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天津日報 為什麼常常稱創始人為『鼻祖』?
這跟鼻子有關係嗎?
要解釋『鼻祖』的來歷,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自,讀若鼻。』
應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自』的這個意思後來被廣泛運用,結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為『自』的引申義有『從』的意思,再引申為『開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繼承了創始、開始的意思。【漢制考・說文】裏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始人就被稱為『鼻祖』。
為什麼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
為了宣洩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常會罵『不要臉』,意思是說這人不顧顏面,不知羞恥。但卻不會罵『不要面』,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面』屬於書面用語,多用於文學作品之中,相對而言,『臉』是口語,時常出現在口頭對話之中。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擦臉,卻很少說洗面、擦面。俗語說某人臉比城牆還厚,如果說成面比城牆還厚,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在書面中採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成不顧顏面;洗臉亦可說成淨面等等。另外,『不要臉』在發音上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實,臉最早並不完全是口頭用語。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書面用語,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岸花仍自羞紅臉』,李清照詞云:『香臉半開嬌旖旎』,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將臉、面用進了文學詞句。後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臉和面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臉是晚出的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頰,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指的就是這個部位。除此之外,『臉』在古代還有『瞼』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這裏的『臉』就指眼皮。而面的範圍要比臉大,包括整個頭的前部,臉只是面的一部分。隨着時間的演進,臉的語義逐漸擴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鈎手指表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鈎手指是怎麼來的?
小孩子喜歡鈎手指發誓,他們常常鈎着手指,同時一本正經地念道:『拉鈎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鄭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諾言,說話算數。情侶間耳鬢廝磨,浪漫之餘,也喜歡鈎着手指說一番山盟海誓,以見證忠貞不渝的感情。
這種鈎手指發誓的來歷並沒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為,鈎手指是從西方引進的,源於西方一個男女雙方鈎手指所引發的愛情傳說。這個說法看似確鑿,卻因為缺少事實依據而很難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鈎手指的來歷,可能與手指的作用有關。指,具有『旨』的含義,代表着個人的內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鈎就有交流內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國人有指天為誓的發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鄭重其事地簽名畫押,有時還要割破手指,歃血為盟。有鑑於此,人們便簡單地以鈎手指表示約誓,同時藉手指溝通表達互相心意的認可,有時還將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作蓋章簽名並以此為證。 |
|
|
|
|
|