1)子路率爾而對曰。【先進】
楊伯峻【文言虛詞】『子路不假思索地便答道。』
(2)必不得已而去,於斯諸何先?【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註】『如果迫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信用這三項當中一定要去掉一項,你先去那一項?』
(3)曾獨立,鯉趨而過庭。【衛靈公】
楊伯峻【論語譯註】『(他老人家)曾經一個人站着,我恭敬地快步過庭院。』
上例中,『而』前面的謂語成分對核心論元動詞加以描述,如(1)中『率爾』是『對』的方式態度,是對『對』的修飾限制。
另外,【論語】中有一例用法如『之』。
如:
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例中的『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同『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語法功能一樣。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注釋為『「而」用法同「之」,說詳【詞詮】。皇侃所據本,日本足利,這一「而」都作「之」。』
五、『而』在【論語】中用作語氣詞。
如:
(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而思?室足遠而。【子罕】
(2)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微子】
上例中,『而』都位於句末,相當於『啊』,如(1)【文言虛詞】注釋為『……翩翩的搖擺啊!』陳蒲清在【四書・論語】註解為『算了吧,算了吧,今天從政的人危險啊!』
在【論語】中『而已』相當於『耳』,表示限止,常用在句末,並且多與其它語氣詞『矣』、『乎』等連用,相當於現代漢語『罷了』。
如:
(1)夫子道,忠恕而已矣。【裏仁】
(2)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文?【顏淵】
(3)辭達而已矣。【衛靈公】
上例句末中的『而已』語法功能也表是語氣詞,但整個句子的語氣主要落在『矣』上,它們共同描述主體論元的動作行為狀態。如(1)中的『而已』表示對『忠恕』的程度限止,它和『矣』共同來描述主體論元的行為狀態。
綜上所述,『而』在【論語】中的語法功能不僅有實詞中的代詞,還有虛詞中的連詞、助詞、語氣詞。從中我們發現『而』的語法功能在戰國時期已被虛化,但程度不太深,還不夠完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張中衛.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4]孫鈞錫.文言基礎知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
[5]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文言虛詞淺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6]陳蒲清.四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作者:呂 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